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之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之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人的期待和要求,即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
编辑于2023-12-28 17:35:43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内涵
(1)含义: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人的期待和要求,即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①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做出定位,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性质 ②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
补充举例: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国培养人才的社会性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则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补充知识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二者在性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①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由国家制定,具有权威性,它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以及缴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策略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②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相比。具有易变性,教育方针要及时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具有易变性;教育目的指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补充知识点),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教育目的。
①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某一级、某一类,甚至某一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②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学校而言的,更具有概括性:培养目标是针对某类学校或某一学校而言的,具有特殊性。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1)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受教育者在学习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以后,在身心各方面所能达到发展水平。
(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课程是实现络养目标的载体,培养目标必须由一门一门的课程来落实。
(3)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 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变化。
1、"双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2、"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国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相比于"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三维"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目标的简单相加。
3、"核心素养":指"核心的"素养,是"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1)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期望学生通过完成一教学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在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观三个方面预期产生的变化。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①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而言的,教学目标是对某一个时段的教学而言的,课程要通过很多时段的教学来完成。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来实施,众多的学目标聚合完成课程目标。
②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一节课、一个单元)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操作化、谨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细化和具体化的程度不同。
社会基础
1.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
2、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
总之,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通过影响一定时期的人的发展,进而影响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成为社会要求的集中反映,呈现出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社会要求对人的发展的反映,使人成为一个时代的人,实现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 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1.历史上的全面发展理论
(1)西方教育思想家把教育建立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以尊重人性、满足人性的需要为教育的目促进人的完满发展,构成了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个人本位论。人的全面发展是西方个人本位教育思想家理想,但他们对人的认识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观基础上。
(2)空想社会主义者:19世纪,以欧文、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教育作为社改革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手段,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直接来源。
(3)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通过考察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进而考察社会关系,把握人的发展状况,预言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全面发展
(3)人的发展是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也是自由发展
因此,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1.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子系统: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二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三大意义
①它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
②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这是针对社会生产而言的。
③它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针对未来教育而言的。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所在。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马克思从克服生产过程中人的片面发展中找到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从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出发,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看成消除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劳动者片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弊端的解毒剂。
2、马克思由工人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也看到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对于已满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就是对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体脑并用的、能适应现代生产过程中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4素质教育与 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状态和水平,它是以人的天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总体内涵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要者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
1.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1)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
(2)创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3)创新的事业,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2.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1)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改革现实教育,实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
(2)当前需要实施创新教育
3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目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涵盖了实施途径和培养目标,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人的途径""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教育正是通过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是通过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虽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没有具体说明完整的人有哪几个要素,但德智体无疑是最基本的要素。在注重德、智、体基本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个性素质、心理素质等。 全面发展就是各种素质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追求,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培养人才的性质和基本素质要求方面是相同的,但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不完全相同。其不同表现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目的着力强调的素质,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
补充: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都属于培养人才的概括性要求,前者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要求后者是对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的特殊要求,二者的性质是相同的,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都指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前者是就某一课程而言的,后者是就某一教学时段而言的,二者在内容指向和要求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只有具体化程度的不同,相比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更加具体。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比较: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总体上说是抽象的、概掂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正是通过一门一门课程、一节一节课,达成了培养目标,最终实现了教育目的。
补充:关于素质教育的常见误区与应对
(1)常见误区:①应试也是一种素质,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 ②把素质教育只看作课外活动中的特长教育、兴趣爱好教育,所谓"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③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素质教育必然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从而排斥素质教育。 (2)应对:种种误解,要么源于对素质教育的不正确认识,要么源于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所以,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排除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营造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