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耐药与联合用药
这是一篇关于细菌耐药与联合用药的思维导图,包含产生机制、 多重耐药、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抗菌药联用等。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子宫平滑肌的思维导图,子宫平滑肌是子宫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子宫的收缩和舒张,以协助分娩、月经排出等生理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包含消化性溃疡、消化功能调节、泻药、 止泻药等。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呼吸系统的思维导图,呼吸系统药在药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分类,主要涉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品。这些药物主要包括抗喘药、镇咳药和祛痰药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菌耐药性
resisrence,抗药性,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保护形式。应与耐受性tolerance鉴别
固有耐药
天然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氨基糖苷类必须借助氧依赖型转运机制进入细菌内,而厌氧菌缺乏此种机制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固有耐药性
细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
肠道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性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敏感菌中出现的耐药性
多由质粒介导(可以复制传给子代),改变自身代谢途径,避免被抗菌药抑制/杀灭
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最重要机制之一
β-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
钝化酶
使药物活性基团被修饰,改造药物构型而失效,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乙酰转移酶、磷酸化酶、腺苷化酶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
改变靶蛋白结构,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产生新的、耐药新靶蛋白→高度耐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敏感菌多一个PBP2a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仍可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
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通道蛋白性质和数量,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泵出作用
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降低菌体内抗生素的有效浓度,产生耐药(非特异性)
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细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泛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几乎全部耐药的细菌
原因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
耐药菌传播增加:耐药基因在同种或不同细菌之间移动增加
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
可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绝不采用多药联合
窄谱可控制的感染不用广谱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应用、局部使用的适应证
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细菌的院内交叉感染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必须凭借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抗菌药
抗菌药联用
适应证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目的
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
依据:宜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联用
Ⅰ 繁殖期杀菌药:抑制细胞壁合成;抑制DNA合成
Ⅱ 静止期杀菌药:静止期细菌主要为下一次分裂做准备,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喹诺酮类抑制DNA合成
Ⅲ 快速抑菌药:(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50s大亚基团,影响肽链延伸,四环素:起始)
Ⅳ 慢速抑菌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Ⅰ+Ⅱ:协同(小细菌、老细菌)
Ⅰ+Ⅲ:拮抗(红霉素+青霉素)
Ⅰ+Ⅳ:无关或相加
Ⅱ+Ⅲ:协同或相加
注意事项
药物理化性质、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序贯进入机体)(青霉素、庆大霉素)
抗菌谱一致的同一类药物,一般不作联用
作用机制(靶点)相似的药物不能合用
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般二药联合即可,无需三药或四药联合)
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组合
不合理应用的表现
无指征的预防、治疗用药
抗菌药物品种、剂量选择错误
给药途经、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应用误区
抗菌药=消炎退热药;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
新贵品种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一种抗菌药即可达到疗效却用2-3种
口服抗菌药可达到效果却用静脉注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5R原则
该不该用:有无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
药物选择:所选类别及品种是否合理
使用过程:给药方案(剂量、途径、疗程)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