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编 工农兵文学总论
工农兵文学
总论
第四阶段(终结阶段):1966~1976
八个“样板戏”及《金光大道》将工农兵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推至极端
最终工农兵文学走向反面,宣告终结
第三阶段(下滑阶段):1960~1965
优秀作品数量锐减,质量严重下滑,工农兵文学生机与活力衰退
第二阶段(发展高潮期):1949~1959
1959年《创业史》《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红日》
在思想上组织上清除了胡风、丁玲,批判了1956年百花时代文艺思想、文艺创作,否定了赵树理、孙犁的文学创作
第一阶段(奠基成形期):1942~1948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948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1942~1976年,即工农兵文学运动、工农兵文学思潮。
概述
构成内容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
以孙犁为代表的延续五四“人的文学”主题价值脉系的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
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代表的根据地文学形态的写作
美学特征
强调以工农兵作为作品的主要对象
以某种特定的政治观点来规范作家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要求为配合政治选取题材
强调作品的直接功利性的教化作用
强调塑造英雄人物 强调作家深入工农兵生活
强调歌颂,反对暴露
强调阳刚明快,强调民族化,大众化
奉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强调一元性,封闭性,排他性,反对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
戏剧
代表作:《白毛女》《千万不要忘记》
成就最高《茶馆》 创作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与开放性 在社会历史的作用下,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深刻性 人像展览式的散文化结构 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风土化特点
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京剧现代戏《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
创作宗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实现手段: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散文
创作特征:叙事性、新闻性
主要文体:文艺通讯体 50年代《谁是最可爱的人》
杨朔的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泰山极顶》
创作特点
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给以诗化的表现
用人物事件与景物二者合一的方法构成意境
追求结构的精致
追求语言的精炼
代表作品: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秦牧《土地》《花城》邓拓《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吴伯箫《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忆当年,穿著细事且莫等闲看》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诗歌
美学范式
用理性逻辑来构建诗歌
用典型的场景来体现一个时代所倡导的社会内容精神特征
偏重于在民歌基础上的民歌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代表作品
贺敬之《放声歌唱》《雷锋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团泊洼的秋天》《将军三部曲》《望星空》《林区三唱》《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玉门诗抄》
闻捷《吐鲁番情歌》《复仇的火焰》
李瑛《哨所鸡啼》《戈壁日出》《月夜巡逻》
“异质类”诗歌
发生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两大构成部分
九叶诗派的穆旦、七月诗派的绿原、曾卓、牛汉、流沙河、蔡其矫。代表作是穆旦《冥想》《自己》绿原《重读〈圣经〉》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华南虎》流沙河《情诗六首》蔡其矫《祈求》
第二部分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等。
“白洋淀诗群”:代表作有芒克《天空》《十月的献诗》多多《行礼:诗38首》根子《三月与末日》等。
“贵州诗人群”,代表作有黄翔《火神交响诗》哑默《启明星》等。
小说
史诗级长篇小说
武装斗争题材
战争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
写作背景:战争生活
叙事手段:通俗写法
创作特点
有机结合革命与武侠文化中的要素
将革命英雄的风姿与仗剑行侠的武侠风范做有机结合
融和革命英雄的超常品格能力与武侠文化中大侠的超常品格和能力
将革命过程中的异常环境与武侠文化中的异常环境融为一体
民主革命斗争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三家巷》《苦斗》《苦菜花》
农村题材:《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风雷》《艳阳天》
反映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 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李自成》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李劼人《大波》
《创业史》《子夜》作品模式
以对社会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作为自己写作的首要任务
表现一个历史时代各种主要社会力量之间的直接冲突与抗衡
用社会本质属性作为人物性格核心内在本质的规定性
结合细节感性的丰富性与情节理性的概括性
短篇小说
农村题材: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民主革命斗争题材: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马石山上》
丁玲等人40年代的短篇小说,百花时代的短篇小说,60年代初期的历史题材短篇小说
“异质”中短篇小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初雪》,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异质”中短篇小说
这类小说对社会历史中的个体生命给予了根本性的或者是较多的关注,具有与工农兵文学主潮迥然不同的一致性
20世纪60年代初的历史短篇小说
冯至《白发生黑丝》,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师陀《西门豹的遭遇》徐懋庸《鸡肋》
1956年百花时代的短篇小说
写在新的社会矛盾中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改选》
写情爱形态的丰富性,宗璞《红豆》邓永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丰村《美丽》
代表作品:茹志鹃《百合花》刘真《长长的流水》《英雄的故事》韦君宜《月夜清歌》方纪《来访者》刘澍德《回家》康濯《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