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学说。
编辑于2024-04-01 18:33:17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的基本概念
源于“水地说”
气的基本概念
源于“云气说”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气机:气的运动
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冰化水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化:气的缓和运动促成的某些改变。“量变”
变:气的剧烈运动促成的显著变化。“质变”
气机是产生气化的前提和条件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属性
绝对性、普遍性、 相关性、规定性、相对性
相对性
互相转化
无限可分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可变性
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阴阳双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互用:阴阳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病理上:阴阳互损 治疗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消长(量变)平衡
阴阳数量多少发生变化,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
由对立制约导致的消长:互为消长
由互根互用导致的消长:皆消皆长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相互转化(质变)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重、极、甚)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部位、脏腑形体分阴阳
阳:上部,体表,背,四肢外侧,六腑
阴:下部,体内,腹,四肢内侧,五脏
经络系统分阴阳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一方高于正常水平
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实热伤阴
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实寒伤阳
实证(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一方低于正常水平
阳偏虚:阳虚则寒
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热
虚热
虚证(精气夺则虚)(正气虚)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转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概括病证
用于疾病的预防
指导养生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实热证(阳偏盛)
热则寒之
实寒证(阴偏盛)
寒则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阴偏衰),虚热
阳病治阴(补阴以制阳) 滋阴壮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阳偏衰),虚寒
阴病阳治(补阳以制阴) 扶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双补
阳损及阴
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阴损及阳
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药性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
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
升降浮沉
沉降属阴,升浮属阳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基本概念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
温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
承载、受纳、生化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变革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木
春、东、风、生、青、酸、角
弦、握、呼、怒、筋、目、 胆、肝
火
夏、南、暑、长、赤、苦、徵
洪、忧、笑、喜、脉、舌、小肠、心
土
长夏、中、湿、化、黄、甘、宫
缓、哕、歌、思、肉、口、 胃、脾
金
秋、西、燥、收、白、辛、商
毛、咳、哭、悲、皮、鼻、大肠、肺
水
冬、北、寒、藏、黑、咸、羽
石、栗、呻、恐、骨、耳、膀胱、肾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生克五行
五行生克制化
相生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角星顺序)
胜复 (子复母仇)
五行中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复气恰为其所胜之子)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木旺➡️土衰➡️水盛➡️火衰➡️金旺,金克木,则木盛得以平复。木其所胜为土,木所不胜为金,金为土子
制化
维持平衡协调
五行生克异常
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不足——母子皆不足(母虚导致母子皆虚)
子病及母
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亢盛一一母子皆盛(实证)
子行虚弱,导致母行虚弱一一子母俱不足
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一一子盛母衰(虚证)
相乘相侮
相乘 (过克)
过度制约与克制
太过
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引 起其虚弱
不及
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挡其所不胜的正常 克制,使其更虚弱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相侮 (反克)
反向制约与克制
太过
一行过于亢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不仅不能 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不及
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所胜,反而 受其所脏的反向克制
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中土五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说明五脏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克太过治病、反向克制治病
指导疾病的诊治
五行相生
补母、泻子
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补脾气以补肺气)
金水相生(滋养肺肾之阴)
益木生火(补肝血以养心血)
五行相克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平肝和胃)
培土制水(温肾健脾利水)
佐金平木(滋肺阴清肝火)
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
泻火润金(清心火润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