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学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思维导图,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编辑于2024-04-11 17:38:47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具体内容的思维导图,中药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其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如清热药:可以治疗各种体内火热之邪,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热证都可以通过清热药进行治疗。解表药:主要治疗外感、各种表证的药物。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目录的思维导图,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依次列出了“第九章清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等多个章节,这些章节各自代表了中药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或类别。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其研究的内容,如“解表药”用于解除外感邪气,而“清热药”则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中药学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药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通过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连接,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望诊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体型等)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脑图中详细列举了望诊时关注的多个方面,包括颜色、形态、动态等,并通过具体的症状(如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等)来解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例如,通过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稠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虚证、寒证、实证、热证等)。还特别提到了“塑神”的原理,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等来判断其精神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此外,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观察“痰”、“涕”、“涎”等病理产物,并给出了它们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具体内容的思维导图,中药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其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如清热药:可以治疗各种体内火热之邪,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热证都可以通过清热药进行治疗。解表药:主要治疗外感、各种表证的药物。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目录的思维导图,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依次列出了“第九章清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等多个章节,这些章节各自代表了中药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或类别。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其研究的内容,如“解表药”用于解除外感邪气,而“清热药”则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中药学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药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通过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连接,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望诊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体型等)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脑图中详细列举了望诊时关注的多个方面,包括颜色、形态、动态等,并通过具体的症状(如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等)来解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例如,通过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稠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虚证、寒证、实证、热证等)。还特别提到了“塑神”的原理,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等来判断其精神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此外,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观察“痰”、“涕”、“涎”等病理产物,并给出了它们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望证
1、望诊的原理:整体观 内外相应 司外揣内
2、望诊的内容: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望神的原理
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观察神的旺衰,即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要点
重点体现在人体的两目、面色、神情、体态方面
两目
1.得神
(有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精气充足,神旺形健。
2.少神
(神气不足) :精气不足,功能减退——虚证患者 / 邪去正衰。
3.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 (神气):精气严重亏虚。
邪盛神乱 (神志):邪热扰神/痰蒙清窍。
4.假神:
危重 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的 假象——垂危病人,精气将竭。
5.神乱(神志错乱):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
面色
颜色(五色):赤白黄青黑;
光泽(明度):明润、枯槁。
(二)常色和病色
1.常色
含义:人在生理状态时面部皮肤的色泽。特征:明润,含蓄中华民族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主色——人基本的,终身不变的肤色。(可因种族或个体差异而不同)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正常肤色。(较之主色略有不同;变化是暂时的)
四季平色
2,病色
特征:晦暗,暴露。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如“阳黄”,黄鲜如橘)——脏腑精气未衰(新病、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如“阴黄”,黄晦枯槁)——脏腑精气已衰(久病、重病、阴证)
