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卫生监测
这是一篇关于公共卫生监测的思维导图,公共卫生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有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特殊人群的营养的思维导图,包含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 特殊年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思维导图,包含了考试和注册、 执业规则、 考核和培训、保障措施、 法律责任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思维导图,包含卫生检疫、 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与卫生处理、法律责任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公共卫生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定义:公共卫生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有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评价决策效果
三个基本特征或包含三个基本任务
连续且系统地收集与健康相关的资料,以便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解释,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
及时地将公共卫生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人员,并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实现监测的最终目的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地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地接受
主动监测:根据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问题的特殊需要,由上级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收集资料。
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针对卫生行政部门所规定的疾病或各种健康相关问题进行常规监测报告
哨点监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某些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被监测疾病的流行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按统一的监测方案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应用
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描述与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定量评估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发现健康相关事件分布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不良健康事件的发展和蔓延
预测健康相关事件的发展趋势,正确估计卫生服务需求
研究疾病的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
评价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疾病或相关事件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最直接和最可靠的依据
公共卫生监测的应用
确认一个或多个案例并进行干预,以便预防传染或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评价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和测定它的趋势
论证公共卫生干预项目和资源的需要,并在制定的公共卫生计划中合理地分配资源
监测预防和控制方法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辨析高风险人群和地理区域以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分析研究
建立假说,引导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播和进展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性研究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
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4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通报的疾病:天花、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类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及用途
及时发现并诊断病例,以便追踪和控制;发现新发传染病或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及时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以便启动暴发调查并控制疫情
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病原体的血清型或基因型、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以及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种类、分布、病原体携带状况等,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识别高危人群或地区,为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
监测公共卫生干预项目(策略与措施)的进展与效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职业病、出生缺陷等
医院感染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死因监测:反映人群健康水平并确定不同时期主要死因及疾病防制重点
症状监测:不仅有临床症状,还包括许多与疾病相关的现象
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其他公共卫生监测:还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监测、营养监测、学校卫生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计划生育药具使用及不良反应监测等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
监测方式:以人群、医院、实验室、案例为基础的监测,基于指标、事件的监测
监测方法与技术:除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外,还有病例登记、无关联匿名监测、记录连接、在线收集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自动预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注意点
病例定义和监测病例:确定一个统一的、快速的、操作性强的监测标准,采用监测标准定义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静态采用观察期的平均人口数作为分母,动态采用观察总人时数作为分母
监测信息的深入、及时分析和交流与共享
保密制度:维护监测对象的尊严和权益;增强社会公众对监测活动的信任感和参与意识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
系统收集相关数据
管理和分析数据
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信息的利用
第四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
完整性:监测内容或指标的多样性
敏感性:发现和确认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特异性:排除非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及时性:从某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到监测系统发现并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间隔
代表性: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发生情况
简单性:监测系统的资料收集、监测方法和系统运作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省时且节约卫生资源
灵活性:与时俱进
监测系统的效益评价
卫生经济学评价:主要反映在对疾病或事件的早期预警与及时处置以及对疾病的防控指导与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阳性预测值: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可接受性: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程度
监测系统间的互联与共享性:可极大地提高各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