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美学史
这是一个关于西方美学史的思维导图,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介绍详细,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4-04-26 14:39:05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希腊文化&美学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与和谐
侧重斗争
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美是数量上的和谐
和谐来自对立统一
希腊辩证思想萌芽也是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萌芽”
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主义
克拉赫里特
侧重和谐
《论自然》
肯定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
美是对立的斗争,是变动和发展的
美有相对性
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创始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唯物主义
苏格拉底
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是有用的 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有美,有害就有丑
美学思想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到社会
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柏拉图
动机:维护贵族统治
文艺对社会现实的关系
《理想国》
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式世界
尊重理式,轻视感性,崇尚哲学,否定了艺术
理式的永恒普遍性,是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文艺的社会作用
《理想国》
理想国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统治者的教育
将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战士、工农商
“正义”:统治者统治,服从者服从
当下的荷马史诗、悲剧和喜剧影响都是坏的,瓦解对统治者的信仰
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
柏拉图在西方是第一个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作文艺的评价标准的人
文艺才能的来源
灵感说:轻视实践和艺术的社会来源
亚里士多德
欧洲美学思想奠基人
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理”即在“事”中, 离“事”无所谓“理”,批判柏拉图的理式世界
《诗学》和《修辞学》都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性的有关美学的著作
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终究是不彻底的
摩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现象世界更为真实, 除却现实世界的外形,也摹仿了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有机整体:艺术形式上的有机整体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
内容形式统一的看法,与形式主义相对立的
一切要有学科的解释,反对灵感说和命运观
唯物主义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因而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的
文艺标准包括“审美”、“道德”、“逻辑”等
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轻视将文艺作为职业性活动
将认识活动与实践的活动完全分开
亚历山大理亚&罗马时代
整体评价
受到颓废主义的影响,西方古代文化开始衰颓
伊壁鸠鲁派、斯多噶派和怀疑派
宣扬命定主义和禁欲主义
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静观默想,提倡个人心境的安宁静穆
亚历山大理亚学派修辞学
偏重形式技巧,理论性不强
古典主义
罗马时期开始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崇拜古典的风气
贺拉斯
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基者,对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起过深刻的影响
朗基弩斯
《论崇高》弥补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一个缺陷 把文艺的情感效果生动地表现出来,流露了一些浪漫主义倾向
普洛丁
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山祖,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 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形成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文艺复兴时代
背景
摆脱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封建社会 转变到资本社会的转折点
生产力和精神解放,科学技术发展
哲学恢复世俗性和科学性
唯物主义日渐占优
两大思想武器:理性和经验
文艺理论家从用神学和外科为文艺辩护,到摆脱 神学圈套,用文艺反映现实的本质和文艺的教育 与娱乐的功用来辩护
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保守派:尊崇亚里士多德等古典权威
新派:当前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摹仿自然
另一方面,艺术要对自然进行加工,要求理想化与典型化
见到虚构不等于虚构,摹仿不妨碍创造,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
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重视技巧
艺术技巧结合自然科学
文艺的社会功用
文艺的对象是广大民众
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
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分歧
绝对美--与普遍的人性密切联系,观点流行
相对美的观点开始出现
中世纪
圣奥古斯丁
美是“整一”或“和谐”
和谐并非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 上面所打下的烙印。上帝本身就是整一
丑是相对的,孤立地看丑,但是在整体中 却由反衬而烘托出整体美
圣托马斯.亚昆那
基督教会公认的中世纪最大的一位神学家, 其美学和政治思想一样,维护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
美是通过感官来接受,美是感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美学
美与善的区分为带不带欲念、有没有在外目的
唯心主义美学