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 (实热、虚热) 、戴阳证 (假热)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里实热证;满面通红,肝阳上亢,气火上逆;颧部潮红,阴虚火旺。常伴五心烦热、午后低热、心烦失眠。本图为浸润型肺结核(肺痨),于每天下午潮红、低热,伴干咳等证。
2.白色——
虚证 (气、血、阳) 、寒证、失血证
晄白虚浮
——阳虚水泛(晄白——阳虚);
淡白无华
——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
——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3.黄色——脾虚证,湿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
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肝胆病。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面色青黑晦暗,精神萎顿,提示久病伤正,瘀血内阻。
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天庭黧黑:体内阴寒极盛,真阳衰微,属危象。眼圈黑:多因肾虚引起。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男子遗精等病症常可见到。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亦常可引起。
望色十法
清:面色清明, 阳 证—— 浊: 面色浊暗, 阴 证
浮:面色浮显, 表 证—— 沉: 面色沉隐, 里 证
甚:面色深浓, 实 证—— 微: 面色浅淡, 虚 证
散:面色疏散, 新 病—— 抟: 面色壅滞, 久 病
泽:面色润泽, 轻 病—— 夭: 面色枯槁, 重 病
神情
体态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五种基本组织是皮、肉、脉、筋、骨。
五脏与五体密切联系:
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肝合筋,肾合骨
形体
体强
“肥人多痰多湿”“多中风”
体弱
“瘦人多虚火,多痨嗽”
三脏人
阴脏人 偏胖 喜热恶凉 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
从阴化寒,多寒痰内停
阳脏人 偏瘦 喜凉恶热 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病易
从阳化热,易伤阴伤津
平脏人 适中 无凉热喜 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为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姿态
望诊八法 :
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二)望姿态的内容与意义
1、动静姿态
(1)坐形: 坐而仰首—多见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 但卧不能坐,坐而晕眩,不耐久坐——气血俱虚,肝阳化风
咳喘坐而不得平卧,平卧气逆--肺胀咳,喘喘息不得卧气喘暴作,张口抬肩,鼻煽唇青,咳吐泡沫痰涎,挟有血液,但坐不得卧,是痰涎壅盛,肾不纳气的危象。
(2)卧姿:
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热、实
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寒、虚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
(3)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伴眩晕—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靠他物支撑--多气血虚衰
站立时以手扪心,闭目不语者---心虚怔忡
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腹痛之证
(4)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心--多心痛
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2.异常动作
(1)唇、眼睑、指、趾颤动者——动风先兆或虚风内动
(2)手足蠕动:
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
(3)手足拘急——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
(4)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见于惊风,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5)角弓反张—-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成弓。形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常见于小儿惊风,高热惊厥,破伤风等
(6)卒然跌倒,不醒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属中风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识不清,病人不由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
(8)舞蹈病状——先天禀赋不足或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3、衰惫姿态
头、背、腰、膝、骨——五府
五府衰惫——为脏腑精气虚衰之象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一)望头
1、头颅
新生儿约34厘米,1周岁约45厘米,
2周岁约47厘米,3周岁约48.5厘米。
(1)头大:小儿头颅额、顶、颞及枕部突出膨大呈圆形,颅缝开裂,面部狭小,智力低下---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2)头小: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骨缝早合,智力低下---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方颅: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是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4)头摇:病人头摇不能自主——肝风内动老年人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囟门是婴儿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2、囟门
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
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概要
(1)囟填:即囟门凸出。——多属实证,• 多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
(2)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3)解颅:即囟门迟闭。——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见于佝偻病患儿。
“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3.头发
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
(1)发黄: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属精血不足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
足,肾精亏损,喂养不当,气血亏虚所致;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面黄肌瘦---疳积病
(2)发白:
青年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者---肾虚
发白伴有失眠健忘者---劳神伤血
头发干枯直立是疳积的表现之一
(3)脱发:
◇突然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斑秃
多为血虚受风,七情内伤所致。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肾虚;
◇伴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血热化燥
