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细胞血型检测
这是一篇关于红细胞血型检测的思维导图,包含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红细胞血型检测方法等内容。
编辑于2023-12-29 17:34:39红细胞血型检测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标本采集与要求
静脉血
EDTA抗凝
无溶血及明显乳糜
ABO血型鉴定及影响因素
原理
按红细胞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血清中存在针对缺失抗原的天然抗体,分A、B、O和AB型4种
方法
正定型
用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与被检细胞反应
反定型
用标准A1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
6个月之内新生儿体内无ABO抗体或抗体较弱,一般只进行正定型
抗-A、抗-B和抗-A,B血型定型试剂标准
特异性
只与相应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无非特异性凝集
效价
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28以上
亲和力
抗-A血清与A1、A2及A2B红细胞反应出现凝集时间分别为15秒、30秒和45秒
抗-B血清与B型红细胞凝集时间为15秒
3分钟凝块不小于1mm2
冷凝集效价
效价在4以下
无菌
灭活补体
鉴定方法
抗体多为IgM、盐水法
玻片发
简单、易漏检弱凝集
试管法
可增强凝集反应,不易漏检弱凝集
微柱凝胶法
定量加样、操作标准化、结果准确、易于判断
基因检测
对人员、设备及操作要求高,不常用
反定型的意义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的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
只有正反定型相符,结果才可靠
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如类B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正定型的干扰
发现ABO亚型中的意外抗体
反定型结果不能作为血型鉴定的依据
ABO亚型鉴定
ABO亚型也称变异型,红细胞上A或B抗原呈弱抗原性,正反定型不符合ABO血型系统特点
ABO亚型大多H抗原性较强,H抗原强弱依次为:O>A2>B>A2B>A1>A1B
Rh血型鉴定及影响因素
Rh血型抗原有50余种,涉及临床主要有C、c、D、E、e,D抗原性最强
用抗-D抗体与受检者红细胞做D抗原鉴定
凝集:RhD阳性
不凝集:RhD阴性
RhD血型鉴定方法
玻片法
试管法
微量板法
微柱凝胶法
临床常用、简便快捷、准确度高
Rh阴性确认试验
IgM抗-D检测为阴性时需进一步确认试验,即用IgG抗-D试剂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结果阴性:为RhD阴性
结果阳性:为弱D表型
临床意义
RhD血型与输血关系
正常人体内一般无Rh血型天然抗体,第一次输血不易发现Rh血型不合
RhD阴性受血者输注RhD阳性血液后,产生抗-D抗体,再次输注RhD阳性血液时,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易导致死亡
与妊娠及新生儿溶血病关系
Rh阴性妇女孕育Rh阳性胎儿,胎儿红细胞刺激母体产生抗-D。再次妊娠时该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Rh阳性红细胞,造成死胎或新生儿溶血
弱D人群供血和受血的原则
作为供血者按RhD阳性对待,其血液只能给RhD阳性受血者
作为受血者按RhD阴性对待,只能接受RhD阴性血液
抗体筛查和鉴定
红细胞血型抗体
规则抗体(符合兰德斯坦纳法则)
红细胞有A抗原,血清中含抗-B
红细胞有B抗原,血清中含抗-A
不规则抗体(意外抗体)
不符合ABO血型系统兰德斯坦纳法则的血型抗体
指抗-A、抗-B之外的血型抗体
部分ABO亚型出现的抗-A1等抗体,也称意外抗体
类型
同种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同种异基因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自身抗体:指受血者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红细胞抗原产生的抗体,这类抗体不仅与自身红细胞凝集,也与多数异体红细胞发生凝集
意外抗体筛查方法
IgM类
盐水介质法
IgG类
聚凝胺法
试验阳性,应做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照
多特异性抗球蛋白抗原阳性会引起聚凝胺试验假阳性
会增强温自身抗体反应,可有盐水试验或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做对照
抗人球蛋白试验
含抗-IgG和抗-C3d
酶介质法
微柱凝胶法
凝胶层析分子排阻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技术相结合
抗体筛查呈阳性
自身细胞检查
观察受血者血清与受血者自身细胞反应情况
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同时存在
谱细胞
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JKa、抗-E等)及某些罕见抗体
交叉配血试验
