导图社区 药理学绪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总论思维导图,总结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等。
编辑于2023-12-21 08:11:34药理学
第一章 绪论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与毒物之间无严格界限
药物剂量过大也可产生毒性反应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定义
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
滤过
简单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按照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
胞饮
胞吐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
离子障
分子型(非解离型)
溶于脂,容易通过细胞膜
离子型
极性高,不容于脂,不通过膜
解离程度
影响因素
体液pH
口诀: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药物解离常数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
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小肠是药物口服时主要的吸收部位
首过消除
从胃肠道到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为了避免首过消除,通常采用舌下及直肠下部给药
舌下给药
剂量不能太大
脂溶性很强
硝酸甘油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
肌肉注射与皮下注射经毛细血管简单扩散和滤过方式
特殊药物动脉注射
呼吸道吸入给药
局部给药
经皮给药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
直肠中下段避免肝脏吸收
直肠上段50%进入肝脏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组织器官血流量
血液丰富的组织和器官,药物的分布速度快且转运多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结合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
弱酸性与清蛋白结合
弱碱性与α一酸性糖蛋白结合
脂溶性强的药物与脂蛋白结合
不能跨膜转运,是一种暂时储存形式
不结合血浆蛋白:游离型药物
与相同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的相互作用
组织细胞结合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血眼屏障
代谢(metabolism)
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为生物转化
药物代谢意义
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经过代谢后其药理活性或毒性发生改变
灭活
活化而产生药理作用
经过活化才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称为前药,如可的松
产生毒性
药物代谢时相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药物代谢酶(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P)
催化底物的选择性低
活性有限,易饱和,易出现竞争性抑制
多种代谢产物
出现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现象
变异性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含黄素单加氧酶系(FMO)
环氧化物水解酶系(EH)
结合酶系
脱氢酶系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遗传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排泄(excretion)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排泄=消除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消化道排泄
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极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进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其他途径的排泄
可经汗液、唾液、泪液和乳汁排泄
乳汁酸度较血浆高,碱性药物在乳汁内的浓度叫血浆内浓度略高,酸性药物则相反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以恒定速率消除
混合消除动力学
在低浓度或低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达到一定高浓度或高剂量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如苯妥因钠、水杨酸、乙醇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曲线下面积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分类
相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判定两种生物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的依据
绝对生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消除速率常数
消除半衰期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通常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
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
反之,经过4到5个半衰期,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清除率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个体化治疗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药物相互作用
协同
拮抗
机体因素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药物代谢和排泄低,药效强、持久
效应靶点敏感性改变
老年人特殊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
机体组成发生变化,老年人脂肪多,药物分布容积变化
老年人服药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概率增加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少用中枢抑制药
性别
注意妊娠期妇女的用药禁忌
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
种族差异
个体差异
特异质反应
疾病状态
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耐受性和耐药性
依赖性和停药症状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特异性
选择性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兴奋
抑制
治疗效果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也称为疗效
分类
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不良反应
凡是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且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分类
副反应
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散瞳等反应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一般可以预知,应避免发生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多损害干涉骨髓等功能,并且有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
也称为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药物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
药理效应
质反应
表现为反应特质(阴性或阳性,全或无现象)
量反应
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值或最大反应的百分比表示
量-效曲线
量反应
最小有效剂量
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
也称为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
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效率强度
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
半数有效量(L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ED50)
LD50/ED50的比值为治疗指数
表示药物安全性
现在也有用LD1/ED99,LD5/ED95评价治疗效果
药物与受体
受体
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蛋白质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完全激动药
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
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拮抗药
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如纳洛酮和普萘洛尔
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结合具有可逆性
非竞争性拮抗药
受体类型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敏(下调)
受体增敏(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