(二)望面部 原理
1、面形异常
⑴面肿
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
颜面红肿,色如涂丹,焮热疼痛---抱头火丹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甚,目不能开——大头瘟
(2)腮肿:
◇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者为痄腮——因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
◇若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属发颐----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腮部以耳垂下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者,为痄腮。
• 颧下颌上耳前红肿疼痛者,为发颐
关键词:腮肿形象:两腮漫肿由耳下至颈,颈部粗胀,口角生疮面色通红,两目炯,炯有神 主病:热毒炽盛
(3)面脱:
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 脏腑精气耗竭,常见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4)口眼歪斜:突发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
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
垂,向健侧歪斜者----口僻——风邪中络
◇若见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
2、特殊面容
“惊恐貌” ——指患者面部呈现恐惧的症状。
多见于小儿惊风、客忤、瘿病等。
遇光、风刺激,或见水、闻水声时出现者,多为狂犬病
“苦笑貌” ——指患者面部呈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苦笑样症状。由于面部肌肉痉挛所致。
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等病。
二、望五官
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 -------“五轮学说”
瞳仁属于肾,为水轮;黑睛属于肝,为风轮;
两眦属于心,为血轮;白晴属于肺,为气轮;眼睑属于脾,为肉轮。
(一)望目
生理:两目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活,视物清晰者——有神
病理:两目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灵,视物模糊者——无神
1、目神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上炎;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
2、目色
• 关键词:目色赤
• 形象:白睛色赤,左目尤甚,羞明流泪,目痛干涩,两腮赤红 • 主病:肝经风热,心肝火旺 全目赤肿(烂)者,属肝经风热
两目黄赤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关键词:面色红黄,阳黄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黑睛灰白混浊——目生翳
——邪毒侵袭,肝胆实火上攻,湿热熏蒸,阴虚火旺
◇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
3、目形
关键词:目肿
形象:上下睑肿右目尤甚,面红色沉,虚浮胖肿,舌暗红苔灰 主病:脾肾两虚,湿热内蕴 ◇眼窝凹陷——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则为阴阳竭绝之候。
关键词:目窠内陷
形象:目窠凹陷,目暗晴迷,面色暗晦,天庭黧黑 主病:脏腑精气衰竭
◇眼球突出
兼喘咳气短者----属肺胀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瘿病
• 眼球突出者,见于肺胀或瘿病。
◇胞睑红肿
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针眼;
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眼丹。
二者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关键词:针眼
形象:左下睑红肿,睑中部一疖肿,形如麦粒,微有痛痒。主病:风热邪毒,上攻于目。
关键词:下睑红肿,眼丹
形象:下睑红肿,右睑为甚,痛痒难忍,双目紧闭,舌苔白腐,中黄干裂正常人瞳孔圆形,两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
◇瞳孔缩小:
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可
致瞳孔缩小的西药;
◇瞳孔散大:
可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等病人
危急症病人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重要体征。
4、目态
• 瞳孔缩小者 • 瞳孔散大者
目睛凝视
◇双目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
——脏腑精气衰竭或瘿气
◇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多属肝风内动之征
◇固定侧视者,称斜视,——也见外伤或先天。
◇闭目障碍:
小儿睡眠露睛,属脾胃虚衰,胞睑启闭失司所致
双目闭目障碍——瘿病
单侧闭目障碍——风中面络
◇胞睑下垂——睑废
双侧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 昏睡露晴者,属
脾气虚衰,胞睑
失养。
• 单眼睑下垂,属脾虚。
原理
肾开窍于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廓上有全身和肢体的反映点。
耳与全身均有联系,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
望耳可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二)望耳
1、耳之色泽
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耳轮淡白---气血亏虚;
耳轮红肿---肝胆湿热和热毒上攻;
耳轮青黑---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耳轮干枯焦黑---属肾精亏虚,精不上荣,为病重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的先兆。
2、耳之形态
正常人耳廓厚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
耳轮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耳轮干枯萎缩---肾精耗竭,主病危;
耳轮皮肤甲错---瘀血日久
关键词:耳轮发红
形象:面色不华,色浊而沉。面颊青黄,印堂发青,下
颏晦暗,耳前生瘤
3、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液,称为脓耳---肝胆湿热
耳道局部红肿热痛,为耳疖---多为邪热搏结耳窍
原理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鼻称明堂,为脾之缩影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
望鼻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
(三)望鼻
观察重点:
1、鼻之色泽
正常人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为胃气充足。
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
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
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
小儿山根青筋——肝脾不和,乳食积滞。形象:鼻头色赤,面色白,口唇暗红 主病:脾肺蕴热
形象:鼻头青,有黑点,面色苍白. 主病:肝胃不和,脾阳不振,脘腹疼痛
2、鼻之形态
鼻头红肿生疮---胃热或血热;
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齄鼻”---肺胃蕴热所致;
鼻柱溃陷---梅毒、麻风病;
鼻翼煽动,称为鼻煽---肺气不宣,呼吸困难,多见于肺热,或为哮病、喘病
关键词:鼻翼溃蚀,下唇红肿
形象:鼻柱白,准头鼻翼缺蚀,腮嫩红,下唇红肿.