只承认视觉和听力审美的感官
美的三个因素:完整、和谐与鲜明
形式主义
上承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下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
民间文艺对社会和封建统治的反抗
建筑:大教寺庙建筑
民间世俗文学繁荣,题材多种
小说也是从中世纪传奇故事诗发展出来的
但丁: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变
《神曲》
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文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
主张内容上要善形式上要美
由近代语言而非拉丁文书写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近代第一位最大的诗人 是中世纪与近代交界线上的人物
《论俗语》
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肯定了“俗语”的优越性,指出了“俗语”与“文言”的区别
他想实现统一意大利和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政治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法国新古典主义
背景:阶级力量﹣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
新古典主义
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 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只是拉丁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世纪上是法国阶级妥 协和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现
法国新古典主义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戏剧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
《论方法》: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那整个时期中 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结晶
笛卡儿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二元论), 却没有认识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存
用思维来证实存在(我思故我在), 而这思维乃是人类理性的活动
他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终究没有解决谁先谁后的问题, 结果终须替神留一个地位
在片面强调理性中,忽视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因而一方面忽视了在物质世界中实践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忽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性,文艺被认 为完全是理智的产物,这就是美学中的理性主义
布瓦罗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
文艺的美只能由理性产生, 美的东西必然是符合理性的。 理性是"人情之常”,满足理性的东西必然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所以美也必然是普遍的,永恒的,是美就会使一切人都感觉美
既然久经考验的才是好的,法国新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崇拜, 但所表现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已不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不甚加批判的接受比较普遍
认为思想没有是新鲜的, 只有表现思想的语言才可以是新鲜
所以新古典主义者特别重视表现技巧, 而在表现技巧之中又特别重视语言
批判
所根据的世界观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所指出的“认定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见解。
新古典主义者的基本病源在于 缺乏正确的历史发展的观点
对于普遍性,典型,文艺标准,古典规范, 文艺种类及其法则之类问题的理解都表现 出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英国经验主义
培根
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看实 践,认识也要根据实践。他是近代把人生理想 由观照转到行动的第一个人。
“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
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 信任根据观寨和实验的归纳法, 以及强调认识的实践功用
霍布士
排除了有神论和目的论: 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物体, 一切发生的事件都是运动
想象与判断两种认识能力: 想象力用来求同, 判断力用来辨异
创造的想象必然要受砍念,意图或目的控制, 因此,想象就必然是与情感联系的,也必然是艺术家的自觉活动
形象思维也有它的逻辑性,和抽象思维并非绝对对立
诗的创作更重于想象力。并且需要借助判断力
夏夫茲博里
新柏拉图主义
对经验派感觉主义的片面性起了一些纠正作用
人天生就有审闸兽恶和美丑的能力, 而且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美感根本上是相通的
哈奇生
把美分为本原的(或絶对的) 和比较的(或相对的)两种
寓变化(多样性)于整齐(一致),从杂多中见整一
休谟
把感觉主义推到极端,把事物问的因果关系 归结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性,否定事物问的必然规 律,走到怀疑主义和唯心主义
美的本质
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 并且说明这种效果之所以能产生,是由于人心的特殊构造”
效用说: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
同情说: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
着重美的社会性或道德性
审美趣味的标准
理智传运真和伪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善与恶的情感
审美趣味涉及想象,而想象又凭情感指使, 所以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就在这个想义上, 休谟强调审美趣味的相对性
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
《论文艺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历史的角 度,找出文艺发展的规律
一,文艺只有在自由的政体下才能发展; 二,一系列的独立的邻国維持商业和政治上的联系最有利于文艺的发展; 三,文艺可以由一个国家移值到一个政体不問的国家,开明的君主国对文艺发展最有利; 四,文艺在一个国家里发展到高峰之后就必然戰落。
博克
英国经验派美学的集大成者
研究美学所根掘的主要是生理学的观点, 即把人和一般动物看作差不多都是在追求生理的本能的要求的满足