1.复查受血者ABO、RhD血型
2.查阅受血者既往血型记录,如与复查结果不符,立即分析原因
3.复查献血者血型
4.作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血型检测方法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血型鉴定
IgM类抗体筛查和鉴定
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温度控制在22±2°C以上
酶介质试验技术
蛋白水解酶破坏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
部分改变膜表面结构,暴露隐蔽抗原
IgG类不完全抗体
对Rh、Kidd血型系统检出效果好
聚凝胺试验技术
高价阳离子聚铵盐多聚物,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引起正常红细胞可逆性非特异性凝集
灵敏度高,可检出IgM或IgG类血型抗体
用于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
不能使用含柠檬酸钠和肝素的抗凝标本(对聚凝胺有拮抗作用)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Coombs试验)
用于检测IgG、IgA等抗体,及补体C3、C4片段参与的免疫反应
方法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
检测患者体内致敏红细胞的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
待检标本:致敏红细胞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即在体外致敏人红细胞,再与抗人球蛋白试剂反应
待检标本:血清
临床应用
DAT
胎母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诊断
药物诱发型溶血病的诊断
注意事项
被检标本用EDTA抗凝,避免出现假阳性
抗人球蛋白血清按说明采用最适稀释度,避免前带现象误判为阴性
IAT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器官移植
妊娠所致免疫性血型抗体以及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的检出和鉴定
抗人球蛋白试剂
多特异性
含抗-IgG、抗-C3d,或含抗-C3b、抗-C4b、抗-C4d,以及抗-IgA和抗-IgM
单特异性
含某一种抗人球蛋白成分,如抗-IgG、抗-IgA、抗-IgM、抗-C3d等
临床意义
DAT
原理
不完全抗体主要是IgG类抗体,在盐水介质中只能致敏红细胞,不能出现凝集反应;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后,后者的Fab片段(起搭桥作用)与包被在红细胞上IgG的Fc片段结合,出现凝集
DAT阳性可以在体外形成,也可以在体内形成,以体内形成为主
单抗-C3d阳性的意义
补体在体内或体外致敏红细胞,伴随抗-IgG阳性一起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1.IgM抗体在体内激活补体:冷凝集素疾病患者,冷反应自身抗体在32°C时也能与红细胞反应,是否溶血决定于患者免疫状况。冷抗体解离后,补体仍吸附在膜上,故C3d、C4d能被特异性检出
2.IgM抗体在体外激活补体:IgM冷抗体在体外较冷环境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在较高温度或反复洗涤中IgM脱落,补体仍保留在膜上被特异性检出
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0%~20%的DAT阳性是由C3单独引起的,此时常规方法检测不出IgG、IgA和IgM抗体(IgG包被,但低于IgG最小检出量)
4.血浆内免疫复合物能很弱并非特异性地结合到红细胞上,引起补体包被。在免疫复合物解离后,只留下补体继续附着于红细胞膜上,故C3d能被特异性检出
单抗-IgG阳性的意义
单抗-IgG阳性,说明膜表面致敏IgG免疫球蛋白。常用放散方法,将IgG抗体从膜上放散下来,再鉴定抗体性质
1.自身抗体:红细胞上放散下来抗体与谱红细胞出现凝集(如果患者不是新生儿,4个月内无输血史),则确认为自身抗体
2.类同种特异性抗体:吸收放散试验证明,该抗体是一种自身抗体,具有某些特异性,类似同种抗体特点
3.同种特异性抗体: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药物抗体:见于DAT阳性的红细胞,其放散液与谱红细胞不发生反应,提示抗-IgG阳性可能是药物抗体引起的
IAT
原理
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受检者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或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在37°C下孵育,抗原抗体作用使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与膜上不完全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结果判读
1.阳性对照凝集,阴性对照不凝集,被检管凝集(阳性反应)
自身对照无凝集(阴性结果),检出可能是同种抗体
自身对照有凝集(阳性结果),检出可能是自身抗体,或同时存在同种抗体
2.阳性对照凝集,阴性对照不凝集,被检管不凝集(阴性反应)
被检血清中未检出意外抗体
注意事项
若被检抗体弱,需要用低离子溶液配制红细胞悬液,增强抗原抗体反应
