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
本图介绍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和收藏!
编辑于2024-03-13 13:49:391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教育诊断与评价的格林模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点:熟悉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难点:健康教育项目的计划、实施与效果评价的技术要点。
一、格林模式简介(PRECEDE-PROCEED model)
由劳伦斯・格林(Green)主创,1970年提出,国内外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
PRECEDE
predisposing 、 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在教育/环境诊断中应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临床思维,针对原因评估,找出改变决定因素的方法和策略,制定干预计划"教育诊断"
PROCEED
Policy 、 regulation and organization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执行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则和组织手段
1991年形成,制定干预计划考虑社会因素影响
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与临床的疾病诊断之间的差异
1.临床的疾病诊断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疾病诊断的步骤
(1)搜集资料( data collection )
病史
体格检查
化验及辅助检查
(2)分析综合资料( data processing ),形成假设,或印象,也就是初步诊断( primary diagnosis )
(3)验证或修正诊断( diagnosis correcting )
PRECEDE-PROCEED模式特点
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方法思考,从结果追溯到起因,先问进行该项目的原因,再思考如何进行,避免以主观猜测去代替需求诊断
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
诊断阶段:也称为健康教育项目需求评估
社会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
行为与环境诊断
教育与组织诊断
管理与政策诊断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需求评估
健康教育项目需求评估: 利用格林模式为指导,运用社会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某特定区域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运用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和可利用的卫生资源情况,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评估需求及生活质量满意度,为科学地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需求评估的内容
一、社会诊断
社会诊断:分析社会问题,了解其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
针对特定的社区,进行社会现况及社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运用主观与客观的资料,从社会学的角度,找出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然后根据需求程度、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等不同指标,将这些问题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出来
提出社区面临的社会问题
评价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卫生服务需求
目的:确认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为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社会诊断的重点内容
社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生活质量
1.人群生活质量
界定及测量生活质量的指标
客观指标(社会学指标)
如失业率、福利制度、犯罪率、暴力事件、卫生政策及卫生服务等
主观指标(个人指标)
社区居民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如舒适度、疏离感、幸福感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的政策环境
社会与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卫生服务系统特征
资源情况
3.社会需求的评估方法
座谈会
访谈
卫生部门提供各种资料
现场观察
抽样调查
人文习俗调查
二、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诊断就是要描述人群的躯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健康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分布、频率、强度等
1.主要内容
通过流行病学和医学调查,确认目标人群特定的健康问题和原因,找出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2.确定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
确定最优先项目的基本原则:
重要性
有效性
可行性
成本﹣效益
3. 主要指标(5D)指标
死亡率( Death )
发病率( Disease )
伤残率( Disability )
不适( Discomfort )
不满意( Dissatisfaction )
三、行为与环境诊断
1.行为诊断
目的是明确健康问题的行为危险因素,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和可变性确定应优先干预的行为有哪些。
确定优先干预的行为因素
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
区分重要与不重要行为
行为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程度
行为发生的频度
区别高可变性与低可变性行为
指通过教育干预改变行为的难易程度。高可变行为特点→
①正处于发展或刚刚形成时期
