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真菌思维导图
包含了抗真菌及抗病毒药、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物等内容,知识全面详细,干货满满,现在不收藏,还在等什么呢。
编辑于2021-07-31 05:47:48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第十八单元:抗真菌及抗病毒药、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物
抗真菌药
1.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
广谱,对各种深部真菌如念珠菌、新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皮炎芽生菌等有强大抑制作用。
两性霉素B可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固醇类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核苷酸、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使真菌死亡。
静脉滴注用于深部真菌感染,脑膜炎时还可配合鞘内注射。口服仅用于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应用可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2.咪康唑(双氯苯咪唑)
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大多数真菌都有抑制作用,目前临床主要局部应用治疗五官、皮肤、阴道的念珠菌感染。
3.制霉菌素
对白色念珠菌及隐球菌有抑制作用。毒性大。局部用于防治皮肤、口腔及阴道念珠菌感染;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可与广谱抗生素合用防止真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4.特比萘芬
是丙烯类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体癣、股癣、手癣及足癣。
5.氟胞嘧啶:
抗菌谱窄,仅对酵母菌(新型隐球菌属)和酵母样菌(念珠菌属)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另对着色霉菌、烟曲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
抗病毒药物
(一)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1.作用 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物。属广谱高效抗病毒药,其中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作用最强,对乙型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
2.应用 治疗HSV(单纯疱疹)感染的首选药。局部应用治疗HSV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如:角膜炎、皮肤黏膜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口服或静注治疗生殖器疱疹、疱疹病毒脑炎等。对乙型肝炎有明显近期效果。
(二)利巴韦林(病毒唑,三唑核苷)
1.作用 属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RNA病毒有效,如A、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沙粒病毒、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2.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结膜炎、口腔炎、小儿病毒性肺炎等。对甲型肝炎也有一定疗效。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一)产生灭活酶
(二)靶位的修饰和变化
(三)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四)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1.由于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发生率逐渐增加。为了减少和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可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绝不使用多种抗菌药联合;
3.窄谱抗菌药可控制的感染不用广谱抗菌药物;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局部使用的适应证,避免滥用;
5.医院内应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细菌的院内交叉感染;
6.对抗菌药物要加强管理,使用或购买抗菌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
抗结核病药
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第一线(5个):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
第二线: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卷曲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
总的原则为:早期、适量(疗程长,4-6个月复制)、联合、规律及全程用药。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其组织穿透力弱,不易渗入细胞、纤维化、干酪化及厚壁空洞病灶。常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于浸润性肺结核、粟粒型结核等,对急性渗出型病灶疗效好。本药易产生耐药性和严重的耳毒性,因此目前用于结核病的治疗已大为减少。
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类
1.烷化剂:如氮芥类、乙烯亚胺类、亚硝脲类等。
2.抗代谢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嘧啶类核苷酸拮抗药、嘌呤类核苷酸拮抗药。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普卡霉素类、放线菌素类。
4.抗肿瘤植物药:鬼臼毒素类、长春碱类、喜树碱类。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及其拮抗药、雄激素等激素
6.铂类:顺铂及卡铂等。
根据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主要杀灭增殖期细胞,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等。此类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强,能迅速杀灭肿瘤细胞。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杀灭某一增殖周期细胞,对静止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
(1)抗代谢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
(2)长春碱类主要作用于M期。
根据抗恶性肿瘤药作用机制分类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通常先见白细胞减少,后出现血小板减少。
2.消化道反:恶心、呕吐是常见的毒性 反应
3.脱发: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物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
4.重要器官及神经系统损:(多柔吡星)阿霉素→心脏毒性;博来霉素→肺纤维化;(肺纤维化:博来霉素,胺碘酮)门冬酰胺酶、环磷酰胺→肝损害;环磷酰胺→出血性膀胱炎;铂类→肾小管;长春碱类、顺铂→神经毒性。
5.过敏反应: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等静脉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6.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烷化剂等抗恶性肿瘤药物产生与化学治疗相关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
7.不育和致畸:烷化剂等抗恶性肿瘤药物 可影响生殖细胞的产生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育和致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