若被检抗体为补体依赖性抗体,则必须加入新鲜AB型血清(含补体),使用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血清
影响因素
1.抗体亲和力
亲和力常数越高,抗原抗体反应致敏阶段的抗体水平越高,有利于抗原或抗体检测
2.孵育时间和温度
IgG抗体反应和补体致敏最适温度均是37°C,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反应和致敏,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37°C孵育30~60分钟,能检出多数临床上重要抗体
3.离子强度
悬浮红细胞的溶液有生理盐水、低离子强度溶液、白蛋白或血清;红细胞在单纯的低离子强度溶液中,能增强抗体结合作用、缩短孵育时间(15~30分钟)
4.抗原、抗体比例
增加抗体量可增强反应敏感性,常用比例是2滴血清对1滴2%~5%的红细胞悬液
5.洗涤
缩短洗涤时间可减少结合到红细胞膜上抗体的损失,洗涤后应立即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血清
6.体外补体致敏
血标本采集后放置较冷环境,血液中冷抗体结合在红细胞上,激活补体,使膜上存在C3成分,试验C3呈阳性
为阻止补体体外致敏,可将血液采集到EDTA抗凝管中,足量的EDTA可螯合Ca2+,阻断补体激活
7.红细胞自身凝集
少数患者体内存在冷抗体使红细胞在常温下有自凝倾向,为避免抗人球蛋白试验出现假阳性,需做盐水对照试验(即患者红细胞洗涤后直接离心观察结果)
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原理
分子筛技术和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在凝胶介质中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
适用范围
中性胶:不含抗体,相当于试管的作用
特异性胶:含特异性抗体,如抗-A、抗-B,可进行A、B抗原检测
抗人球蛋白胶:含抗人球蛋白,可进行IgG类抗体的检测
结果判读
阳性
红细胞沉淀在凝胶柱中部或凝胶之上
阴性
红细胞沉淀在凝胶柱管底
结果分析
假阳性反应
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的血清标本,阻碍红细胞沉降
抗凝剂不足或不含抗凝剂的血浆标本
标本被细菌污染
试验温度过低,凝胶颗粒活动减少
假阴性反应
抗原或抗体过少、过弱
抗原或抗体比例不当
离心力过大
未加入抗体等人为错误
溶血反应
试验操作错误或标本存在问题
反应液是低渗溶液
温度过低或过高
红细胞或抗体被细菌污染
其他破坏红细胞的理化因素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裂
抗原抗体结合,未激活补体,但受到血清中其他因子作用而溶血
吸收放散试验
吸收试验
原理
待检血清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或待检抗原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离心后分离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将吸收前后的血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并测定其效价差异
冷抗体
4°C反应最强
自身抗体用自身红细胞吸收
同种抗体用对应红细胞吸收
IgM类抗体在4°C比22°C或37°C更容易被吸收,且容易被完全吸收
ABO系统以4°C或室温为宜
温抗体
用酶处理红细胞后在37°C孵育
IgG类抗体在37°C吸收效果最好,但难以完全吸收
某些酶增强的抗体如Rh抗体,可有酶处理红细胞后进行吸收
Rh系统以37°C为宜
放散试验
原理
把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抗体解离下来,用于其他目的;通过放散试验获得的含有或不含有抗体的溶液称为放散液
试验目的
获得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用于进一步鉴定
没有抗体吸附的红细胞,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热放散技术
适用冷抗体(IgM),也适用温抗体(IgG)
常用ABO抗体放散,如新生儿溶血病试验
乙醚放散技术
适用IgG抗体的检测,如Rh血型抗体
临床意义
鉴定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弱抗原(亚型)
分离、鉴定混合抗体
除去血清中不需要的抗体
浓缩低效价抗体
鉴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凝集抑制试验
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检测
用于鉴定存在于体液中的可溶性血型物质,78%的个体具有Se基因,控制产生可溶性ABH抗原的分泌腺体,ABH抗原可进入(除脑脊液外)所有体液中
80%的人体液中可检出ABH抗原物质,称分泌型(有Se基因)
20%的人体液中不存在ABH抗原物质,称非分泌型(有se基因)
A型分泌型人唾液中含A型物质、H型物质
B型分泌型人唾液中含B型物质、H型物质
O型分泌型人唾液中含H型物质,H型物质最多
AB型分泌型人唾液中含AB型物质、H型物质
适用范围
ABH抗原和Lewis抗原
常用于ABO血型鉴定的辅助试验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反向点杂交
PCR-DNA测序
基因芯片
PCR指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