②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生活方式关系不密切
③已证明在其他计划中可成功得到改变
④社会公众不赞成的行为
确定优先干预行为
依据重要性和可变性进行排序、打分,对人群健康危险的严重性程度越高、危险行为的可干预性越高,则分值越高,低分最高者原则上可优先考虑为优先干预行为
2.环境诊断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宏观层面:强化性因素
微观层面:个人、同伴、家庭等
四、教育与生态诊断
1、目的和任务
学生课表在明确了影响目标疾病/健康问题的主要行为问题的基础上,对导致该行为/行为群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基本的依据。
2、影响行为发生发展的因素
(1)倾向因素( PREDISPOSING FACTORS )
是产生行为的“引子”或促动力,通常先于行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种行为的因素。
包括:
知识( Knowledge )
态度( Attitude )
信念( Belief )
价值观( Value )等
(2)强化因素( REINFORCING FACTORS )
是指强化(或弱化)某种行为的因素
包括:
社会支持
同伴的影响
领导、亲属及保健人员的劝告
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包括对行为负向影响后果的感受)
(3)促成因素( ENABLING FACTORS )
是指促使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施健康行为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
包括:
医疗保健机构、设施、人员
交通工具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个体的保健技术、科学技术等
五、管理与政策诊断
1、管理诊断的核心内容
(1)组织评估: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
(2)资源评估:社区可利用的资源
2、政策诊断的主要内容
社区现有相关政策、规章、条例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计划设计概述
计划设计:一个卫生组织机构根据卫生服务需求评估,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选择需要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提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1.计划设计的原则
目标原则:以正确目标为导向。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整体性原则:体现整体性和全局性,以健康为中心、明确需求、解决问题。
参与性原则:广泛动员相关组织和目标人群积极参与。
可行性原则:从实地出发、因地制宜。
灵活性原则:计划设计留有余地,根据反馈和实际情况可适当的修订。
2. 基本步骤
①确定计划目标
(1)具体目标6要素
(2)具体目标的分类制定
教育目标:为实现行为转变而设定的,包括改变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技能等(近中期目标)
行为目标: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某行为的发生率、改变率表示(近中期目标)
健康目标:表达人群健康状况的改变(远期目标)
②确定目标人群
③确定干预内容
④确定干预场所
⑤建立干预框架
⑥确定干预活动
⑦干预活动组织网络与人员队伍建设
以专业人员为主体,多层次、多部门协助
⑧确定监测与质量控制计划
监测方法,评价方法
⑨制定项目预算
实施
实施的五个环节﹣-- SCOPE 模式
1、制定实施时间表( schedule )
实施进度表的内容
1、工作内容:各项具体活动的题目或简要描述
2、工作地点:说明活动发生的具体地点
3、负责人员:明确活动由什么部门承担,具体负责人是谁
4、经费预算:与工作内容相对应,显示每项活动的预算
5、特殊需求:指该项活动所需要的特定设备、材料,或其他设施、条件。在制定时间表时,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经费预算是重点。
2、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 organization )
1、领导机构
一个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经常要涉及多个单位、机构,领导机构是必要的实施组织机构。
通常领导机构包括与该计划实施直接相关的部门领导和主持实施工作的业务负责人。
领导机构成员应了解计划内容,熟悉干预措施,对计划实施给予必要的支持,参与决策。
2、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指具体负责操作和运行计划的机构
一般设在相关的业务部门内,成员基本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执行机构人员数量和专业根据计划内容决定,在保证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上使机构精干,避免庞杂。
3、组织间协调与合作
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实施中,社会有关组织、机构、团体是否被发动并参与到计划实施中,是否和计划执行部门协调行动并提供支持,是关系到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另一个关键。
4、政策支持
政策指政府有关部门就某些方面的内容制定发布的相关条例、方针或规章制度等。促使有关政策出台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开创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局面,并可以影响目标人群的态度,创造有益于计划实施的工作环境。
3、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 person )
实施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计划实施人员应按照计划的具体内容确定,参与人员有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步调。
既要考虑人员数量,又要考虑人员质量。
1. 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
熟悉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够制定年度计划、完成阶段性报告,具备人员、经费和设施设备的管理和调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2.专业知识与技能
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熟悉调查研究方法,健康传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培训方法,传播材料制作与预试验方法,以及能熟练使用计划实施中涉及到的设施设备。
