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经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皮部,经筋,别络,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学说。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藏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藏象学说的概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四章 经络
概述
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
张元素“引经报使”
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任督冲带、阴阳跷、阴阳维
奇经与正经相对而言,由于其分布不如十 二经脉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 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 二正经,故日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
络脉
别络
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之络与脾之大络的总称,又称“十五别络”。
浮络
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
沟通经脉,输达肌表
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溢奇邪,通荣卫
连属部分
外连
十二经筋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主束骨而利机关)
十二皮部
抵御外邪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命名依据:分布于手足、所属脏腑和阴阳属性
走向交接规律
走向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中交接
分布规律
头面
足阳明——额部;手太阳——面颊部; 足太阳——头顶头后部
四肢
上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上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在 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躯干
胸腹面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肾胃脾肝
属络表里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包焦胆肝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反应脑、髓和肾的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虚则头重
任脉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与女子经孕有关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 六腑之海
与女子月经及生殖功能有关,为血海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带下
阴阳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阴阳跷交会于目内眦
濡养眼目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阳维脉
维系全身经脉
阴维与足三阴交会,后合于任
阳维与足三阳交会,后合于督
联络统率调节十二经脉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与肝肾脑髓女子胞)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沟通联系作用
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
经脉之间的联系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功能作用
皮部
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
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 体表的卫气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
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 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多附于骨和关节,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 部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对脏腑与周身 各部分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别络是络脉的主体,是从经脉分出的支 脉,多行于人体的浅表部位
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 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再 加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经 脉,与其络相通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 他络脉
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经别
循行
离
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
入
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
出
浅出体表,而上头面
合
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 一并注入六条阳经
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称为六合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