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编辑于2024-04-05 16:04:5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分型)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1型:GBM抗体和GBM抗原结合活化补体,2型:循环IC沉积于肾小球或原位IC,3型:多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有关
病理表现:新月体肾炎,2型有内皮细胞和系膜增生,1,3型有肾小球节段性纤维素坏死。1型IgG,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布,2型IgG,C3呈颗粒或团块样沉积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3型肾小球内无或仅有微量免疫沉积物。电镜下,2型可见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和内皮下沉积,1型和3型无电子致密物
临床表现:在急性肾炎综合征基础上,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快速进展乃至尿毒症 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2型约半数伴肾病综合征, 3型常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系统性血管炎的表现。
治疗:1. 浆置换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置换血浆 2~4L ,直到血清自身抗体(如抗 GBM 抗体(ANCA )转阴,一般需 次以上。适用于1,3型 此外,对于肺出血的病人,首选血浆置换2. 甲泼发尼龙冲击治疗,该疗法主要适用2,3型3.凡是达到透析指征者,应及时透析 对强化治疗无效的晚期病例或肾功能已无法逆转者,则有赖 于长期维持透析 肾移植应在病情静止半年,特别是1型病人血中抗 GBM 抗体需转阴后半年进行
子主题
IgA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于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激活补体而致肾损害。
病理表现:lgA 肾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
临床表现:可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肉眼无痛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可有高血压 ,部分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乙型链球菌感染,交叉循环免疫反应,IC,补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
病理表现: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和系膜细胞增生,IgG,C3沉积于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电镜下上皮下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下肢水肿,一过性高血压,8周内血C3,总补体下降,之后正常,ASO+
治疗: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至肉眼血尿消失
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由不同病因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
病理表现: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病变进展至晚期,肾脏体积缩小、肾皮质变薄,所有病理类型均可进展为程度不等的肾小球硬化,相应肾单位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早期病人可无特殊症状,病人可有乏力疲倦、腰部疼痛和食欲缺乏;水肿可有可无,尿蛋白常在 3g/d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肾功能逐渐恶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血压增高等),最后进入终末期肾衰竭。
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血压<130 /80mmHg 尿蛋白争取减少至<1g/d,高血压病人应限盐降压药如 ACEI,ARB 类药物、自受体阻断剂、 受体阻断剂及血管扩张药等亦可。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入量 肾功能不全病人应限制蛋白及磷的人量,根据肾功能的状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3.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一般不主张积极应用4. 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
肾病综合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 NS 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病理改变,常见的有①微小病变型肾病;②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膜性肾病;⑤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
诊断:①大量蛋白尿(>3.5 g/d )②低白蛋白血症 (血清白蛋<30 g/L )③水肿④高脂血症
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型肾病
病理表现: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变,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病理 检查阴性 电镜下的特征性改变是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发病率高,成人发病率相对降低,但 岁后发病率又呈现一小高峰,60岁以上的病人,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较为多见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 15% 的病人有镜下血尿
治疗:30% ~40% 病人可在发病后数个月内自发缓解,90%病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最终可达临床完全缓解,若反复发作或长期大量蛋白尿未得到控制,可发生病理类型的转变,预后欠佳。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表现: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免疫病理检查可将本组疾病分为 lg 肾病及非 lgA 系膜增生小球肾炎前者以IgA沉积为主,后者以 lgG, lgM 沉积为主,常伴有 C3 于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电镜下显示系膜增生,在系膜区可见到电子致密物。
临床表现:部分病人有前驱感染。非 lgA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约 50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70 %伴有血尿; lgA 肾病病人几乎均有血尿,约 15%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治疗:多数病人对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有良好的反应,50%以上的病人经激素治疗后可获完全缓解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表现:光镜下可见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受累节段的硬化( 系膜基质增多、毛细 管闭塞、球囊粘连等),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显示IgM C3 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基底塌陷,系膜基质增多,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多为隐匿起病,部分病例可由微小病变型肾病转变而来 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为其主要临床特点,约3/4 病人伴有血尿,部分可见肉眼血尿。本病确诊时约半数病人有高血压。约30%有肾功能损害。
治疗:多数顶端型 FSGS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膜性肾病
病理表现: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弥漫性病变,早期仅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见少量散在分布的嗜复红小颗粒( Masson 染色);进而有钉突形成(嗜银染色),基底膜逐渐增厚 免疫荧光检查可见 lgG 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 管壁沉积 电镜下早期可见 GBM 上皮 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常伴有广泛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通常起病隐匿,70%的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30%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常在发病10年后逐渐出现肾功能损伤。本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治疗:20%~35% 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自发缓解,60%~70% 的早期膜性肾病病人(尚未出现钉突)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后可达临床缓解。但随疾病逐渐进展,病理变化加重,疗效则较差 。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表现:光镜下较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可插人到肾小球基底膜( GBM )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拌呈“双轨征” 。免疫病理检查常lgG,C3 呈颗粒状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 电镜下系膜区和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病人均伴有血尿,其中少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其余少数病人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贫血出现早,病情多持续进展。血清 C3 持续降低。
治疗
一般治疗:1.适当注意休息,病情稳定者应适当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给予正常量优质蛋白饮食,低盐( <3g/d )饮食 ,多吃不饱和脂肪酸
对症治疗:1.利尿消肿 2.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 。3.减少尿蛋白:可以有效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用ACEI和ARB。4.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并发症: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