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补体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3、补体系统的思维导图,补体系统是一种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
这是一篇关于7.1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思维导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来试一试吧~
这是一篇关于二十一、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的思维导图,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中的跨膜蛋白质分子,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构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亲水性孔道,能选择性通透某些离子,其功能是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二十、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思维导图,包含药理机制、 药理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药物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3、补体系统
补体的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的过程。 有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故主要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的参与下,形成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的过程。
•不依赖于特异性的抗体,微生物感染早期的重要非特异性防线。
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血浆中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残基,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不依赖于特异性的抗体,也是机体感染早期的重要非特异性防线。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补体成分缺陷:奈瑟菌感染最常见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C1抑制物缺陷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I因子和H因子缺陷引起严重的细菌反复感染 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缺陷,反复发生溶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补体受体缺陷: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补体含量改変: 升高: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如急性风湿热。 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等。
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可借助补体受体入侵细胞;补体调控蛋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溶菌、溶解病毒、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补体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使细胞被溶解
调理作用: c3b、C4b等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C3a、C3a、C5a) 趋化作用(C5a)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IC-C3b-C3bR-血细胞大颗粒易被清除
适应性免疫: 补体系统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补体活化的调控
自身衰变调节: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
膜结合型调节分子:CD46、CD55、CD59
•DAF:抑制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与活性
•MCP:抑制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与活性
•CR1:抑制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与活性
可溶性的补体调节蛋白
C4结合蛋白:抑制c4b2a、C4b2a3b的形成
H因子:抑制旁路途径中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与活性
I因子:抑制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与活性
C1抑制物:抑制C1r、C1S、MASP的活性
概述
补体(C)
补体系统包括40余种组分,广泛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不耐热、以酶原方式存在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反应系统。
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经典途径的C19、C1r、C1S、C2、C4; 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 MBL途径的MBL、MASP;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C3、C5~C9
补体调节蛋白 备解素(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
补体受体 CR1~CR5、C3aR、C2aR、C4aR等。
命名: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将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分别命名为C1~C9。 旁路途径的成分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补体调节蛋白按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5aR。 补体成分被裂解后的片段,在其后加英文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补体来源和理化特性
来源: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血浆补体成分主要由肝细胞产生;组织中补体成分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出生后3~6个月达到成人水平。
理化特性: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约占血清总蛋白量的5%~6%。大部分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补体的性质极不稳定,对热特别敏感,56°C、30min即被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