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东南大学2023)
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编辑于2024-01-08 14:54:13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 16-17 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 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在近几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自然观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而提出,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
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思想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
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1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2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1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1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紧密相连,并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人文文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挤作用。
要在承认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
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当前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