关键词:鼻柱塌陷形象:准头溃疡塌陷而遮盖
3、鼻内病变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盛
鼻流清涕者——多属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者——多属外感风热;
鼻流腥臭脓涕者多为鼻渊---肺经风热、肝胆湿热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肺胃蕴热灼伤鼻络,或外伤。
鼻孔内赘生柔软、半透明的光滑小肉,多为鼻息肉----湿热壅结鼻窍。
原理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
望口与唇得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四)望口与唇
1、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小儿属脾虚湿盛,成人多为中风口歪不收。
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心脾积热上蒸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 正气亏虚、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蒸口舌
关键词:口疮
形象:口唇淡红,下唇内有豆大白色溃疡,面色萎黄 鹅口疮 形象:上腭满布大小不等的白斑,形如雪片。
2、口之动态
《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气将绝,属病危。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可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
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属风邪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痰阻络。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2、察唇
⑴唇之色泽
正常人唇色红润,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热盛
嘴唇青紫---血瘀证
唇色青黑---寒盛或痛极
• 关键词:唇舌色淡
• 形象:面色苍白淡青,唇舌色淡,舌有瘀点。 • 主病:虚寒;失血;气血双亏;气虚血瘀
关键词:唇腮红
形象:面色润泽浮露,两颧口唇发红,色清而抟,涕泪横流,眉头紧锁,表情痛苦
关键词:唇黑
形象:上唇色黑,下唇淡红,面白
主病:脾胃虚寒
⑵唇之形态:
• 唇裂如兔唇者---先天发育畸形。
唇干而裂——津液已伤
嘴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色淡红——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
唇角生疔,麻木痒痛——锁口疔
人中部生疔——人中疔
原理
齿为骨之余,而骨为肾所主;龈护于齿 “龈乃胃之络”望牙齿与牙龈主要可以诊察肾、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五)望齿与龈
1、察牙齿
⑴牙齿色泽
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而坚固---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若牙齿干燥---胃津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
久病牙齿枯黄脱落——骨绝
⑵牙齿动态
牙关紧闭-----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
咬牙啮齿——热盛动风
睡中咬牙啮齿----多因胃热或虫积
2、望牙龈
⑴色泽:
正常人齿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齿龈淡白---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⑵牙龈形态
牙缝出血——齿衄
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牙宣
---肾虚或胃阴不足
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牙疳
——外感疫疠,积毒上攻
咽通于胃腑,是饮食之道,为胃所系;喉连于气道,为气息
之门,归肺所属;足少阴肾经循喉咙与咽喉关系密切。
原理
故望咽喉主要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六)望咽喉
1、咽喉色泽
健康人咽喉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
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
若咽部色红、肿痛不显者—肺肾阴虚证
咽部淡红漫肿,疼痛轻微---痰湿凝聚
2、咽喉形态
红肿
◇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或有黄白色脓点,乳蛾---肺胃热盛
◇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身发寒热
——喉痈——脏腑蕴热,复感外邪,客于咽喉
乳蛾
形象:咽部两侧喉核肿大疼痛,悬雍垂暗红充血。
主病:肺胃热盛,火毒熏蒸。
◆溃烂
◇咽部溃烂分散浅表者---肺胃之热轻浅
溃烂成片或凹陷者---肺胃热毒壅盛;
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虚证。
2、咽喉形态
◆伪膜
◇咽部溃烂处表面覆盖灰白色膜——假膜
假膜松厚,容易拭去——肺胃热浊之邪上壅
假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多
见于儿童,属烈性传染病,是外感火热疫邪所致
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二便)
1.含义
分泌物——官窍分泌的液体,如泪、涕、唾、涎。
排泄物——排出的代谢废物,如大小便,月经。
病理产物——病变产生的物质,痰液,呕吐物。
2.一般规律
色白、清稀——虚证、寒证;
色黄、稠浊——实证、热证。
一、望痰涕
(一)望痰
痰——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粘液(病理产物)。
痰白清稀——寒痰(寒邪阻肺/脾阳不足,湿聚为痰)
痰黄而稠——热痰(邪热犯肺,煎熬为痰)
痰粘难咯——燥痰(燥伤肺津/阴虚津亏,肺失清肃)
痰白量多——湿痰(脾失健运,湿聚为痰)
痰中带血——咯血(肺阴虚/肝火犯肺,虚火灼络)
脓血腥痰——肿痈(热毒壅肺,肉腐成脓)
(二)望涕
涕——鼻腔分泌的黏液,涕为肺之液。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清量多,喷嚏频作:鼻鼽——风寒束肺
久流浊涕,量多腥臭:鼻渊——湿热蕴阻
二、望涎唾
(一)望涎
涎——口腔中产生的清稀粘液(正常分泌物)。
清涎量多——脾胃虚寒(气不化津)
口吐粘涎——脾胃湿热(湿浊上泛)
小儿流涎,涎渍赜下——滞赜(脾虚失摄/胃热虫积)
睡中流涎——胃中有热/宿食内停。
(二)望唾
唾——口腔吐出的稠滞泡沫状的黏液。唾为肾之液。
时吐唾沫,畏寒脘冷——肾阳亏虚,胃中虚寒
时时多唾,脘腹痞胀——胃有宿食/ 湿邪滞胃
三、望呕吐物
呕吐物——由胃中反出,从口鼻而出之物。
呕吐机制——外感内伤。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呕物清稀,无酸臭味——寒呕(胃寒饮停,胃失和降)
呕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物酸腐,不消化物——伤食(暴食伤脾,胃失和降)
