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场肉疼的感冒
这是一篇关于一场肉疼的感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就医,横纹肌溶解症,良性肌炎的治疗,流感,肌酸激酶,下肢肌肉酸痛,甲型流感,血常规检查,发热。
编辑于2024-04-17 20:54:30这是一篇关于不能忽视的腹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医生嘱徐女士一月后进行胆囊切除,但徐女士未放在心上。一年后消瘦明显,再次就医并进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为胆囊癌。医生先后给予”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仑伐替尼 帕博利珠单抗“等治疗,但徐女士一年后去世,一次餐后再次出现症状,查体发现Murphy征可疑阳性,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胆囊多发结石。
这是一篇关于这点疼,算什么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患者的诊疗经过,症状等,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病情描述做出的治疗。
这是一篇关于一场肉疼的感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就医,横纹肌溶解症,良性肌炎的治疗,流感,肌酸激酶,下肢肌肉酸痛,甲型流感,血常规检查,发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不能忽视的腹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医生嘱徐女士一月后进行胆囊切除,但徐女士未放在心上。一年后消瘦明显,再次就医并进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为胆囊癌。医生先后给予”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仑伐替尼 帕博利珠单抗“等治疗,但徐女士一年后去世,一次餐后再次出现症状,查体发现Murphy征可疑阳性,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胆囊多发结石。
这是一篇关于这点疼,算什么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患者的诊疗经过,症状等,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病情描述做出的治疗。
这是一篇关于一场肉疼的感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就医,横纹肌溶解症,良性肌炎的治疗,流感,肌酸激酶,下肢肌肉酸痛,甲型流感,血常规检查,发热。
一场肉疼的感冒
发热
病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
血栓及栓塞疾病(吸收热)
颅内疾病
皮肤病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恶性肿瘤
分期
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39℃
高热 39~41℃
超高热 41 ℃以上
热型
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
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淋巴瘤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伴随症状
诊断思路
横纹肌溶解症
基本概念
各种原因(挤压、运动、高热、药物、炎症等)所致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包括电解质、肌红蛋白和其他肌浆蛋白在内的肌细胞内容物渗漏到循环中,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损伤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病因
物理性原因
挤压与创伤
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
电击
高热
非物理性原因
药物
降脂药
镇静催眠药
抗组胺药
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
成瘾药
其它
利尿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毒物
感染
电解质紊乱
自身免疫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
遗传性疾病
发病机制
挤压、创伤、运动、肌肉过度活动,主要直接损伤细胞膜
休克、高热、受压等,主要是肌细胞缺血、缺氧,ATP耗竭,影响钠-钾-ATP酶
钙离子内流,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和能量耗竭,激活细胞内蛋白酶,引起肌肉破坏和肌纤维坏死
机械性损伤
肌纤维过度牵拉
缺血再灌注损伤
ATP耗竭,糖原贮存减少
热损伤
增加能量代谢率、消耗ATP、提高降解酶的活力
脂质过氧化损伤
炎症介质破坏细胞膜渗透平衡
肌细胞钠超载
钠内流继发细胞水肿、死亡
肌细胞钙超载
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和能量耗竭,激活细胞内蛋白酶
临床表现
直接表现
肌痛、乏力、肌肉压痛、肌肉强直
尿色可为洗肉水色、茶色、酱油色等
部分患者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出汗、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三联征:肌痛、乏力、深色尿
继发表现
电解质紊乱
高尿酸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急性肾损伤的表现:少尿、无尿、肌酐高等
DIC的表现:广泛的皮肤、内脏出血,休克、栓塞等
多脏器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肉眼见为洗肉水色、茶色、酱油色等
隐血试验阳性,镜检无明显红细胞
尿沉渣可见棕色色素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AKI时,可出现尿红细胞及尿KIM-1、NAG、NGAL等增高
肌酸激酶(CK)
CK在肌肉损伤后12小时开始升高,1-3天达峰,3-5天开始下降
碳酸酐酶Ⅲ更具特异性,但检测不易
LDH、ALT、AST也增高,但缺乏特异性
肌酸激酶(CK)是反映肌细胞损伤的最敏感的指标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血症
肌红蛋白尿症
影像学检查
超声见肌肉纹理模糊,回声不均匀,以强回声为主
CT见筋膜增厚,受损肌肉肿胀
MRI见肌肉信号增高
99TC-MDP骨闪烁显像可定位及定量诊断
诊断标准
三联征:肌痛、乏力、深色尿
血CK,血、尿肌红蛋白,肾功能指标升高
因其病因多样,病情轻重不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时诊断较困难
治疗原则
补液
早期积极补充血容量
补充大量晶体液,10-12L/24小时
碱化尿液,注意并发低钙血症
利尿剂
纠正电解质紊乱
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营养支持及并发症治疗
能进食的,充分的肠内营养
不能进食的,静脉补充营养
防治筋膜间室综合症
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
