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人卫第9版 7. 治法治则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人卫第9版 7. 治法治则的思维导图,中医学的治法治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包括、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原则。
医学免疫学,涵盖了绪论、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CD分子和黏附分子、MHC分子、APC、T、B细胞、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NK细胞、免疫调节。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设计的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研究中的医学伦理,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临床研究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分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防治原则
一、 养生与预防(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1) 调养正气
(2) 养生保健
1. 顺应自然
2. 养性调神
3. 锻炼体魄
4. 调摄饮食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3) 防邪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既病防变
(1) 早期诊治
(2) 先安未受邪之地
(3) 愈后防复
二、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 正治
1. 热者寒之
2. 寒者热之
3. 虚则补之
4. 实则泻之
2. 反治
1. 寒因寒用
2. 热因热用
3. 塞因塞用
4. 通因通用
3. 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二)标本缓急
1. 急则治其标
2. 缓则治其本
3. 标本兼治
三、 调整阴阳
(一)损其偏盛(实者泻之)
(二)补其偏衰(虚者补之)
四、 扶正祛邪
(1) 单纯扶正
(2) 单纯祛邪
(3) 扶正祛邪兼用
五、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 同病异治
(2) 异病同治
六、 三因制宜
(1) 因时制宜
(2) 因地制宜
(3) 因人制宜
治疗方法
一、汗法
解表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法,开泄皮肤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症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
表证、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 麻疹將透未透
具体方法
辛温解表——麻黄汤——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银翘散——风热表证
扶正解表(滋阴、益气、助阳、养血等发汗)
注意事项
二、吐法
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
寒药、热药、峻药、缓药
急救方法、虚证慎用、不易反复使用、吐后粥饭自养
三、下法
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方法。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通瘀、攻痰、驱虫。
里实证
四、和法
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1. 少阳证
2. 脏腑不和之证
五、温法
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里寒证
阴虚、血虚、热证、孕妇、产妇慎用或禁用。
六、清法
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应用广泛,无表证的里热炽盛证
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胃,不宜久用。虚寒体质慎用。
七、补法
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虚损病证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对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禁补;邪盛者慎补;补而不滞(补中理气)
八、消法
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积聚、徵瘕、痞块等病证
消食导滞、行气消瘀、消坚化积、消痰化饮、消水散肿
不能久用;虚实夹杂者要扶正而消;气滞鼓胀或脾虚肿满或阴虚腹胀或血枯之经闭禁用。
其他治法
活血化瘀法
开窍法
固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