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论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编辑于2024-02-06 14:24:52-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证
太阳经证
中风表虚证类
太阳中风的因、机、证、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
脉象
浮缓脉
病机
卫强营弱
翕翕发热
卫阳抗邪于表而浮盛于外所以见发热
表热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卫气被风寒邪所伤,失去“温分肉”功能,加之汗出腠理疏松,受不起风寒邪吹袭
恶风寒
风邪袭表无法顾护于里
里气升降失常
干呕
桂枝汤其他适应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兼轻度里虚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无论有汗无汗,见正气不足不耐麻黄汤,应用桂枝汤
汗下后太阳表证仍在者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其气上冲
太阳阳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表证仍在,邪未内陷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病兼里实欲先解表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治疗原则:先表后里
非外邪所致营卫不和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卫气不固则汗出
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
卫阳不能得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见发热;营阴不能得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见自汗
证候发作之前或间歇期用药
病重药轻,治用针药并用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用桂枝汤出现激惹现象
风池、风府
疏通太阳经气和后项部气血
泄太阳经脉中和后项部的风邪
桂枝汤禁忌证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不可用
误用即变大青龙汤证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使胃气上逆而吐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毒热壅盛者禁用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风寒客于经脉,经气不畅,气血不利
关键:反汗出恶风
风邪在经,经气不利
葛根作用
升阳发表,助桂枝汤发表解肌
疏通经脉,祛除经脉中的邪气
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的布达,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痉挛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新感引发宿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误下后表邪内入,肺气不利进而上逆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固阳以摄阴
汗出太过致阴阳两伤表未解
过汗伤阳损阴,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
小便难
阳虚四肢筋脉失去温煦,阴虚四肢筋脉失去濡养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误下之后胸阳不振或兼肾阳不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心胸阳气不足,但尚能奋力抗邪的虚性代偿
脉促
肾阳虚而表阳不足
脉微而恶寒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去芍药
收敛
无自汗
桂枝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营气不足致身疼痛
加重芍药
增强滋养营血
加重生姜
宣通阳气,行血脉之滞,并引药达表
不荣则痛
身疼痛
病在里,营气不足
脉沉迟
伤寒表实类
太阳伤寒的因、机、证、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疼痛、无汗而喘
太阳伤寒特征性症状
毛窍闭塞,影响肺气宣发肃降,肺气上逆
无汗而喘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转归
脉由浮紧变为浮细
邪气衰退
胸满胁痛
传入少阳
脉象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较轻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较重
太阳伤寒和衄解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正气得药力之助,正邪相争
轻则心烦目瞑
重则衄血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自衄作解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以汗代衄
麻黄汤其他适应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表证、阳明表证同时
麻黄汤和辛温发汗剂的禁忌证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阴液不足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下焦阴虚膀胱虚热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毒热内盛,脓血流失而气血两伤
身疼痛
毒热阻遏血脉不畅
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阴血损伤不能濡养筋脉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
血虚不能上注于目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血汗同源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平素多汗,再汗
阴阳两虚,心失所养,心神无主,神气浮越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喜温避寒
平素胃肠虚寒,发汗更伤胃阳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误下,身体沉重心悸、尺中脉微
阳气虚损
先补里虚
表里实则津液和
汗出自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阳虚里气不足
阴弱营血亏损
伤寒兼证
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兼见下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阳明里气升降紊乱之象
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湿郁肌表
表实
阳气郁遏而不得宣泄,阳郁进而化热,扰心生烦躁
分清阴盛则燥和阳盛则烦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水饮犯胃,胃气上逆
干呕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随处为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不渴➡️渴
寒饮已消
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久正伤邪微,小邪闭郁不解,正邪交争
转归
脉微缓者,为欲愈
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
面赤,无汗,身痒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证治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成因
太阳病治不得法,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
膀胱气化功能低,饮水过多水液内留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主症
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等
