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一段阅历,多读一本书,多认识一个朋友,就足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超过很多人。
身边有多少人,在朝廷有多少话语权,在宫门外有多少影响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有了这些,自然就有了职位,而不是有了职位,才顺便有了这些东西。
很多事情,其实不是怕要求严格
,而是怕标准不清晰。
局部的焦点不是根本性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互相博弈的
大国的实力对比。
所有奸臣都是相似的。李林甫、杨国忠、严嵩、和珅……都是在旧秩序崩坏时能用特殊手段解决燃眉之急的人。
既然时代变化已成定局,那就只能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顺应时代。适者生存,要学会做个聪明人。 唯一不变的宗旨是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会有无限可能。每个时代都不缺少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
所谓的南京没有王气,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心和地缘板块的割裂。想要经济中心,必然要放弃地缘板块;而拥有地缘板块,则可以把经济中心收入囊中。
当潜规则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秩序时,就会有一群人趴在上面吸血。
维系士族门阀、上流社会和阶层的纽带就是社交关系,社交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前途。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找到敌人的主要敌人,摸准他们的需求,逐渐发展成自己的朋友,合众人之力,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人的一辈子看似有很多选择,往往事到临头才发现,选项非常有限。尤其是司马懿这样的大人物,不知不觉间就被众人推着往前走,想停下来是不可能的,除非身死或族灭,否则就得一直往前走。他们踏上了这条路,就回不了头。
在战乱年代,唯一能积累实力的只有军功,而最大的军功就是击败王权最大的敌人。
酷吏和文官是国家政权的一体两面,一个代表狠辣刚猛的霸道,一个代表阳光温暖的仁义。只有仁义会缺少底气,只有霸道又不会长久。优秀的帝王,往往是仁义和霸道通吃。
尊重他人,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搭建平台,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希望;懂得让利,把胜利果实和大家分享。
任你风华绝代,任你惊才绝艳,世间最难越过的,其实是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蹉跎,真的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所有趣味。都说壮志难酬,其实“活着”本身已经很艰难了。
当你变得强大了,敌人就弱了;你精神独立了,依赖就少了;你经济自主了,底气就足了;你能力增长了,选择就多了。不要怕谁来跟你争抢,只要你不服输,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爱情可以抛开生活去谈,
但婚姻不能,因为婚姻就是生活。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萦绕在读书人心中的一种情结就是——国已将亡,天下不可再亡。
我不得志,我穷困,我潦倒,但我知道我是个男人,伺候人一次就够了,要不然就真以为自己的膝盖直不起来了。”穷可以,但是得讲究。
“走出舒适区”。其目的在于,鼓励大家不要沉溺在舒适感当中,而是要寻找艰难的路,在一次次的难题破解中磨炼自己,最终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眼前的成败荣辱,在历史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百年后,判定成败的不是权势、金钱,而是精神。
其实人活到极致,就是两个字:舍得。舍去人生中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得到的会是陪伴一生的伴侣。在删繁就简中培养一两项癖好,才能有深情、有真气。
在人下时把自己当人,在人上时把别人当人;手握富可敌国的财富而不骄,始终俭以修身、平以待人,商人做到乔致庸这个份儿上,古往今来,难得一人。
如果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会被众人排斥,所以曾国藩必须向现实妥协,但他又能够一直坚守内心的良知。他不再认为自己是最独特的人,他不再顽固地拒绝“同流合污”,他不再争抢所有的功劳。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大家才把他捧到最高。
原因只有四个字:屡败屡战。靠着这四个字,曾国藩率领湘军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最终包围南京,取得与太平军作战的最终胜利。
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
认准一个目标,
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终究会有回报。
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政府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的理想主义者。
什么教育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
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越是大事,
越讲究人心所向,
阴谋诡计占的分量就越少。
这是一条铁律。
不是所有的功业都需要用屠刀来开路,不是所有的人情都必须用利益来维系,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践踏底线来完成。
工作的时候毫不含糊,
娱乐的时候都是朋友,
所以桓温才能招揽
那么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以天下为己任”,短短六个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只有胸怀大志者,才能忍受眼前的失败,百折不挠,在困境中寻找光明。
丰富的经验、广阔的阅历、
不屈的意志
才是事业成功的基本素质。
两个40岁的中年男人在青梅煮酒时都没有谢顶,手中也没有上色包浆的核桃,更没有高谈“养生”“佛系”,只有心照不宣的一腔热血和雄狮般的斗志。都说“油腻的中年人”,可油腻和年纪真的没关系,而是在于精神状态。
其实不是曹操改邪归正了,
只是很多人一辈子
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
仰不愧对天,
俯不愧对地,
照顾好身边的人,
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