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no2.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no2.疾病概论思维导图,主要涵盖了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学、发病学以及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等方面。
编辑于2024-04-14 00:15:33疾病概论
疾病相关概念
健康
没有疾病or衰弱现象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
亚健康
定义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引发因素
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长期超负荷
现代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的前期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如经前期)
自然衰老
意义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打破了人们对待疾病的误区:要么有病,要么无病。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改变,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因学
定义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病因
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某种决定性因素,赋予疾病特征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外源性病因
生物性因素:致病力、数量、侵袭力、毒力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内源性病因
遗传性因素:遗传病、遗传易感性疾病
先天性因素:损害正常胎儿发育的因素
免疫性因素: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精神、心理因素:防止医源性疾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
条件
指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条件是疾病的非决定性因素,不是疾病发生的必需因素,也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但可以左右病因的作用,促进(诱因)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诱因
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
指促进特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
定义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内稳态失衡
内稳态平衡是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是生物体内各种自我调节的结果
反馈机制
如当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时,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甲状腺素的分泌量降至正常水平,反之亦然
当遗传性甲状腺素合成酶缺陷使甲状腺素的合成不足时,上述反馈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过度分泌将引起甲状腺实质细胞大量增生,甲状腺肿,T3、T4分泌过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损伤与抗损伤对立统一规律:
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损伤性变化:机能、代谢、形态的损伤
抗损伤性变化:防御反应、代偿反应
实践意义
医生应识别并消除损伤,扶植抗损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在一定的条件下,抗损伤可转化为损伤。医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进行治疗。
因果交替
规律:疾病的发展形式
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加重病情,导致恶性循环。
同上:在原始病因作用下,使机体某部分发生损害性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另一新的变化,如此原因结果交替不已,循环往复,形成链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疾病进一步恶化,由此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恶性循环(病理性螺旋环)
实践意义
抓住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打断因果锁链的主要环节,针锋相对地进行治疗。
掌握因果交替的发展规律,在治疗中夺取主动权。
局部与整体关联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 整体,整体功能状态也可以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
致病因子通过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病因→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机体功能、代谢障碍 反射 病因→神经系统——————→相应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变化 内分泌 ——————→神经递质体液因子 ↓ 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变化
体液机制
(全身性、局部性、细胞因子)
疾病中体液机制指致病因素通过改变体液因子的数量或活性,引起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的过程。
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量变化,体液调节的紊乱造成内环境紊乱 ,以致疾病发生。体液调节紊乱常由各种体液性因子的数量或活性变化引起。
作用方式
旁分泌
内分泌
自分泌
细胞机制
病因→直接损伤细胞
病因→细胞膜损伤→离子泵、受体功能障碍 ↓ 胞内外离子和代谢失衡 ↓ 细胞、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结构破坏
病因→细胞器损伤(线粒体等)→细胞功能障碍
分子机制
疾病的本质是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改变
人类基因组计划
分子病
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蚕豆病:是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缺陷所引起的溶血性疾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是血红蛋白单基因突变,形成溶解度下降的血红蛋白s所致 重症肌无力:是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胱氨酸尿症:是遗传性缺陷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胱氨酸、精氨酸、鸟氨酸与赖氨酸转运障碍所致
基因病
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单基因病
由单个致病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如多囊肾,是由常染色体16p13.3区域蛋白激酶D等位基因缺陷引起的显性遗传病
多基因病
由多个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疾病的转归
康复
完全康复
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机体代谢恢复正常结构,充分修复
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
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
机能代谢通过代偿后恢复
主要症状消失
机体仍存在病理变化
死亡
机体整体功能永久性停止
分类
生理性死亡
病理性死亡
分期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认定
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可逆的停止
或全脑功能不可逆的终止
脑死亡
定义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导致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是现代死亡的概念。
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 6h自主呼吸停止
不可逆性深昏迷
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
脑电波消失
脑血流停止
意义
排除了“假死”状态:呼吸、心跳停止并非必然死亡,在人工循环和机械通气等抢救下,可能得以复苏。
假死:各种机械性窒息、大量中枢神经抑制剂、电击伤、过冷、体温过低。
有利于指导复苏抢救的进行:应在脑死亡到来前救治。已脑死亡,放弃治疗,节约资源
有益于开展器官移植。
小结 1.疾病、健康、亚健康、脑死亡的基本概念 2.衰老与老化的区别 3.病因与条件的区别 4.诱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 5.社会和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6.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7.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调节机制 8.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和意义 9.疾病研究的基本策略
是各种疾病发病的共同机制,不是个别疾病的特殊机制。
原因与条件的区别(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