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的思维导图,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化转换(或称代谢) 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药物的性状的思维导图,主要有外观与臭味、溶解度、熔点和比旋度两个物理常数三个内容,建议收藏。
这是一篇关于药品质量标准术语的思维导图,包含药品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类别、制剂规格、检验方法和限度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的思维导图,包括药品质量研究的目的、药品标准、药品标准制定的原则、药品标准的内涵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规律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下山运动
分类
简单扩散
脂溶扩散
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
转运速度取决于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
药物的脂溶性
水溶扩散
扩散速度与药物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影响因素
1.膜两侧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2.药物的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越快
3.药物的解离度:非解离型才能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4.药物所处的pH环境:
用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解释
pKa是Ka的负对数,即是在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溶液在50%解离时的pH值
酸性药物 : 〔A+〕 (解离型药物) pH - pKa=log ------------------- 〔HA)(非解离型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中非解离型多,容易透过生物膜;在碱中解离型多,不易透过生物膜
碱性药物: (BH) (解离型药物) pKa-pH=log -------------------- ( B ) (非解离型药物)
弱碱性药物在碱中非解离型多,容易透过生物膜;在酸中解离型多,不易透过生物膜
易化扩散
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量,但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
存在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扩散速度比简单扩散快
特点
A.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渗.透 B.不消耗能量 C.不需载体 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药物(原型药物)易被转运,反之则不容易转运
大部分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均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上山转运
(1) 逆浓度转运,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2)要耗能量 (3)需要载体,有饱和性
两个需要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在主动时存在竞争性的抑制现象
青霉素与丙磺舒自肾小管的分泌 利尿酸与尿酸等
膜动转运
概念: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
胞饮/入胞
胞吐/出胞
药物吸收及给药途径
吸收定义:给药(静脉注射除外)后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必须过程。多属于被动转运
多属于被动转运
影响药物经被动转运的吸收主要有以下因素: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口服给药的过程中,药物通过胃肠粘膜首先进入门静脉,经过肝脏灭活或在肠粘膜中经受灭或,使进入血液的药物减低
给药途径:
消化道内吸收
(1)口服 (2)舌下含服给药及经肛门灌肠及栓剂给药 (3)呼吸道给药 (4)皮肤给药
消化道外吸收
皮下及肌肉注射、黏膜、支气管、肺泡等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等
机体方面:胃肠内pH、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胃肠内容物、首关效应、药物转运体
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概念:治疗量的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百分率称之为药物的白蛋白结合率
血浆白蛋白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1)结合型药物暂时没有药理活性 (2)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是疏松的,暂时的,可逆的 (3)结合型药物影响药物的被动转运,不影响药物的主动转运 (4)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具有饱和性(5)竞争性抑制现象
血浆蛋白的种类
白蛋白:主要与血浆中弱酸性药物
a1-酸性糖蛋白:主要与血浆中碱性药物结合
脂蛋白:主要与血浆中脂溶性较强的药物结合
球蛋白:与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结合
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血液——脑细胞、血液——脑脊液、脑脊液——脑细胞之间的三种膈膜的总称
脑膜的炎症可以增大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胎盘屏障
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能阻止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进入胎儿体内,脂溶性较高的药物能通过。
血眼屏障
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血-关节囊液屏障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细胞内液的pH7.0,细胞外液pH约7.4
酸不易进入胞内,碱易经入
若提高血液的pH值可以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液转移,使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内分布增多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药物在体内还有一个再分布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的转运体
药物的代谢
也叫做生物转化过程,是指药物再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代谢主要部位:肝
步骤
I相反应
氧化:常见的代谢反应
还原
水解
II相反应
结合反应
经第一步骤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代谢物(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甲基)等基团结合,增加代谢产物的水溶性和极性,以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
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酶系统
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是肝脏微粒体酶系统,此酶的专一性很小,其中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特点:选择性低、个体差异大、酶活性可被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
使药物的活性增加
如:苯妥英钠、苯妥英、利福平、水合氯醛等
肝药酶抑制剂
使药物活性降低
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别嘌醇等
排泄
指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方式
肾脏排泄
肾脏是药物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合用时经同一载体转运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有三种方式
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较大,绝大多数药物可以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
因水份的再吸收,使药物在原尿内的浓度也逐渐增加,远远高于血药浓度,故药物可被动转运而重吸收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吸收
改变尿液pH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故可影响排泄速度
胆汁排泄
某些药物经肝转化变成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后以主动转运的过程向胆管分泌
肝肠循环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从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的药物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过程。
肠道排泄
乳汁排泄
被动转运,乳汁偏酸,碱性药物(吗啡等)易进入乳腺管内
其他排泄途径
肺是气体及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分配系数小的药物排泄快
某些药物可自唾液分泌,可用于临床监控
粪中排泄未被吸收的药物
汗液、泪液、皮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