呕物黄绿苦水——肝郁犯胃/肝胆郁热,胆汁上泛
呕吐清水痰涎——痰饮(饮停胃中,胃失和降)
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胃热/胃瘀/肝火犯胃
四、望二便(结合问诊
(一)望大便
正常大便:黄色条状,干湿适中
——脾胃健运,吸收精微,排除糟粕。
大便清稀——寒湿泄泻(寒湿生冷,脾失健运)
便黄如糜——湿热泄泻(胃肠湿热,传导失常)
完谷不化——脾虚泄泻/肾虚泄泻(火不温土)
便夹脓血——湿热痢疾(传导失职)/肠癌
便色灰白——黄疸(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便如羊屎——肠道津亏(热盛/阴亏/胃火/噎膈病)
大便带血——便血(脾不统血/肛络瘀滞)
(二)望小便
正常小便:尿色淡黄,清净不浊,尿后舒适
——脏腑气化正常,膀胱司合有度,津液充盈。
小便清长——虚寒证(不伤津液,水津下趋膀胱)
小便黄短——实热证(热盛伤津,汗吐下利伤津)
尿中带血——结石伤络/膀胱湿热/阴虚火旺/脾肾不固
尿有砂石——石淋(湿热内蕴,煎熬尿液)
尿浑如泔——尿浊(脾肾亏虚湿热下注,气化不利)
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
(一)含义
1.指纹——浮露于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浅表脉络,亦即食指掌侧面表浅小静脉。
2.望小儿食指指纹——观察3岁以内小儿指纹的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二)机理
1.以望代切: 食指指纹与寸口脉均属手太阴肺经,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
2.小儿特点:
①脉部短小,啼哭躁动,气血先乱,诊脉不准;
②皮肤薄嫩,指络易见,情绪稳定,以望代切。
(三)方法
家长抱儿向光,医生左手握指;
右手蘸水推指,适力数次纹露;
细看显露指纹,明辨络脉三关。
主要看舌色和舌体
1.荣舌
舌色红润,光明润泽,活动自如,称为荣者,提示舌有神气,无病或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枯舌
舌质晦暗干枯,活动呆滞,称为枯舌。提示舌无神气,病重脏腑精气衰减,预后较差。
二、正常小儿指纹
纹位:隐隐风关内,
纹色:淡红黄相兼,
纹形:单支粗细适,
变异:寒热长幼变。
(一)指纹特点
1.纹位
掌指横纹附近。
2.纹色
淡红或淡紫,兼夹黄色
(皮肤和皮下脂肪)。
3.纹形
单支,不分岔,粗细与小儿形体相应。
(二)影响因素
1.皮肤厚薄
皮肤较厚者,红黄相兼;
皮肤较薄者,淡红略紫。
2.天气冷热
天热络脉增粗变长;
天冷络脉变细缩短。
3.年龄长幼
年幼络脉显露变长;年长络脉不显变短。
三、病理小儿指纹
纹位: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
纹色:红紫辨寒热,
纹形:淡滞定虚实。
概要
(一)三关测轻重
1.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2.过风至气——邪气入经,病情较重;
3.过气达命——邪入脏腑,邪陷病重;
4.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二)浮沉分表里
1.指纹浮显——外感表证
(病邪在表,气血趋向于表)
2.指纹沉隐——内伤里证
(病邪在里,气血难达于表)
(三)红紫辨寒热
1.纹色鲜红:表寒证
2.纹色紫红:里热证
3.指纹青色:疼痛、惊风
4.指纹紫黑:血络闭郁
5.指纹淡白:脾虚、疳积
注意:小儿指纹颜色变化与望诊五色诊有所不同
小儿指纹观察的是浅表静脉,其色泽变化与机体缺氧的程度(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相关。
当机体受热时(如肺热壅盛):机能活动相对↑→血容量相对↑→血氧↓→还原血红蛋白↑→指纹由鲜红→紫红。
当机体受寒时(如外感风寒):机能活动相对↓→血容量相对↓→血氧↓→还原血红蛋白↓→指纹由紫红→鲜红。
(四)淡滞定虚实
1.指纹增粗——实证、热证
2.指纹变细——虚证、寒证
3.单枝直行——病情较轻
4.分枝弯曲——病情较重
望舌
舌神
舌色
淡白舌
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舌。舌色白,几无血则称为枯白舌。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1,如舌质淡白胖嫩者,多为阳虚寒湿内停; 2,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多为气血两虚; 3,枯白无华多为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称为淡红舌。 1,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2,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未伤及气血及内脏 3,内伤杂病中见之,提示阴阳和平,气血充盈,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红绛舌
1,较淡红舌颜色更深者,其中鲜红者为红舌。 红绛舌多主热证,为实热内盛或阴虚内热所致。绛舌颜色越深,表明邪热越重。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提示热势渐增,病情加重;反之舌色由绛红转为淡红,则是热退病轻之象 1,舌稍红或仅边、尖略红,多为风热表证初起; 2,舌色鲜红,舌苔黄燥者,多属气分实热; 3,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 ; 4,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舌绛红,苔薄而干者,多属热入营血;舌红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者,为阴虚火旺。
青紫舌
全舌青紫或淡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统称为青紫舌。 青紫舌多主气血瘀滞不畅。全舌青紫,其病多是全身性气血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多为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淡紫舌,多由淡白舌转变而来,其舌淡紫而湿润 ——1,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2,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行瘀滞。
绛紫舌
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或为先天性心脏病,药物或食物中毒。
青紫斑点舌
舌尖紫斑、紫点,多为心血瘀阻;舌边紫斑、紫点,多为肝郁血瘀。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流缓慢所致;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等。
舌形
老嫩舌
1,舌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而没有光泽,为苍老舌,或称老舌;多见于实证。 2,舌质纹理细腻而湿润有光泽,浮胖娇嫩,舌色多浅淡者,为娇嫩舌,或称嫩舌;多见于虚证。 3,如舌淡白而嫩者,多为气血亏虚,舌体不充;舌淡白而胖嫩者,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胖大舌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1,舌淡白而瘦薄,多为气血两虚;2,舌红绛而瘦薄,为热盛伤阴或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
