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匮要略超超超重要考点!
这是一篇关于金匮要略超超超重要考点!的思维导图,《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编辑于2024-01-04 19:51:09金匮
腹满
辩证
虚寒证
实热证
表里俱寒证
寒实证
邪盛正衰危重证
证治
里实兼表证
腹满,发热,脉数,饮食如故
太阳表证未解兼阳明腑实——病位在肠
解太阳表,攻逐阳明
厚朴七物汤——桂枝汤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
证但满不痛,去芍药
里实兼少阳证
按之心下满痛
阳明里实,兼涉少阳
胃、胆
和解少阳,攻逐阳明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
里实胀重于积
痛而闭
实热内积,气滞不行
胃
行气除满,泻热通便
厚朴三物汤
厚朴、枳实、大黄
里实积重于胀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燥屎内积胃肠,积胀俱重
胃、肠
荡涤肠胃
大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寒饮逆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中焦虚寒,寒饮内停、上逆
腹中
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附子粳米汤
附子、半夏、甘草、粳米、大枣
寒饮腹痛
寒气厥逆
阳虚阴盛,寒饮上逆
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赤丸
乌头、细辛、茯苓、半夏、朱砂、白蜜
脾虚寒盛
心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出见有头足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寒积积滞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
大便不通,胁下痛、脉紧弦
寒实内结
泻下通便,温中散寒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
寒疝
证治
阴寒痼结
寒疝绕脐痛,手足厥冷,脉微弦、弦紧、沉弦(根据轻重)
寒邪凝结,气机闭塞
破积散寒止痛
大乌头汤
乌头、蜂蜜
血虚内寒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
血虚有寒
肝脉
养血散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兼表
腹痛绕脐痛,逆冷,身体痛
表里俱寒
双解表里寒邪
乌头桂枝汤
大乌头煎加桂枝汤
五脏病
证治
肝着
初起常欲蹈其胸上、饮热,病久胸胁痞闷。胀痛、刺痛
肝失疏泄,气血瘀滞,着而不行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旋覆花汤
旋覆花,葱茎,新绛
脾约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食欲旺盛,趺阳脉浮涩
脾津不足,胃热气盛——脾弱胃强
泻热通腑,滋阴润肠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杏仁、大黄、枳实、厚朴
肾着
身体重、腰中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腰、肌腠
寒湿痹阻腰部
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血痹
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营卫气血不足,风邪诱发,血行不畅
通行阳气,流通气血
重证论治
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身体不仁
肌肤麻木不仁,脉涩
气虚血滞,营卫不和
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和营卫
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桂枝,黄芪,芍药,生姜(量最多六两),大枣
虚劳
脉象总纲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证治
失精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阴阳两虚,阴阳不和
心肾不交
调和阴阳,潜阳固涩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里急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阴阳两虚,偏于阳虚
补益脾胃,益气生血,调和阴阳
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虚劳里急,诸不足
脾胃阴阳两虚,偏于气虚
益气固表,调和阴阳
黄芪建中汤
腰痛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腰痛
肾气虚
温肾助阳,以化肾气
八味肾气丸
风气百疾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久病阴阳气血俱虚(抵抗力弱)
补益脾胃,生化气血
薯蓣丸
失眠
虚烦不得眠
肝阴不足,心血亏虚
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知母,茯苓,甘草,川芎
干血
五劳虚极赢痩,腹满不能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瘀血内停,气血两伤
去瘀生新
大黄蛰虫丸
大黄、桃仁、杏仁、蜇虫、蠎虫、水蛭、蛴螬、干漆;地黄、芍药、黄芩、甘草、白蜜
肺萎
脉证
重亡津液,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有浊唾涎沫
证治
虚热肺萎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
津液耗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虚寒肺萎
吐涎沫,不渴者,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
上焦阳虚
温肺复气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
肺痈
脉证
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滑数,咳唾脓血
三期:表证期,酿脓期,溃脓期
证治
邪实壅滞
肺痈,喘不得卧
邪热痰浊壅盛,肺气壅塞
开邪肺气,逐痰去壅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大枣
痰热蕴肺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
痰热蕴肺
清热化痰、活血排脓
千金苇茎汤
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血腐脓溃
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热毒壅肺,肺气不利
祛痰排脓,清热解毒
桔梗汤
桔梗、甘草
咳嗽上气
证治
寒饮郁肺
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寒饮郁肺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射干麻黄汤
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射干、款冬花、紫菀、大枣
痰浊壅肺
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
痰浊壅肺
涤痰利窍
皂荚丸
皂荚、枣膏、白蜜
饮热迫肺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饮热壅滞于肺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半夏
寒饮夹热
饮热偏于上而近于表
咳而脉浮者
饮热偏于上而近于表
散饮除热,宣肺止咳
厚朴麻黄汤
厚朴、杏仁、石膏、麻黄、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小麦
饮结胸胁而偏于里
脉沉者
饮结胸胁而偏于里
逐水消饮
泽漆、自身、桂枝、生姜、半夏、白前、人参、甘草、黄芩
内饮外寒夹热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素有水饮内伏,复感风寒而诱发肺胀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芍药,五味子,石膏,甘草
痰饮
痰饮——胃肠;脾阳虚弱,水谷不化饮,留于胃肠;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饮停心下
胸胁支满,目眩
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停心下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饮及脾肾
短气,有微阴
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下焦
温肾蠲饮,化气行水
肾气丸
下焦饮逆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
温化下焦,通利水道
五苓散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饮逆致呕
先渴后呕
饮停心下,脾不散津
中焦(水逆证在下焦,兼小便不利)
降逆止呕,饮水下行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
留饮欲去
脉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坚满
留饮欲去
攻逐留饮,因势利导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芍药、甘草