小便不利,小便少
少腹苦里急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胃虚水停证
茯苓甘草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蓄血证证治
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化热,和血结于下焦
成因
主症
少腹集结,其人如狂
血热互结于下焦,血分浊热上扰心神
治疗原则
先表后里
热重于淤
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主症
发狂或如狂
腹硬或少腹硬满
脉微而沉或脉沉结
发黄
淤重于热
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瘀热皆轻
太阳病变证
变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误治后坏病
太阳病的原有证候不复存在
不属于传经之变
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辨寒热真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发热恶寒即可见表证也可见里证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辨表里先后治则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表证兼里实
先发汗解表,再攻下里实
表证兼里虚
太阳表证兼少阴阳虚寒盛之里证
临床表现
身体疼痛等表证,下利清谷等里证
四逆汤
实人伤寒发其汗 虚人伤寒建其中
表里同病
表里同治
热证
虚烦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邪热壅滞,腹部气机不畅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太阳伤寒,误下后中阳受损,虚寒内生,表邪内陷化热,郁于胸膈
成因
上有郁热下有寒气
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禁忌症
邪热壅肺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烦渴不解
大汗出耗伤津液,阳热亢盛损伤津液
气随汗泻,热盛耗气,气伤不能将水液化为津液
协热下利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虚证
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汗出过多,心阳暴脱,心脏缺乏阳气的养护,动力不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烦躁
心阳虚损,神失所养,心神浮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表证误用火疗强迫取汗,心阳被伤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并发症
奔豚
针处被邪毒感染
阳虚兼水气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奔豚发作前,脐下悸动不宁
下焦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心脾阳虚,无力温运水饮,水气上逆
误治变证:发汗则动经,损伤经脉之气
中焦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太过,少阴阳虚,不能制水化水,水邪泛滥
苓桂枣甘汤证是心阳虚,水气欲乘虚上冲证; 苓桂术甘汤证是心脾阳虚,水气上逆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脾虚水停,阻遏太阳经附证; 真武汤证是肾阳虚衰,水邪上泛证。
脾虚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汗损伤脾气
虚中夹实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里虚兼表
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虚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肾阳虚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阴阳两虚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胸证
结胸辩证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热实结胸证
大陷胸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丸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脏结证
脏结辩证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证治禁及其危候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痞证
热痞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寒热错杂痞证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胃虚痰阻痞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痞证类证
下利证
治利四法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火逆证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欲愈候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正气抗邪浮盛于外
脉浮
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
头痛伴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邪在太阳定位性症状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
恶寒
太阳病分类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邪袭表
两阳相争,卫阳抗邪浮于外,并进而出现病理性亢奋
发热
卫外失固+风性疏泄,营阴外越
汗出
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基本病机
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
恶风
邪在表,营阴伤
脉浮缓
太阳伤寒提纲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寒邪袭表
1 卫阳及时达表抗邪 2 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or体质素弱,卫阳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无论迟早,终有发热
寒性凝涩,主收引,主痛
体痛
正气抗邪于表不能护里,里气升降失常
呕逆
温病和风温提纲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热邪气伤人,以阴液为主
不恶寒
若发汗
邪热炽盛,以热助热
热不退而身灼热
风温
热邪逼迫津液外出
汗出
若误下
热盛伤津,更损津液
小便不利
若误火
以火助热,火热内伤营血,营气不布
发黄
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既见发热,即正气不衰
阳经之证
阳气已虚,阴寒独盛,正气不能与邪气相抗争
无发热
阴证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针刺阳明经的作用
泄邪气,削弱邪气
振奋阳明之气,强壮正气,防止太阳邪内传
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以脉证是否有变化为依据判断传与不传
不传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传变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喘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大承气汤证
麻杏石甘汤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辨证纲要
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病因病机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不彻,或误用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继而导致邪入阳明化燥成实
太阳阳明
外邪侵袭阳明经表,进而循经入腑化热成燥,因燥成实