点是指突起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称为红星舌,小者为点,称为红点舌; 点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舌; 点与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多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1,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 2,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3,点刺色绛紫,多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4,舌边有点刺,多为肝胆火盛;5,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裂纹舌
舌面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或裂沟,裂沟中无舌苔覆盖,称为裂纹舌。 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或血虚不润所致。 1,舌红绛而有裂纹,多为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2,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裂纹舌多为病理舌象,但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纹、裂沟,裂纹、裂沟中有苔覆盖,且无不适症状者,为先天性裂纹舌,应与病理性裂纹舌加以鉴别
齿痕舌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称为齿痕舌。齿痕舌主脾虚或湿盛。 1,舌见齿痕兼舌体胖大,舌色淡白者,多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2,齿痕舌兼见舌体不胖,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多为脾虚或气血两虚 3,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多为实热痰浊壅盛
舌态
正常舌态——舌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强硬舌
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者,称为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如舌红绛强硬,兼神志不清者,多为热入心包;舌红绛干而强硬者,多为高热伤津;舌强语謇,伴肢麻、眩晕者,多为风痰阻络,为中风之兆。
痿软舌
舌体软弱,伸缩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者,称为痿软舌。多主阴虚和气血两虚。如舌红绛而暴痿,多为邪热亢盛,阴液耗损;舌红绛而渐痿,多为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舌淡白而渐萎,多为久病亏虚,气血虚损。
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称为歪斜舌。多提示中风或中风先兆,为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颤动舌
舌象特征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者,称为舌颤动。其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难宁。 1,舌颤动是肝风内动的征象 2,舌淡白而颤动——气血虚衰 3,舌红少苔而颤动——阴液亏损,肝阳化风 4,舌绛紫而颤动 ——热极动风
吐弄舌
舌伸口外,不能回缩,称为吐舌;多提示疫毒攻心,正气已绝。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者,称为弄舌,多为小儿智能发育不全,或为动风先兆。
短缩舌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者,称为短缩舌,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如舌红绛而短缩,多为热盛津伤;舌淡白痿软而短缩,多属气血虚衰;或青紫湿润而短缩,多为寒凝经脉;舌质胖大苔厚腻而短缩,多为痰浊内阻。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辨证意义,应与短缩舌鉴别。
以上六种舌态中,强硬舌、震颤舌、歪斜舌、吐弄舌的主病多与动风有关,可见临床舌体动态异常往往是动风或动风的先兆,望诊时应结合舌形、舌色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舌下络脉
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络脉等变化。其方法是: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正常舌下络脉舌系带两侧左右各一,颜色暗红,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提示健康无病,或有病病轻,未伤及气血。若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提示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若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结节,提示瘀血内阻。
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 血瘀征象 舌下络脉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 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 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
舌苔
舌苔
薄、厚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为薄苔,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浅深。薄苔多见于健康人或表证患者,或里证病轻,胃气未伤;厚苔多为邪盛入里,或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舌苔厚薄的转化亦有其临床意义。
若舌苔逐渐由薄转厚,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若逐渐由厚转薄,多提示正气胜邪,或邪气消散,为病退。若舌苔突然由薄转厚,则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若舌苔突然由厚变薄,舌上无新苔复生,则提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润、燥苔
根据舌苔的润燥程度,有润苔、滑苔、燥苔、糙苔的不同。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者,称为润苔;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病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者,称为滑苔;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主湿。如寒湿内侵,或阳虚不能运化水液,寒湿、痰饮内生,都可出现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者,称为燥苔;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滋润而干燥;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属津液输布障碍。
