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则,预防(治未病),养生。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经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皮部,经筋,别络,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学说。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藏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藏象学说的概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
概念
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养生是研究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理论。
衰老机制
以阴阳失调、五脏虛衰、精气不足为本
脾肾
以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共养
保精护肾
中心环节
调养脾胃
因人而异
主要方法
适应自然,避其邪气
调摄精神,内养真气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劳逸结合,不可过劳
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术数,包括导引、吐纳等。即要注意活动肢体,动静结合才有益养生
预防(治未病)
未病先防
扶助机体正气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养性调神
主动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剌激
积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护肾保精
形体锻炼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调摄饮食
注意饮食宜忌
①定时定量 ②注意饮食卫生 ③克服饮食偏嗜
药膳保健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推拿的原理
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调整体内生物信息
改变系统功能
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愈后防复
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 也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 则(核心:以平为期)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 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 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 疗措施
治疗大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健脾利湿
治疗措施:如药治、针灸、按摩等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治则
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治)
用药与病证性质相反 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
用药与病证外在假象相同 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符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用补益固涩药治 疗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以补开塞) 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 用通利药治疗有 通泻症状的实证
治标治本
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本:事物的主要矛盾 标:事物的次要矛盾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治标:病因明确的剧痛,频繁呕吐,二便 不通,大出血等
扶正祛邪
单独运用
扶正
适用于虚证/真虚假实证 慢性病,疾病后期/恢复期,素体虚弱之人
祛邪
适用于实证/真实假虛证 外感病初期、极盛期/出现痰饮水湿瘀血等 病理产物并且正气耐受攻伐
同时运用 (攻补兼施)
扶正兼祛邪
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
正虚邪实,机体不耐受攻伐
先祛邪后扶正
邪盛为主,扶正反会助邪 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泻其阳盛(实热)
损其阴盛(实寒)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阳病治阴(滋阴) 阴病治阳(扶阳)
针对虚热虚寒证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互根互用)
阴阳并补
阴阳两虚时,分清主次
回阳救阴
阴阳亡失
调整脏腑
运用五行学说
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根据脏腑关系
脏病治腑(心火上炎,通利小肠) 腑病治脏(腑气不通,宣降肺气) 脏腑同治(脾胃病当脾胃同治) 虚则补脏(膀胱气化失常,小便频数,补 肾固涩) 实则泻腑(阳明热结用承气汤荡涤胃肠实 热)
根据脏腑特性
调整脏腑气机
肺气宣发肃降,脾气升胃气降
顺应脏腑喜恶特性
心恶热,宜清心泻火,清暑安神 肝喜条达恶抑郁,宜疏肝行气 脾喜燥恶湿,甘温燥湿 胃喜润恶燥,甘寒生津,清热润燥
调整气血津液
调气
补气
肺脾肾
调理气机
气滞(行气),气逆(降气),气闭(开 窍通闭),气陷(益气举陷),气脱(固脱)
调血
补血
调理血运
血虚则补,血瘀则行,血寒则温,血热则凉,出血则止
调津液
滋养津液
肺燥,胃燥,肠燥
祛除水湿痰饮
湿盛
祛湿、化湿、利湿
水肿或腹水
利水消肿
痰饮
化痰逐饮(肺脾肾)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季节、月令、昼夜
各自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