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China's 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上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着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然患者常出现手抖、失眠、容易疲劳等情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这种病症既可能由甲状腺自身失控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需要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原因。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节气,即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一是中气,即每月第二个节气为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立春
立春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节、岁旦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是一年四季之始,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涌动复苏的迹象。 立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
雨水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空气也慢慢变得温润起来,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惊蛰
每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 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开始活动。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和地温都上升得较快,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春分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到了春分前后, 中国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到处生机盎然。
清明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此时气候清爽温暖, 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着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有到郊外踏青、祭扫坟慕的习俗。
谷雨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 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春雨滋润着田野,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万物生长旺盛, 从此进入夏天,宣告春天结束,也预示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做是气温显著升高的开始,立夏过后,夏天到来, 雷雨天气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时期。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时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 芒种时,天气渐热、白昼渐长,“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了。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 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在此时生长得最旺盛。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 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小暑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这段时期,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
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 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大暑时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如果气温过高,农作物的生长反而会受到抑制。
立秋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的开始。 立秋时节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此后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 不过,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这时,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处暑前后,到处一派秋收的景象。
白露
白露时白昼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夜晚之后温度可下降到二十几度。此时天气转凉,由于温度降低, 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珠,因而得名“白露”。 一般白露前后会有一段连绵阴雨天气。
秋分
秋分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这一天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秋分以后,每天的降水量不是很大,但降水的天数却会增多。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步入深秋,冷风吹来丝丝凄凉,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 随着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断减少, 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变得更冷,白色的露珠好像要凝结一样,故为寒露。 寒露时节,中国北方已出现满山红叶,呈现出深秋景象。
霜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越来越近。这一天,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此时,夜间气温可至0℃左右, 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白色的疏松冰晶, 此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气候由少雨干燥的秋季气候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这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 大地呈现出初冬景象。由于此时常有冷空气南下,所以要抓紧防寒防冰工作。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在农业上, 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指下大雪时温度低, 能冻死越冬的虫子,对农作物有好处。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雪量程度, 它和小雪、雨水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中国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的意思。 此时中国北方经常会下大雪,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损失。
大寒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时天气寒冷到了极点。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