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体输血(AT)
这是一篇关于自体输血(AT)的思维导图,包含概念、优点、分类、 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等。
编辑于2024-01-19 16:29:26自体输血(AT)
概念、优点、分类
概念
采集血液或(和)血液成分予以保存,或当其处于出血状态时收集其血液进行处理,在其需要时再将血液或(和)血液成分自我回输的治疗方法
优点
避免同种异体血液与血液成分导致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输血反应
特殊群体(交叉不相合、稀有血型、宗教信仰拒绝异体血液等)提供血液和血液成分
贮存式自体输血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
稀释式自体输血可减低患者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提供大量血液来源,减少同种异体血液的需求量,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状况
分类
贮存式自体输血(PAD)
在患者使用血液之前采集患者血液或血液成分并适当保存,当患者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
稀释式自体输血
1.急性等容性稀释式自体输血
2.急性非等容性稀释式自体输血
3.急性高容性稀释性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
患者手术过程中将术前已出血液或(和)手术野出血经回收、抗凝、过滤、洗涤、浓缩等处理后回输给患者
分类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
概念
术前数周乃至数月前,采集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
适应症和禁忌证
适应证
大部分外科择期手术,如心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等,患者Hb>110g/L,或Hct>0.33
含多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所致交叉配血试验不合者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需再次输血患者
稀有血型
因宗教信仰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的患者
禁忌证
有疾病发作史而未被完全控制的患者,采血可诱发疾病发作
有献血反应史,及曾发生过迟发性昏厥患者
伴有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室性心律不齐、严重高血压等
Hb<110g/L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服用抑制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药物患者
一般情况下,孕妇避免妊娠最初3个月和第7~9个月间采血
采血剂量和采血方案
1次采血量不超过500ml或自身总血量的10%,最多不超过12%
采血频次间隔至少3天,术前3天停止采血
采血方案
蛙跳式采血
转换式采血法(采血还输法)
步积式采血法
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
血肿
局部感染
其他反应
局部感染导致的全身感染,晕厥、肌肉痉挛或抽搐、恶心、呕吐、心功能紊乱、呼吸困难、空气栓塞、微血栓、失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充分评估患者潜在输血可能性,对可能性小的手术不推荐
制定周密方案,决定是否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药物
输血科要有患者详细病史记录及重要脏器资料
自身血液做好标记和登记
采血前1周补充铁剂、EPO等
签署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
稀释式自体输血
概念
通过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降低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细胞浓度,在等量的外科出血时,明显减少血细胞丢失数量,减少出血量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65岁以下,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适当放宽
Hb>120g/L,Hct>0.33,血小板功能正常,PLT³100x109/L
术前估计失血量³1000ml或血容量的20%
儿童或体弱者可依体重适当放宽
稀有血型,因宗教信仰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的患者
禁忌证
严重内脏疾病或功能不全,如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
严重贫血,血细胞Hct<0.30,PLT<50x109/L或血小板功能异常
伴出凝血系统疾病、菌血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未纠正的休克、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25g/L
采血剂量
患者年龄、体重、主要内脏功能情况、手术类型及预期失血量等综合评估采血量
采血量按患者总血量10%~15%计算,身体较好可达20%~30%
最大稀释限度为稀释后Hct为0.20,Hb为65g/L
手术结束前或术后回输给患者
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
稀释致血黏度下降,血流阻力下降,心博出量增加,因舒张压下降导致冠脉血流量不足引起心肺功能不全
出血倾向
稀释时使用大量血液代用品,导致血小板附着功能下降和纤维蛋白形成异常,凝血因子稀释及末梢循环血流增加,血管扩张导致出血
红细胞凝集
稀释血液代用品中有时能导致红细胞凝集,血黏度有时会上升
注意事项
麻醉状态下,肌肉松弛剂的作用可使外周血循环系统扩张,注意补充液体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回收式自体输血
概念
患者丢失的自身血中红细胞基本正常,没有被破坏、污染,回收后可重新利用
按回收处理方式
洗涤式
非洗涤式
按回收处理时间
术中
术后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大出血手术,术中或术后预计出血在400ml以上
贫血且手术中可能要输血者
心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整形外科
禁忌证
恶性肿瘤、胃肠道疾病、管腔内脏穿孔、超过4小时的开放性创伤、伤口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刮宫产术(羊水污染)等
不良反应
出血倾向
洗涤回收血液不含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大量回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蛋白质丢失、水电质紊乱
血红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
肺功能障碍
肺部微小血栓症引起肺功能障碍,应使用20~40mm输血过滤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长时间存留体腔的血液含大量组织凝血活酶,伴细菌污染,回输易引发DIC
细菌感染、败血症
外伤后细菌污染的血液回输导致败血症
其他
空气栓塞、脂肪栓塞
注意事项
术中回收处理的血液不得转让给其他患者使用
术中回收的血液,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浆蛋白基本丢失,应按回收血量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未做洗涤处理的回收血,含大量抗凝剂,应按抗凝剂的使用量给予相应的拮抗剂
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术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回收血液回输时必须使用输血器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胸心血管外科
手术野污染最少,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最好的适应证
血液稀释最低标准:Hct不小于20%、Hb不小于60g/L
矫形外科
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与回收式自体输血并用
创伤外科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肿瘤外科
应用辐照技术(25~30Gy)处理回收洗涤的红细胞,杀灭肿瘤细胞
妇产科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异位妊娠后出血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不接受异体输血人群
利用连续循环系统实施自体输血
血液保护新技术
控制性降压技术
采用多种方法和药物使血管扩张,主动降低手术区域血管压力,减少出血
血液麻醉
麻醉后、术前或体外循环前,选择性或预防性应用作用于凝血、纤溶系统的药物,抑制血液成分反应,使之不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术后再恢复和“苏醒”
常用的血液麻醉剂是抑肽酶,可减少手术出血量54.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自体输血中应用
EPO治疗至少需要5天才能使RBC、Hb、Hct和网织红细胞增加
EPO与术前自身贮存血结合,可采集较多自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