培训方法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培训对象基本为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成人,他们参加培训有明确的目的,旨在通过培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培训教学不同于学校的系统教育,适宜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培训中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包括:
(1)"头脑风暴"
(2)角色扮演
(3)小组讨论
(4)案例分析
培训评价
(1)对培训效果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3)对教材的评价
(4)对培训日程和内容安排的评价
(5)对培训后勤工作的评价
此外,培训结束后,还应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评价培训的远期效果。
4、配备和购置所需设备物件( equipment )
1.所需设备物件
开展干预活动的设备和物件,可以包括:交通工具、印刷设备、音像设备、办公设备、医疗仪器、教学设备等。
2.设备物件的来源
设备物件来源于计划执行机构,此外还包括使用项目经费新增、租借、与合作伙伴共享等多种来源。
3.设备物件的使用与管理
培训人员能掌握正确的设备物件使用方法,做到规范操作、专人负责、及时检修。
5、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干预对象重点突出
干预形式灵活多样
干预场所有所不同
6、控制实施质量( control of quality )
1.对工作进程的监测
监测各项活动是否在按照实施时间表上的预计时间进行,对于没有按进度进行的活动,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以保障实施顺利进行,为实现计划目标奠定基础。
2.对活动内容的监测主要监测
实际开展的活动在内容上、数量上是否如计划要求进行。当开展的活动与计划不一致或活动性质改变时,需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对策。
3.对活动开展状况的监测
(1)了解工作人员是否按计划接受培训,培训效果如何,是否按要求进入岗位承担相应工作
(2)目标人群对各项活动的接受程度、参与程度,不参与的原因,如何改善
(3)各部门是否按计划完成各自的工作,工作质量如何
4.对人群知信行及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监测计划实施对目标人群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以及计划活动对危险因素的影响。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上述各因素的变化,做到在必要时调整干预活动,以保障预期目标的实现。
5.对经费开支的监测
包括审计活动的实际指出与预算的吻合程度,以及分析经费开支与预算不符的原因,从而做出合理调整。
评价
一、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比较客观实际与预期目标
计划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旨在确定计划价值,帮助决策
二、健康教育项目的评价的标准
有效性(effectiveness):目的和目标实现的程度。
适当性(appropriateness):干预措施与需求的相关性。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内容或方法是否敏感。
效率(efficiency):是否花费的时间、资金和资源能带来效益。
公平性(equity):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
三、评价的种类和内容
形成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
在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方案进行评价
目的:使计划符合目标人群实际情况,使计划更科学、更完善,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1.形成评价的具体内容
目标是否合理、对象是否明确、措施是否恰当
2.形成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方法: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现场调查与观察、试点研究等
指标:计划的科学性、政策的支持性、技术上的适宜性、目标人群对策略和活动的接受程度等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贯穿于执行全过程
有效监督和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
完善的过程评价资料可提供丰富信息
1.过程评价的作用
评估项目运作情况 、修正项目计划
2. 过程评价的内容
针对方案执行情况、针对组织参与人员工作情况、针对政策和环境
3.过程评价指标
(1)干预活动量
(2)目标人群参与情况
(3)有效指数(effectiveness index, EI)
(4)目标人群满意度
对干预活动形式、组织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5)资源使用进度指标
4.过程评价的实施方法
查阅项目活动档案资料;直接参与活动,现场观察;目标人群定性、定量调查
效应评价(impact evaluation)
评估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它们比健康结局较早发生改变,又称为近中期效果评价。
1.效应评价内容
倾向因素:知识、态度、信念改变
促成因素:政策、技能等方面的改变
强化因素:同伴观点、自身感受等变化
健康相关行为:行为的变化情况
2.效应评价指标
(1)卫生知识均分、知识知晓率;(2)信念持有率;(3)行为流行率、行为改变率
3.效应评价方法
目标人群定量、半定量调查;干预组比较分析;随机对照实验
效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
结局评价也称远期效果评价,评价项目导致的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内容与评价指标有:
1.健康状况
(1)生理和心理指标(2)疾病与死亡指标
2.生活质量
PQLI指数(生活质量指数), ASHA指数(美国社会健康协会指数), ADL量表(日常生活量表), 生活满意度指数 ,社区行动与影响, 健康政策和环境条件
总结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指形成、过程、效应和结局评价的综合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
从项目成本-效益及活动完成情况,判断其是否有必要推广、重复、扩大或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