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出血的临床诊断步骤及选择检查
临床医学 本科 内科学 血液病学,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药物史、手术史、既往病史等。
编辑于2024-03-08 10:23:34出血的临床诊断步骤及选择检查
诊断思路1
确定是否属出血性疾病范畴
详细病史
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药物史、手术史、既往病史等。 了解病人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症状,如何表现,有无明显的加重或减轻。
体格检查
包括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等部位的检查。 注意观察皮肤是否有瘀斑、出血点、黄疸等症状,肝、脾是否肿大等。
大致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异常,抑或为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 判断是数量异常或质量缺陷。
筛查试验
1. 初期止血筛查试验
血小板计数PLT
PLT<100×10⁹/L,即血小板减少症
注:至少需要2次以上计数才能诊断,同时需要血涂片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与PLT结果是否相符
出血时间BT
临床意义
BT延长提示由血管、血小板完成的初期止血缺陷
原因
1||| 血小板数量减少:为BT延长的最常见原因,ITP
2|||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3||| 血管性血友病(vWD),BT延长
4|||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病,爱唐综合征,BT延长
5||| 应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等,BT测定前7天应停药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Vc缺乏,虽然会有出血症状,但一般不引起BT延长
2. 凝血功能筛查试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区间:11~14s,对比照血浆PT延长/缩短3s有意义
临床意义
PT延长,见于外源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减少:少见
获得性减少
肝脏病、Vk缺乏(胆道疾病、慢性肠炎)、DIC
DIC中后期(纤溶亢进期)
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干扰纤维蛋白生成/
因此,临床上将PT作为手术前或疑为出血性疾病的筛查试验和DIC的诊断实验之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区间:26~36s,比对血浆APTT延长/缩短10s有意义
临床意义
延长主要见于
内源性凝血因子(1、2、5、8、9、10、11、12)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减少
血友病:8、9因子缺乏
血管性血友病:vWF缺乏导致8因子活性降低所致
所以,APTT是血管性血友病的一项重要筛选试验
获得性减少
肝脏病
Vk缺乏:胆道疾病、慢性肠炎、大量长期应用抗生素
DIC中后期(纤溶亢进期)
肝素样抗凝物和狼疮抗凝物增多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纤溶亢进:原发、继发纤溶亢进
因此,临床上将APTT作为手术前或疑为出血性疾病,尤其是血友病及异常抗凝物的筛查试验和DIC的诊断试验之一。
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区间:16~18s,TT较对照血浆TT延长3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
TT延长见于
纤溶亢进
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纤维蛋白原减少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抑制凝血酶、干扰纤维蛋白生成。
异常或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过多
肝病、放疗后、恶性肿瘤等,可以通过甲苯胺蓝纠正试验,鉴别TT延长的原因
3. 纤溶亢进筛查试验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参考区间:正常<5mg/L。当>10mg/L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增多主要见于
原发性纤溶亢进:FDP>40mg/L以上
DIC(继发性纤溶亢进):FDP>20mg/L以上,是诊断DIC的试验之一。
血浆D-二聚体(DD)
参考区间:正常<0.5mg/L。当>0.5mg/L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鉴别原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原发性纤溶亢进:FDP增高、DD正常
继发性纤溶亢进:FDP、DD均增高
DIC:DD>2~3mg/L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D<0.5mg/L,基本可以排出DVT
血栓性疾病或血液高凝状态时
DD均增高,可作为筛查实验之一。
常用出血性疾病诊断试验
1. 血管性血友病(vWD)诊断相关试验
定义:vWD是由于血浆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而导致的一类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vWF抗原含量: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检测vWF抗原含量常作为诊断vWD的首选试验
vWF功能分析:
介导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GP Ⅰb-Ⅸ)复合物与内皮下胶原结合,使血小板黏附在血管损伤部位
与凝血因子Ⅷ结合,有稳定FⅦ的载体作用
2. 血小板病诊断相关试验
血小板自身抗体测定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阳性,对诊断IT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较高的特异性
3. 凝血因子缺陷病诊断相关试验
凝血交叉试验
单个凝血因子促凝活性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区间:2.0~4.0g/L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减少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少见
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
合成减少:见于肝硬化、酒精中毒
消耗过多:
原发性纤溶亢进
由于纤溶亢进,FIB被降解,因而减少
DIC(FIB是DIC的诊断试验之一)
由于凝血、FIB被消耗
由于纤溶亢进,FIB被降解
如为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应进行基因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其病因的准确性质及发病机制
诊断思路2
1.询问病史
发病年龄、出血诱因、出血部位及特点、伴随症状及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
在全面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注意出血部位及特点。对于各种脏器出血,须排除局部病变的可能性。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诊断血栓病项目
血栓前状态
筛检试验+常用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PLT&BT
BT 和 PLT 都正常
正常or多数是由单纯血管壁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癫所致。
BT延长
二期止血缺陷:APTT&PT
APTT 和 PT 都正常
正常人or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XIII缺陷症
APTT、PT异常
纤溶亢进:FDPs&D-D
FDPs 和 D-D 均正常
表示纤溶活性正常,临床的出血症状可能与纤榕症无关
FDPs 升高, D-D 正常
多属于 FDPs 的假阳性,见于肝病、于术出血、重型 DIC、纤溶早期、剧烈运动后、类风湿关节炎、抗 Rh( D)抗体存在等
FDPs 正常, D-D 升高
多数属于 FDPs 的假阴性,见于 DIC 、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溶血栓治 疗等
FDPs 和 D-D 都升高
表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 DIC 和溶血栓治疗后
特殊试验
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或)内皮素-1(ET-1)
增高→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P-选择素和(或)11-去氢血栓素 B2(11-DH-TXB2 )
增高→反映血小板被激活
凝血酶原片段 1+2(F1+2 )和(或)纤维蛋白肽 A( FPA)
增高→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增强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
增高 →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增强
纤溶酶抗纤榕酶复合物( PAP)
减少 →反映纤溶酶活性减低
易栓症
动/静脉血栓
DIC项目
临床诊断
存在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多发性出血,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泛性皮肤、黏膜栓塞或脑、肾 、肺等脏器功能衰竭,对抗凝治疗有效。
积分诊断
显性(失代偿性) DIC 的诊断
非显性(代偿性) DIC 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