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五章:辨太阴病、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脉证并治: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附子汤、吴茱萸汤、桃花汤、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四逆散、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大承气汤
编辑于2021-07-19 07:58:03第四五章:辨太阴、少阴病脉证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本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兼表证
桂枝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伤寒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误下脾胃受伤。
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发黄证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本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证
《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 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大 汗亡阳。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表邪未解,里有 虚寒。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92】 表邪未解,里阳虚甚。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表有假热, 里有真寒。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阳气大虚,阴寒极盛。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 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 之,宜四逆汤。【324】阳虚不化,寒饮内停。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阳亡于外,寒盛于内。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阳虚阴盛。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亡阳液脱。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389】阴寒内盛,阳气浮越,阴阳俱亡。
《伤寒论》、《金匮》: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 汤主之。【三七七 376】阴盛格阳,胃气衰败。【十七*十四】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 枝汤。【372】表邪未尽,里虚寒甚。【十七*三十六】
通脉四逆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 逆汤主之。【317】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阴寒 内盛,逼阳外越。
《金匮》: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十七*四 十五】
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阴盛阳衰。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 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阳虚阴盛,阳 为阴拒,气郁脉微。
真武汤证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阳虚水泛。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脾胃阳虚,水气不化
附子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304】少阴感寒,阳气虚弱。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阳气虚弱,寒湿凝滞。
《金匮》: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二十*三】
吴茱萸汤证
《伤寒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 上焦也。【243】胃中虚寒。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寒 邪犯胃,浊阴上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肝胃寒凝,浊阴上 泛。
《金匮》: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十七*八】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十七*九】
桃花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脾肾阳虚,下焦滑脱。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 之。【307】肠胃虚寒,下焦不固,寒湿凝泣。
《金匮》: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十七*四十二】
正虚气陷证
少阴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 汤主之。【303】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猪苓汤证
《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阴虚有热,水气不利。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 故也。【224】津液已伤,内无停饮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阴虚兼水热互结。
《金匮》: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十三*十三】 ;
少阴阳郁证
四逆散证
《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 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肝气郁结,阳郁于里。
少阴兼变证
少阴兼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之。【301】少阴感寒,阳气内虚。
少阴急下证
大承气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伏热在里,灼伤肾阴。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燥实在里,热结旁流。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热 化成实,腑气壅塞。
热移膀胱证
伤津动血证
咽痛证
猪肤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少阴阴虚,咽喉不利。
甘草汤、桔梗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 汤。【311】少阴客热上泛。
《千金》卷十七: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甘草汤方。
苦酒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 主之。【312】痰火互结咽部。
半夏散及汤证
《伤寒论》: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少阴感寒,热郁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