参考区间
成年人(3.5~9.5)x10^9/L
新生儿(15.0~20.0)x 10^9/L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类细胞群,因此,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血液系统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部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巨幼细胞贫血
严重缺铁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物化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亢进
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淋巴细胞减少
正常参考区间
成年人(1.1~3.2)x10^9/L
血液淋巴细胞计数<1.1 ×10^9/L称为淋巴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
部分感染
急性感染恢复期
慢性感染
亚急性心内膜炎
伤寒
疟疾
活动性结核病
血液系统病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多发性骨髓瘤
单核细胞白血病
溶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
发性肌炎
结节性动脉炎
恶性肿瘤
胃肠道疾病
血小板
参考区间
(125~350) x10^9/L
生理性变化
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般清晨稍低,午后稍高
女性月经前较经期后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约10%
血小板减少
生成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自身抗体抑制造血干细胞
电离辐射、药物抑制作用损伤造血功能
多种感染
破坏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
消耗增多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布异常
脾大
班替(Banti)综合征等
流感
应对措施
下肢肌肉酸痛
病因
成人
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神经缺血,所支配的肌肉无力、酸胀
血管疾病
小血栓形成肌肉血栓等
儿童
生长痛
与钙和骨碱性磷酸酶有一定关系,更与生长发育较快有关
良性肌炎
常继发于流感病毒
下肢肌肉疼痛、无力、甚至不能走路,双下肢对称性疼痛,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易受到累及,小部分有大腿肌痛,在按压腓肠肌时可出现明显触痛
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酶,主要是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占比肌酸激酶<6%
髋关节滑膜炎
过敏性紫癜
诱因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
食物(牛奶、鸡蛋、鱼虾等)
药物(抗生素、疫苗等)
花粉、虫咬等
诊断
皮肤瘀点瘀斑
关节肿痛
腹痛
血尿蛋白尿
腿痛多数伴有关节肿胀作痛,还可能伴随活动受限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诊断
结合病史
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性
查体以及影像学诊断
实验室诊断
抗原诊断、血钙、骨碱性磷酸酶(骨代谢)、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测来排查病理性腿痛
治疗
对因治疗
尽快找出原发病,解决发病原因很重要
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腿部按摩、热敷等
促进腿部乳酸的代谢和分解,从而起到缓解腿酸的作用
药物治疗
布洛芬缓释胶囊、三七片等
日常生活
避免剧烈运动,多晒太阳,多吃富含钙元素的食物
甲型流感
定义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突发高热,恶寒症状明显
发病3~6小时内会出现发热
体温可达39~40℃
常为甲流病人的首发症状
高热一般会持续3~5天,经过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严重头痛、全身酸痛
眉弓、太阳穴部位最为明显
“甲流”病毒,释放的毒素引起大量酸性物质的产生,出现全身酸痛,主要为全身性肌肉酸痛、关节疼痛
乳酸产生
外源性的致热源,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节点升高,机体通过一系列反应升高体温,肌肉会产生大量的乳酸
毒素作用
炎症反应
休息不足
持续的疲乏,虚弱感
胸部压迫感
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的感染,导致气体交换不足,出现轻度缺氧症状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治疗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抗病毒治疗
并发症
肺炎
神经系统损伤
心脏损伤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肌酸激酶
基础
升高原因
良性肌炎的治疗
定义
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如柯萨奇病毒、A型或B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3型等,特别是B族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原因
病毒侵染
免疫与炎症
对症治疗
甾体抗炎药物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酶(包括COX-1和COX-2)来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前列腺素是引起疼痛和炎症的关键介质。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皮质激素类
适用于肌炎特别严重的情况
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
休息
物理治疗
对因治疗
抗病毒药物
免疫增强剂
营养支持
儿童就医
与患儿沟通
根据不同患儿特点进行沟通
新生儿不会用语言交流,常用哭啼表现身心变化和需求
婴幼儿特别需要爱抚,并会用形体表达出喜悦、愤怒、惊骇等情绪
学龄前期患儿有依恋家庭的情绪,疾病痛苦可引起患儿抑郁、焦虑、恐惧,疾病的刺激和打击,可使幼儿患者出现退缩行为
学龄期患儿,患病后可引起内心情绪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自责等心理,出现对抗、挑剔、任性、不遵医嘱和攻击行为,易与家长和医护人员发生摩擦
解读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的体态语言
克服患儿的恐惧心理
与家长沟通
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尊重患方治疗方案知情选择
适时引导患儿和家属配合治疗
营造适宜的儿科医患沟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