正阳阳明
少阳病误汗吐下损伤津液,少阳之邪入阳明,热化燥成实
少阳阳明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燥热约束脾阴,其不能为胃行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
大便秘结,小便数多
脾约
形成胃中燥热实证
阳明腑证
津伤便结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无汗➡️汗出连绵不绝
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阳明病脉证
阳明经表初感外邪的表现
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不发热而恶寒
寒伤阳气而见恶寒
里阳未能及时伸展,无发热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寒伤阳明经表极易入里化热化燥,故恶寒短暂
转自汗出而恶热的阳明里热证
阳明病里热实证的外证和脉象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也。
阳明外证
阳明里热,里实反应于外的证候,并不是指表证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多气多血,阳气隆盛,邪入阳明多使气血涌盛
阳明燥热内结—实脉,沉迟脉为特征
阳明病证
阳明热证
栀子豉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咽燥
胃热循经上熏,灼伤津液
若误用辛温发汗
必伤津助热,燥热上扰心神
若误用火针发汗
以火治热,心神被扰
若误用苦寒攻下
胃中空虚,邪热承虚伤犯胸膈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但头汗出
热郁胸膈,郁热不得外越
饥不能食
邪热不能化谷
阳明误治后变证及下后余热留扰胸膈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禁用汗下
误汗,更伤津液
误下,阴液竭,阳液无所附
阳明表里俱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白虎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猪苓汤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渴欲饮水
热与水结,津液不化
热盛津伤,津液不足
小便不利
水热结于下焦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热在中焦,有口渴无小便不利尿道涩痛
热在下焦,水热互结,有口渴也有小便不利,尿道涩痛
误下后津伤水热互结
阳明实证
三承气汤证
调味承气汤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心烦
实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谓胃承气汤主之。
蒸蒸发热
邪已化热,内传阳明,里热炽盛
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汗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
小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多汗
热迫津液外泄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燥热伤津途径
多汗
小便数多
下利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小便数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滲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
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肝肾阴精大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吐下后津液被伤,邪气入阳明化热化燥 or阳明经脉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化燥 or素有食积内停,邪气与食积相合,化热成燥
麻子仁丸证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全身毒热内盛的表现,但见小便量多
蜜煎方证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津伤便结
阳明蓄血证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之热和阳明胃肠素有淤血相结
下法禁忌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未成实证,气机痞塞所致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邪伤阳明经,阳气被郁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胃寒气逆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阳明变证
阳明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头汗出,身无汗
湿热相合,热不能外越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湿热互结,瘀热在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人血,泛溢肌肤
胆黄说
湿热或寒湿瘀阻中焦,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为发黄
脾黄说
栀子柏皮汤证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蘗皮汤主之。
清泄湿热退黄,兼以护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发黄兼表
阳明热入血室证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下血谵语
阳明之热内迫血室,与血相结
谵语特点:至暮则发
血室功能与肝疏泄有关
刺期门附近的静脉血管团放血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纲要
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
胆腑郁热,蒸迫津液上溢出
咽干
少阳郁火灼伤津液
头晕目眩
少阳木火之气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
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热型
风寒邪气在经,正邪交争
往来寒热
热郁胆腑
持续发热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误用发汗
谵语
汗吐下三禁
少阳病证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喜呕、干呕
胆火内郁,横逆泛胃
常以呕吐判断有无少阳病
口渴
邪热伤津较重
不渴、身有微热
太阳表邪未罢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风寒邪气侵袭少阳经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程中,邪气传入少阳,出现少阳病
战汗作解
蒸蒸而振
剧烈寒战
发热
正气抗邪
汗出热退
正胜邪怯
误用下法
形成坏病
邪传他经
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胸胁满不去
少阳不和兼阳明
发潮热
腑实已成
阳明腑实,除潮热外,尚有大便硬结,腹满痛,烦躁,谵语等表现
今少阳枢机不利,致阳明热郁,虽不是阳明燥结,却因阳明热郁于里,不易外发
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硬满部位不在阳明之腹部,而在少阳之胁下
三阳同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手足温而渴
阳明里热渐炽
手足自温而口不渴
太阴有邪
三阳同病
太阳之邪应从汗解,少阳病禁用汗法
阳明之邪当从里清,少阳病禁用下法
宜治从少阳,采用和解
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鉴别
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既有表证微恶寒、发热,又有里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
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没有表证,纯系里虚寒证,当见无热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结滞等
