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外周血)
临床医学!组胚思维导图!血液,这些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对于维持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于2024-04-16 14:36:09血液(外周血)
组成
血细胞
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为红细胞
来源:骨髓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血常规)
常用瑞氏和吉姆萨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浆
上层淡黄色的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
水(90%)
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PH7.3~7.4
一、红细胞
电镜下
呈双凹圆盘状
直径约7.5微米
中央较薄,约1微米
周缘较厚,约2微米
血涂片中,红细胞中央部呈浅红色(与正常同体积球形结构相比,表面积增大25%)
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都不超过0.85微米,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迅速交换
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红色
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态,这是因为红细胞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状结构红细胞膜骨架
红细胞膜骨架主要成分
血影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球形红细胞在通过脾时,极易被巨噬细胞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肌动蛋白
细胞膜中有一类镶嵌蛋白质,即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人类的ABO血型抗原系统
人类血液中有抗异型血的天然抗体(产生原因不明) 例:A型血的人具有抗血型抗原B的抗体,若配错血型,首次输血即可导致抗原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溶血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蛇毒,溶血性细菌,脂溶剂等也能引起溶血
平均寿命约120天,由于红细胞无任何细胞器,因而不能合成新的蛋白和代谢所需的酶类,随着红细胞逐渐衰老,其血红蛋白和膜骨架蛋白变性,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这些老化的红细胞在经过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每天都有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保留部分核糖体,用煤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血流中约一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成年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3%-6%,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如果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有效
二、白细胞
来源:骨髓
入血一般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方式穿过微血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
根据有无特殊颗粒
有粒白细胞(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直径10-12微米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或分叶状
分叶核一般为2~3叶,叶间有纤细的说窄部相连,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细胞核的叶数与细胞的衰老程度成正相关
受严重细菌感染,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胞质呈极浅的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
浅紫色为嗜天青颗粒(20%)
颗粒较大,直径0.6~0.7微米
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
一种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消化吞噬细菌和异物
浅红色为特殊颗粒(80%)
颗粒较小,直径0.3~0.4微米
呈哑铃形或椭圆形
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防御素)等,具有杀菌作用
与巨噬细胞一样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并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死亡,成为脓细胞
从骨髓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2.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的白细胞
直径10~12微米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将核掩盖
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细胞也可合成并分泌白三烯
与肥大细胞分泌物基本相同,作用也基本相同,即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也参与过敏反应,但两种细胞来源于骨髓中不同造血祖细胞
在组织中可存活10~15天
3.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10~15微米
核多分为2叶
胞质内充满粗大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直径0.5~1.0微米
电镜下,颗粒基质中有长方形结晶体
一种特殊的溶酶体,初含一般溶酶体酶外,还含有阳离子蛋白,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
能做变形运动,具有趋化因子性,可受肥大细胞等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
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多种溶酶体酶具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因此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血液中停留6~8天后进入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结缔组织,在此可存活8~12天
无粒白细胞
1.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直径14~20微米
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不规则形
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丰富,因弱嗜碱性而呈灰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在血流中停留12~48小时,然后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2.淋巴细胞
直径6~8微米的小淋巴细胞
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着色深
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很薄的一圈
直径9~12微米的中淋巴细胞
胞质较多,胞质中可含嗜天青颗粒
直径13~20微米的淋巴组织中的大淋巴细胞,不存在于血液中
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以及溶酶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
淋巴细胞不仅来源于骨髓,还来源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按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免疫功能分三类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
产生于胸腺
在血液淋巴细胞中占总数75%
体积小,胞质内含少量溶酶体
2.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
产生于骨髓
占10%~15%
体积略大,一般不含溶酶体,有少量粗面内质网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产生于骨髓
占10%
为中淋巴细胞,溶酶体较多
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血小板
来源:骨髓聚合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
呈双凸圆盘状
直径2~4微米
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如黏附于玻片),,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
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小颗粒,称颗粒区
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
电镜下
血小板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维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特殊颗粒又称阿尔法颗粒,体积较大,圆形,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血小板因为I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等
致命颗粒较小,电子密度大,内含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等
还有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
开放小管系统的管道与血小板表面胞膜连续,借此可增加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摄入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致密小管系统是封闭的小管,管腔电子密度中等,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
功能
1.血小板参与凝血和止血
2.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四、淋巴
淋巴管系统内的液体
单向性的毛细淋巴管流向淋巴导管,然后汇入大静脉
由淋巴液和淋巴细胞构成
淋巴液实际上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部分渗出液,蛋白含量低于血浆,因此淋巴是血浆循环的旁路
淋巴经淋巴管流过淋巴结时,便有淋巴细胞加入
小肠淋巴管的淋巴中常含数量不定的乳糜颗粒,他们是小肠上皮细胞将吸收的脂溶性物质与运载蛋白结合形成的
肝的淋巴内含大量由肝细胞合成的血浆蛋白
淋巴中常见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血细胞
五、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造血器官的演变
1、卵黄囊造血期
最早要学发生在胚胎时期的血岛
2、肝,脾,胸腺和淋巴结造血期
肝脾造血特点:造血干细胞呈现多向分化成为定型性造血或成人造血
3、骨髓造血期
胚胎后期骨髓开始造血并维持终生
(二)骨髓的结构
位于骨髓腔,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的主要成分是造血组织,血窦 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
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 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故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
1.造血组织
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
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环境中核心成分是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等
基质细胞起造血支架作用,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还能产生网状纤维,黏连性糖蛋白,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滞留造血细胞的作用
2.血窦
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三)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1.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生成多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特点
1.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在一般生理状态下,多数细胞处于G0期静止状态
2.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
3.有自我复制能力,即细胞分裂后的部门子代细胞仍具原有特性,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证实的
2.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下生成红细胞!EPO主要有肾分泌,肝也分泌少量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同的祖细胞,其集落刺激因子由巨噬细胞等细胞分泌,包括CM-CSF等,机体在发生炎症时,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能刺激骨髓中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和释放入血
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TPO)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最终产生血小板,TPO由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分泌,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也有各种的祖细胞和集落刺激因子
(四)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红细胞系的发生
粒细胞系的发生
单核细胞系的发生
淋巴细胞系的发生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