肠间饮聚成实
腹满,口干舌燥
水邪留滞肠间
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己椒苈黄丸
悬饮——胁下;水停胁下,肝肺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气饮相搏;咳唾引痛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饮邪积聚胸胁之中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逐饮泻浊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溢饮——四肢肌表;水饮流于四肢肌表,肌腠闭塞,壅阻于肌肉经络;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
外寒内热,表证偏重
散寒化饮,清热除烦
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甘草,石膏
外寒内饮,表证偏轻
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芍药,五味子,甘草
支饮——胸膈,饮停胸膈,水邪壅肺,气机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膈间支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饮停心下,上逆心肺
利水降逆
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人参、桂枝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实者——坚结成实
支饮冒眩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脾虚饮泛,蒙蔽清阳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泽泻汤
泽泻,白术
支饮腹满
支饮胸满者
饮热郁肺,腑气不通
理气逐饮,荡涤实邪
厚朴大黄汤
厚朴,大黄,枳实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阻肺,气机不利
子主题
泻肺逐饮,开闭利气
支饮呕吐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
饮邪停聚于胃而致呕吐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小半夏汤
半夏,生姜
支饮咳嗽
蠲饮破壁
十枣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
病因病机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阴弦——阴寒邪盛、痰饮内停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
正虚邪实
胸痹证治
主证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阳不振,阴邪阻滞
通阳宣痹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重证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痰饮壅盛,气滞血瘀
通阳散结,豁痰化瘀
瓜蒌薤白半夏汤
急症
胸痹缓急者
阴寒凝聚不散,阳气痹阻不通
温阳通痹止痛
薏苡附子散
轻证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偏于饮邪
宣肺化饮
茯苓杏仁甘草汤
偏于气滞
行气散结
橘枳姜汤
虚实异治证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偏于实者
阴寒痰浊上乘,凝聚胸间
瓜蒌薤白桂枝汤,祛邪为先
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蒌实
偏于虚者
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
人参汤扶正为急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心痛证治
轻证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寒饮上逆,阻痹心胸
通阳气,降逆气
桂枳姜汤
桂枝,枳实,生姜
重证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痛势急剧而无休止,甚者伴发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口唇紫,舌淡胖紫暗,苔白腻,脉沉
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之危候
温阳逐寒,止痛降逆
乌头赤石脂丸
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赤石脂
奔豚
成因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主证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证治
肝郁化热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肝气郁结化热,冲气上逆
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奔豚汤
当归,川芎,芍药,半夏,生姜,葛根,黄芩,干李根白皮,甘草
阳虚寒逆
误汗后,阳虚寒逆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
阳虚饮动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阳虚饮动
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中风
脉证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成因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pì辟)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既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历节
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过时酸咸,内伤肝肾
证治
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风湿郁遏日久所致,所生邪热进而伤及阴液
祛邪为主,兼顾养阴
祛风散寒,益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附子,麻黄,防己,白术,生姜,知母,芍药,甘草
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寒湿痹阻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乌头汤
乌头,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痉病
病因病机
感受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
主要脉证
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证治
柔痉
身体强,殊殊然,脉反沉迟
中风表虚,津液不足
解肌祛风,生筋舒筋
栝楼桂枝汤
桂枝汤加栝楼根
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风寒表实,津液不足
解肌发表,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葛根汤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阳明痉病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比斜齿
阳明里实,热伤津液
通腑泻热,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
湿病
证候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治法
利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发汗
证治
头中寒湿
寒湿在表
湿家身烦疼
风寒湿杂至,湿邪偏盛
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加白术
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风湿在表,郁而化热
轻清宣泄,解表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表虚不固之风湿
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风湿兼阳虚
风湿兼表阳虚
以风为主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温通经脉,祛湿止痛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
以湿为主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
风湿兼表里阳虚
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表里阳气皆虚,风与湿并重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甘草附子汤
白术,附子,桂枝,甘草
暍病
证治
伤暑热盛
汗出恶风,身热而渴
暑热伤津
清热存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伤暑湿盛
子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