少阳兼里虚时的处理方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阴脉弦
本旺土虚,气血不足,腹部经脉失养,又有木邪乘土
腹中拘急疼痛
虚人伤寒建其中
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
温中解表
少阳病兼证
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支节烦疼
太阴所主的四肢末梢被风寒邪气所伤而四肢剧烈疼痛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脉由浮转微
邪气退
脉由沉涩而转端直以长
正气恢复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泻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少阳不和,三焦失畅,脾阳不足,津液被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少阳病兼表里三焦俱病
小便不利
三焦不利,决渎失职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燥烦
邪已入里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辫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辩证纲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腹满,时腹自痛
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阻滞气机
腹痛伴隐隐作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得温按后腹满腹痛可以缓解
自利益甚
如果不及时治疗,下利越来越重
呕吐与下利比较,下利为甚
腹痛、腹满、食不下等症,随下利加重而加重
太阴病证
太阴脏虚寒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自利不渴
太阴脾阳虚衰,运化失司,寒湿下注
鉴别
太阴下利
其下利多为大便稀溏,伴有口淡不渴、腹满和脘腹隐痛、喜温喜按、全身乏力、苔白润滑、脉迟
少阴下利
完谷不化,伴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腰疼膝冷、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白滑、脉沉微或脉微细
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四肢烦疼
风寒邪气侵袭四肢,气血失和,经脉拘挛所致
太阴表证
无头项强痛,发热恶寒
不可诊断太阳病
无偏头痛,往来寒热
不可诊断少阳病
无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
不可诊断阳明病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发黄证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小便自利,不能发黄
邪入太阴,与太阴之湿相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小便不利而湿不得下泄
寒湿淤滞在里,肝胆疏泄失常而发黄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辨证纲要
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
心肾阳衰,鼓动无力
但欲寐
心肾阴经阳气虚衰,精神失养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少阴真阳衰微证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
肾阳虚衰,浊阴上逆则欲吐。但胃腑空虚,无物吐出
自利而渴
少阴下利
鉴别
心烦但欲寐
少阴寒化
心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
自利而渴,下利清谷,小便白
少阴虚寒下利
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渴欲饮水,小便短赤
厥阴湿热下利
少阴寒盛伤阳证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咽痛
寒伤少阴经
吐利
寒伤少阴脏
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禁用汗下
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
阳衰阴盛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临床表现
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冷汗自出
吐利,下利清谷,自利而渴
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
但欲寐
脉沉、或脉微细
阴盛格阳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腹痛
脾肾阳衰,寒凝气滞
干呕
寒饮上逆,干犯胃腑
咽痛
寒邪闭塞少阴经脉
阴盛戴阳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服药后
无脉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脉象
死
脉由沉伏不至,而缓缓出现
预后好
阳虚水泛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腹痛
水寒在内,筋脉拘急
小便不利
肾阳虚衰,气化失司
阳虚身痛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背恶寒
少阴阳虚,鼓动无力,真阳不能外达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寒逆剧吐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烦躁欲死
邪正剧烈相争,升降逆乱
手足逆冷
阴阳气一时不相顺接
下利滑脱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肾气虚,关门不固
脾气虚,脾不统血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下利脓血,晦黯不泽,腥冷不臭,并无里急后重,下利灼热之感,伴有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等
少阴热化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阴虚火旺、水热互结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心烦不得眠,口渴,小便不利
少阴阳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疏肝行气之祖方
少阴咽痛
少阴虚热上扰咽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素体少阴阴虚阳盛,外邪从阳化热,虚热循经上扰
虚寒下利日久,真阴被伤,虚热内生,进而虚热循经上扰
少阴客热咽痛证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外来邪热侵袭少阴经脉
少阴痰热咽痛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咽喉肿痛,溃破生疮
不能言语,声不出
邪热痰浊,壅结咽部,阻塞气道,声门不利
少阴客寒咽痛证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咽喉疼痛
风寒邪气客于少阴经脉,津液凝聚而为痰涎,寒涎阻于咽喉
少阴病兼证
少阴兼太阳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表里同病
发热、脉沉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太少两感第一天
麻黄细辛附子汤
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兼燥实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
燥热内盛而伤阴液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心下必痛
少阳胆腑热实证
非阳明腑实证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
阳明实邪内阻而腹部气机壅遏
阳明燥实邪伤少阴阴液
少阴病预后
正复向愈证
寒盛伤阳证的自愈候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自下利
阳气恢复,祛除寒浊邪气外出
脉暴微、脉紧反去
寒邪衰退