忽视了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过程 对审美趣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美的观念是根源于人类的基本情欲。 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体保存和社会生活
自体保存一个体生命存活一崇高感的根源
社会生活一种族繁街一美感的根源
崇高感是摺由恐怖或惊惧引起, 崇高的对象所产生的恐怖经由痛苦之后却有快感
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
崇高:巨大的可怕的事物
美:小的可喜的,柔美
诗与画的分别
诗在于通过同情而不是像画一样通过摹仿去感动 人,在于展示事物在作者或旁人心中产生的效果
审美趣味的性质和标准
审美趣味涉及三种心理功能, 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或推理的能力
人性在感官、想象力和理解力三方面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而审美趣味有它的逻辑,它的普遍原则和它的标准
否认审美趣味除掉感觉,想象和理解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天生的功能
意大利历时哲学派
维柯
主要著作《新科学》
共同人性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就体现在公共人性的发展, 所以各民族起源和处境尽管不同,在历史发展上却必然表现 出某些基本一致性或规律
维柯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 初步运用历史发展观点和历史方法
事物的本质应该从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来研究
基本美学观点
形象思维的原始性与普遍性
形象思维的普遍性基于人类本性的共同性, 原始民族全部都有强烈的想象力
形象思维的抽象思维的对立
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诗和哲学, 看成两种互相不容的活动,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形象思维如何进行:以己度物的隐喻
把有生命的事物移交给物体, 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形象思维怎样形成概念或典型人物
每逢人们对远的未知的事物不能形成观念时, 他们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事物去对它们进行判断
人心受本性的驱遭,喜爱一致性
神话诗人对人物性格何以有放大和夸张的倾向
生动地说明了集中,夸张和理想化的过程,也比 较圆满地说明了典型性格何以既是个别又是一般 的问题
德国启蒙运动
总体评价
直接目标不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而在德意志的民族统一, 而它的领袖们认为要达到民族统一,需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
德国主要是局限与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以内的革新运动
文艺思想停留在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的倾向上比较显著
复古的倾向
高特雪特
《批判的诗学》
新古典主义
与屈黎西派的辩论
由法国影响优势到英国影响优势的转变, 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鲍姆嘉通
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科学 而把它命名为“埃斯特锡卡”
美学虽作为一种认识论提出的 同时也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
子主题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承认离开认识主体的“对象和物质”本身可以有美, 但认为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 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
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理性之外 把想象和情感提到第一位,在新古典主义 所标榜的普通人性和类型之外,把个别事物 的具体形象提到第一位
文克尔曼
古典主义:在近代欧洲,最早对古希腊造型艺术 开始进行认真研究,因而掀起了崇拜古希腊艺术的风气
1.过去新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只是拉丁古典主义, 文克尔曼追寻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即希腊古典主义, 对真正的古典主义逐渐有较为深广的理解
2.文克尔曼莱辛引导了西方美学家注意到造型艺术方面的问题
3.就文艺进行史的研究,这个风气在德国也是由温克尔曼首创的
4.文克尔曼对古代艺术却是有亲切的感受和强烈的爱好, 他用生动热烈的文笔把一些古代造型艺术作品
莱辛
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
《拉奥孔》
提出了诗和画的界限,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 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诗只宣于写动态而画则宣于写静态
《文学书简》、《汉堡剧评》
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
悲剧应唤起人对同类人的同情
戏剧和一般文艺都要有理性和真实性,创造需要 天才,天才的特征就在发见事物的内在联系
诗要以人物性格为例:反映出近代叙事作品(戏剧和小说) 侧重人物性格的倾向
法国启蒙远动
总体评价
总目标:从思想战线上接着文艺复兴进 一步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唯心史观
启蒙运动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伏尔泰:在哲学上他相信自然神论,还未摆脱唯心主义 在政治上他提倡开朗君主制,对人民群众持鄙视的态度 在文艺上,他基本上还是留恋古典主义传统
卢梭:艺术败坏风俗
狄德罗:见《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戏剧理论
打破新古典主义的悲剧和戏剧的框子, 建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严肃喜剧或市民剧
理论
对比说:人物性格和情境的对比
戏剧布局:一方面情节要有现实基础和这会内容, 另一方面强调在处理情节中创造出想象的作用
实践:《私生子》、《一家之主》
关于自然,艺术和美的看法
浪漫主义
原始主义:在由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发展中 起到了很大的决心促进作用
回到自然,回到原始生活,蛮野的
现实主义
肯定了艺术和美的现实基础
对于艺术反映现实基础的性质和方式,终于能达到艺术 既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又要表现主观理想 的辩证的观点
美在关系说
《论美》:美在关系
对“关系”的看法不明确,但隐约见出美在于事物 的内在和对外的联系
没有认识到“实在的美”和“关系到我们的美” 如何由对立而统一,没有足够地认识到美的社会性
他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美的 社会性,他的思想方法也变成辩证的
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现实美与理想美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