苔质粗糙,扪之碍手者,称为糙苔。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的润燥,多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舌苔由润变燥,多提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提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腻、腐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者,称为腻苔。腻苔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若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提示食积,或脾虚湿困,阻滞气机;白腻而滑,提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黏腻而厚,口中发甜,提示脾胃湿热,邪聚上泛;黄腻而厚,提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腑气不畅。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腐苔多为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脓腐苔为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之象,是病邪消散;若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者,为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称为脓腐苔。
通过舌苔的腻、腐,可以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剥(落)苔
舌面本有舌苔
,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根据其剥脱部位和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花剥苔、镜面舌、地图舌等。舌前半部苔剥脱者,称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者,称为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为花剥苔;
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
舌苔剥脱形状不规则似地图,边缘凸起,界限清楚,部位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
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可见舌乳头者,称为类剥苔。
剥落苔多提示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全身虚弱。
舌红苔剥者,多属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提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
舌色huang白如镜,甚则毫无血色,说明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舌苔部分脱落,未剥脱处仍有腻苔,提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剥苔的范围大小,多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程度有关。剥脱部位,多与舌面脏腑分布相应,如舌苔前剥,多为肺阴不足;舌苔中剥,多为胃阴不足;舌苔根剥,为肾阴枯竭。
真、假苔
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像从舌体上长出者,为真苔,又称为有根苔;
舌苔不紧贴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为假苔,又称为无根苔。
舌苔的真假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新病出现假苔,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匮乏,不能上荣,病情危重。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为疾病向愈的善候。
苔色
白苔
舌面上所附着的舌苔呈现白色,即为白苔。白苔有厚薄之分,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者,称为薄白苔;苔白而厚,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者,称为厚白苔。白苔主表证、寒证,
亦见于热证。
如苔薄白而润,多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见于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干者,多为外感风热所致。
苔白厚腻,多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多为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
积粉苔 ,多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者,多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称为黄苔,有淡黄苔、深黄苔、焦黄苔的不同。
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薄白苔中现有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
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深黄中夹有灰褐色。
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多与红绛舌同时出现,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
黄苔多主热证、里证。
苔色愈黄,提示热邪愈重,即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甚,焦黄苔为热极。舌苔由白转黄,或呈黄白相兼,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黄苔出现部位的不同,也提示邪热所在不同的部位。如舌尖苔黄,提示热在上焦;舌中苔黄,提示热在胃肠;舌根苔黄,提示热在下焦;舌边苔黄,提示肝胆有热。
又如薄黄苔热势轻浅,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为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黄苔而质腻者,称为黄腻苔,为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所致。
苔黄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大,扪之糙手者,称为黄糙苔,