少阴中风证的欲愈候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热移膀胱证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一身手足尽热
阳证
寒盛伤阳
少阴热出太阳
热移太阳膀胱之腑,伤血络
阳回可治证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危重证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纯阴无阳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阴盛阳绝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阴结于下,阳脱于上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阴阳离决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
木郁化火灼伤津液
渴而能饮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郁火循经上冲
饥而不欲食
脾虚肠寒胃热
乌梅丸
误用苦寒攻下,必伤脾胃阳气
利不止
有吐蛔现象或胆道蛔虫症的出现,就意味着病人已经存在着上热下寒的内环境的紊乱
厥阴病证
厥阴寒证
厥阴经寒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
伴有脉微欲绝,则是少阴阳虚寒厥
伴有脉细欲绝,是血虚感寒,寒凝肝脉
当归四逆汤
肝血不足
病变局部发凉、发冷
有疼痛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厥阴脏寒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
肝寒犯胃
吐涎沫
厥阴寒盛,饮邪不化
口中泛吐清诞冷唾
胃中泛出清冷涎沫
头痛
巅顶头痛
吴茱萸汤
见于阳明虚寒“食谷欲呕”
见于少阴寒邪犯胃,胃气上逆,剧烈呕吐,出现了“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见于本条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厥阴经脏两寒证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论中用清酒和水共煮的方子
炙甘草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阴危重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诸证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厥热相当,可以痊愈
脉数,其热不罢者
阳复太过,阳热泛溢肌肤
厥冷和下利并见,属阴盛阳衰,本当不能食,今反能食
阳复阴退
胃气垂绝,回光返照
喂食稀面条汤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汗出,咽中痛
阳复太过,阳热上伤阳络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阳气恢复
便脓血
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阳气衰退
厥阴寒热错杂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蛔厥临床表现
吐蛔
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更复止
辨厥逆证
厥逆的病机与证候表现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手足逆冷
手足厥冷
一时神志丧失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顺接
厥逆证治
热厥
热厥的特点和禁忌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成因
热邪内闭,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
特点
手足逆冷必伴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治则
泻热、清热
禁用辛温发汗
口舌生疮、红肿溃烂
热厥轻证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默默不欲饮食
阳热内郁,肝气不疏,胃气不和
热厥重证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无形热郁致厥
寒厥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
少阴阳气虚衰,卫外不固,阳不摄阴
热不去
阴寒盛极,虚阳被格于外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痰阻胸阳致厥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脉乍紧
痰食之邪内阳,气血时畅、时不畅
心下满而烦
宿食停痰阻滞,胸阳被郁,浊阴不降,进而扰神
水阻胃阳致厥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太阳表证期间
正气抗邪于表,里气不足,饮水过多导致水停胃脘
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宜先治水,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厥逆可愈
厥证治禁与寒厥可灸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阴盛阳虚
辨呕哕下利证
辨呕证
寒呕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
正气不足则脉弱,阴寒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呕
小便利
肾阳衰微,下焦固涩无权,阳不摄阴
身有微热
阴寒内盛,虚阳外越
热呕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胆热犯胃
寒热错杂呕
辨哕证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病机
胃中虚寒,虚气上逆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实邪
治则:通利
辨下利证
下利的先兆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
虚寒下利先兆
湿热或实热下利先兆
虚寒下利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腹胀满
脾肾阳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寒湿下注,阴寒凝滯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汗出而厥
阳不摄阴,四末失温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虚寒下利兼表
先补里后攻表
实热下利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阳明燥热损伤津液的途径
多汗
多尿
下利
湿热下利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里急后重
典型湿热下利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欲饮水
湿热互结,津液不化
下利伤津
寒热错杂下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表邪入里化热,而下寒阻格中焦
随吃随吐谓之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谓之寒
麻黄升麻汤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上热下寒,正虚阳郁
厥阴病预后
正复可愈证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微浮
阴邪消退,阳气来复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正衰危重证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阴盛阳绝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阴盛阳亡,正不胜邪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阳亡阴竭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有阴无阳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阳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阳衰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