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循环系统
临床医学,循环系统是一种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编辑于2024-04-28 18:30:46循环系统
心脏
心脏是中空性器官,心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
(一)心壁的结构(由内向外)
1.心内膜
内皮
内皮与出入心脏的血管内皮向联系
内皮下层
内层
薄,为细密结缔组织,富含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心内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分支的蒲肯野纤维
2.心肌膜
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排列,分为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
心肌纤维之间,肌束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室肌内也有蒲肯野纤维
心肌膜在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
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实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心房肌与心室肌分别附着与心骨骼,两部分心肌并不连续
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
电镜下
部分心房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肌还能合成和分泌多种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脑钠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
3.心外膜
心包的脏层,为浆膜
外表面为间皮,间皮深部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心肌膜想延续
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神经节,并常有脂肪组织
心包的脏,壁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跳搏动
患心包炎时,心包的脏,壁两层可发生黏连,使心脏搏动受限
4.心瓣膜
位于房室孔与动脉口处,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基部与心骨骼的纤维环相连
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基部含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纤维
功能:阻止心房,心室和动脉之间的血液逆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短或变形,还可发生黏连,是瓣膜不能正常的关闭和开放
(二)心脏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部,是心脏的起搏点
房室结,房室束及其主要分支位于心内膜下层,房室束进一步分支则伸入心肌膜
受自主神经系统和肽能神经系统支配
1.起搏细胞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部位的结缔组织中,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与普通心肌纤维相比,起搏细胞小,呈梭形或多边形,有分支连成网,HE染色浅,胞质内细胞器和肌原纤维少,糖原多
2.移行细胞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具有传导动作的作用
介于起搏细胞和普通心肌纤维之间,比普通心肌纤维短而细,胞质内含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略多,肌质网也较发达
3.蒲肯野纤维
组成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
与普通心肌纤维相比,蒲肯野纤维短而粗,有1~2个细胞核,胞质含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但肌原纤维较少,故HE染色浅
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普通心室肌纤维相连,通过缝隙连接构成功能合胞体,是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舒缩
动脉
(一)大动脉
靠近心脏的动态,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
大动脉管壁的中膜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而平滑肌较少,又称弹性动脉
1.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膜和中膜无明显界限,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为内弹性膜
内皮细胞的W-P小体丰富
内皮下层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2.中膜(最厚)
含40~70层的同心圆排列的弹性膜
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还有环形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血管平滑肌纤维可分泌多种蛋白质,形成各种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弹性膜和基质
病理状态,中膜平滑肌纤维可迁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成分,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由于血管收缩,横切面显示弹性膜呈波浪状
3.外膜
较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纵向螺旋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以及少量的纤维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弹性膜不明显,紧邻中膜的一层断断续续的弹性膜为外弹性膜
(二)中动脉
中动脉管壁中膜的平滑肌纤维丰富,故又称肌性动脉,管径大于1毫米
1.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纤维之间由缝隙连接联系,细胞间隙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均由平滑肌纤维产生
3.外膜
厚度与中膜接近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营养血管外,还含较多神经纤维,伸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舒缩,较大的中动脉在中膜与外膜交界处有断续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
0.3~1毫米,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也是肌性动脉
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3~9层环形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
小于0.3毫米,各层均薄
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
毛细血管
(一)基本结构
管径6~8微米,可允许一个红细胞通过
由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构成
横断面上,毛细血管由1~2个内皮细胞环绕构成,内皮细胞富含质膜小泡,基膜只有基板
周细胞位于内皮与基板之间,散有分布,细胞扁而突起,纵向包绕在内皮细胞周围,细胞核卵圆形或肾形,核的一端的胞质内可见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类似于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但周细胞的胞浆内微丝较多,散在或成束附着在质膜内面的密体,具有收缩功能,调节毛细血管血流,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二)基本功能与分类
决定其通透性是内皮细胞,基膜也有一定作用
电镜下
1.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
基膜完整
胞质含大量质膜小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主要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与肺等,参与了屏障性结构的形成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但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60~80纳米),一般有厚4~6纳米的隔膜封闭,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的中,小分子物质交换
基膜完整
主要分布: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
3.血窦(窦状毛细血管或不连续毛细血管)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
内皮不连续,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
基膜不完整
主要分布: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静脉
静脉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管腔扁或不规则,无明显的内,外弹性膜,故膜的分层不如动脉明显;中膜薄,外膜厚,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组织均较少,结缔组织较多,故静脉常呈塌陷状
1.微静脉
管径50~200微米
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
随管腔逐渐增大,中膜出现散在的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外膜薄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动脉
管径小于50微米
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
但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管径略粗
2.小静脉
200微米~1毫米
膜的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较大的小静脉有一层至数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
外膜逐渐变厚
3.中静脉
1~9毫米
内膜薄,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不如中动脉明显,中膜比中动脉薄很多,环形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
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无明显外弹性膜,结缔组织中可含纵行平滑肌纤维束
4.大静脉
靠近心脏的静脉,包括颈外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肺静脉,髂外静脉,门静脉,腔静脉等
内膜较薄,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
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纤维
外膜很厚,结缔组织内含大量纵行平滑肌纤维束
5.静脉瓣
管径2毫米以上的静脉
为两个彼此相对的半月形薄片
由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静脉瓣的游离缘与血流方向一致,可防止血液逆流
微循环
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是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现功能的部位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等成分
调整血流量
调节组织及血液内的含水量
1.微动脉
平滑肌纤维的舒缩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中间微动脉(后微动脉)
微动脉的分支
由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
平滑肌纤维舒缩可调节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3.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互相吻合城网的毛细血管(通称的毛细血管)
行程迂回曲折,构成迂回通路,血流缓慢,利于实现物质的充分交换,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生理状态下,约20%的真毛细血管处于轮流开放状态
起始端通常有1~2个平滑肌纤维,形成环形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分闸门
组织处于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网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4.通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直接延伸而与微静脉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构成直捷通路,管径比真毛细血管略粗
生理状态下,大部分血流通过此通路回流人心
5.动静脉吻合
微动脉发出的侧枝而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构成动-静脉短路,此段血管的管壁较厚,管腔较小,有丰富的纵行平滑肌纤维和血管运动神经末梢
动静脉吻合血管收缩时,血液由微静脉流入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血管舒张时,微静脉血液经此直接流入微静脉
主要分布:指,趾,耳,唇,鼻等处的皮肤,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