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状者,称为黄瓣苔,
舌苔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者,称为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灰黑苔
苔色浅黑,称为灰苔;苔色深灰,称为黑苔。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浅深之差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灰黑苔的分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越近舌尖,灰黑色渐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 灰黑苔多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
灰黑苔苔色的深浅与病情相应:苔色越黑,病情越重。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来,既可见于寒证又可见于热证,病情均较重。寒证的灰黑苔常由白苔发展而成,表现为苔灰黑而润;热证的灰黑苔常由黄苔(焦黄苔)发展而成,表现为苔灰黑而燥。故要区别灰黑苔的寒热属性,苔质润燥为其重要指征。如苔灰黑湿润多津,主寒湿病证,多由白苔转化而成;苔灰黑干燥无津液者,主热性病证,多由黄苔转变而成。舌面湿润,边尖苔白腻而中根部苔灰黑者,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舌边尖苔黄腻,而舌中为灰黑苔者,湿热内蕴,日久不化;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者,无论是外感内伤,均为热极津枯之证;
苔黄黑者,为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所致。
察舌之神气和胃气
舌神是全身神气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望舌体的颜色、光泽、运动状态以及舌苔有根与否,可以把握体内气血津液的盈亏,脏腑的盛衰及疾病转归之吉凶等基本情况。有神气之舌,多表现为舌色红活明润,舌体活动自如,提示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乃旺,虽病也预后较好;无神气之舌,多表现为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提示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已微,预后较差。神气之有无,尤以舌色是否“红活润泽”作为辨别要点。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是否有根表现出来。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无根苔提示胃气衰败。
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者,说明病情较轻,正气未衰,或疾病虽重,但预后较好;舌象无神气、无胃气者,说明病情较重,或不易恢复,预后较差。
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望舌质和望舌苔所测重反映的疾病本质有所不同。舌质变化主要有助于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并能间接反映邪气性质;根据舌苔变化主要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及胃气的存亡。
一般认为,舌质主要反映正气盛衰,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性质,临床当综合分析判断。
如舌质或舌苔单方面异常,一般无论病之新久,提示病情尚属单纯。若舌质和舌苔变化所反映的病理本质相一致,提示病机相同,所主病证一致,也说明病变比较单纯。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病体同时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较复杂,当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如舌淡白,苔黄腻,淡白舌主虚寒,而黄腻苔主湿热,舌色与舌苔所反映的病机相反,可能是平素脾胃虚寒,复感湿热之邪使然,为寒热夹杂,本虚标实之象。
舌诊的临床意义
判断邪正盛衰
如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提示正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津液未伤;舌色淡白,舌干苔燥,说明气血两虚,津液已伤;舌苔有根,提示胃气充足;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说明胃气衰败。
区别病邪性质
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舌苔厚腻;燥邪为患,舌红少津;实热证,舌红绛苔黄燥。
辨别病位浅深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质同时变化。如外感病中,苔薄白,多为疾病初起,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提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则见舌绛;邪入血分,则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内伤杂病中,舌尖红起芒刺,多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红,提示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提示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提示脾胃湿热;舌体颤动,提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提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推断病势进退
如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津液耗伤,为邪热内盛,病势发展。反之,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舌苔上来看,舌苔骤增骤退,为病情暴变所致。薄苔突然增厚,为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满舌厚苔突然消退,为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二者皆为恶候。
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 提示邪热内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者,阳气受伤,阴寒内盛,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病情由单纯变为复杂,为病进。
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正常,多提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则提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