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球菌(coccus)
《医学微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第八章 球菌是一类重要的细菌形态,介绍了球菌的几种分类。
编辑于2024-05-02 17:39:27这是一篇关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二、细胞信号的接受和转导,一、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与疾病 细胞增殖与疾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细胞增殖与疾病,二、细胞增殖的调控,一、概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二、细胞信号的接受和转导,一、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与疾病 细胞增殖与疾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细胞增殖与疾病,二、细胞增殖的调控,一、概述。
球菌(coccus)
一、背景知识
化脓性细菌 (pyogenic bacteria)
能够引起脓液产生的细菌;脓液主要由渗出并坏死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坏死、液化的组织构成
举例
葡萄球菌
链球菌
奈瑟菌
埃希菌
克雷伯菌
变形菌
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分布
空气、土壤、水
多数人的咽喉、鼻腔、皮肤和头发
形态与染色
形态
球形,直径约1μm,呈葡萄串状排列
在某些化学物质(如青霉素)作用下,可以裂解或变成L型
细菌L型菌落类型
电镜照片
无鞭毛、无芽胞
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
但是少数菌株的细胞壁外层可见有荚膜样黏液物质
染色
革兰阳性G+
衰老、死亡、陈旧培养物中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常转为G-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培养基中,37℃生长良好
菌落形态学
普通琼脂平板
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呈金黄色的菌落
属内不同菌种可以产生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等颜色的脂溶性色素
不扩散,使菌落着色
血琼脂平板
菌落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生化反应
多数菌株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
致病性菌株
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触酶(过氧化氢酶)阳性
借此与链球菌相区分
触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
原理
过氧化氢酶可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具备有氧呼吸代谢途径的细菌都有过氧化氢酶
有氧呼吸会产生过氧化氢,对细菌有害
方法
取2滴生理盐水至于玻片上,分别混入待测菌和链球菌(-)
滴加3%过氧化氢,观察有无气泡产生(阳性/阴性)
抗原
种类多,结构复杂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
细胞壁表面蛋白,属特异性
单链多肽,与肽聚糖共价结合
SPA为完全抗原(区分于半抗原)
表现
与IgG(IgG3除外——1、2、4)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分子Fab段仍能与抗原特异结合
SPA与IgG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还具有抗吞噬(与吞噬细胞争夺抗体Fc段)等生物活性
促细胞分裂
超敏反应
血小板损伤
应用
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assay)
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测
荚膜多糖
宿主体内菌大多数在表面存在有荚膜多糖抗原
有利于细菌黏附
多糖抗原
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
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表型分类(代表性)
(机会?)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常菌群或机会致病性
表皮葡萄球菌
非致病性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根据有无凝固酶分类
凝固酶阳性菌株
凝固酶阴性菌株
根据核酸分析的遗传学分类
依据16S rRNA
抵抗力
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强于一般无芽胞菌
耐干燥,耐盐(100-150g/L,NaCl)
对酸碱染料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变异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株高达90%
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因组特征
致病性(pathogenicity)
致病物质(毒力因子)
表面结构蛋白
黏附素
荚膜
肽聚糖
SPA
毒素
细胞溶素(α、β、γ、δ)
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
分类
α、β、γ、δ等
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α溶素
α溶素
为外毒素,抗原性好
作用机制
可能是毒素分子插入细胞膜疏水区,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
α溶素产生的β溶血现象
引申
溶血现象/溶血试验
甲型/ α溶血
半透明暗绿色(不完全溶血)
乙型/ β溶血
透明黄色(完全溶血)
丙型/ γ溶血
无变化(不溶血)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PVL)
组分
快(F)
慢(S)
两者必须协同才有作用
作用
对象
仅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机理
两种组分都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使膜构型改变,膜通透性增高——胞质内的颗粒排出,细胞死亡
意义
抗吞噬作用,增强致病菌侵袭力
肠毒素(enterotoxin)
特点
理化性质
耐热(100℃ 30min)
可溶性蛋白质
耐胃蛋白酶
分类特点
9个血清型,A、D型常见,不同型间有交叉反应
作用机制
毒素与肠道神经细胞受体作用
刺激呕吐中枢
对胃黏膜无破坏作用, 引起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超抗原作用
非特异性激活T细胞
表皮剥落毒素(exfoliative toxin,exfoliatin)
又称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
特点
质粒编码
分2型
A型
耐热
B型
不耐热
作用
裂解细胞间桥小体,使表皮层细胞脱落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l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又称
剥落性皮炎
特点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多见
表现
弥漫性红斑和水疱,继以表皮上层大片脱落,受损部位炎症反应轻微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特点
是一种外毒素
为超抗原
作用
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引起机体发热、休克及脱屑性皮疹(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毒性休克综合征)
酶类物质
凝固酶(coagulase)——鉴别的重要指标
分2类
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
定位
分泌至细菌体外
作用
激活机体内的协同因子,使之成为凝血酶样物质
从而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或凝聚因子(clumping factor)
定位
菌体表面
作用
是该菌株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作用
抗吞噬或胞内消化作用;抗杀菌物质
使纤维蛋白包围于细菌表面
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形成血栓
一定的保护机体作用
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鉴别应用
血浆凝固酶试验/凝固酶试验
原理
凝固酶可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致病性葡萄球菌可产生两种凝固酶
游离凝固酶
可使血浆凝固
可用试管法检测
结合凝固酶
使纤维蛋白包围于细菌表面,细菌可发生聚集
其他酶
纤维蛋白溶酶 fibrinolysin(葡激酶 staphylokinase)
作用
激活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酶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酶),导致纤维蛋白溶解
有利于病菌的扩散
耐热核酸酶(heat-stable nuclease)——鉴别的重要指标
特点
耐热
作用
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又称
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作用
降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
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脂酶(lipase)
作用
分解脂肪和油类
有利于入侵皮肤和皮下组织
触酶
鉴别葡萄球菌属的重要指标(区别链球菌)
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侵袭性疾病)
以形成脓肿为主的各种化脓性炎症
皮肤软组织感染
毛囊炎、疖、痈、伤口化脓、 麦粒肿、甲沟炎等
内脏器官感染
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
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毒素性疾病
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食物中毒
相关毒素
肠毒素(enterotoxin)
表现
快速(16h)发作的腹痛、 呕吐和腹泻,呕吐为主
不伴有发热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l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相关毒素
表皮剥落毒素(exfoliative toxin,exfoliatin)
表现
皮肤红斑、起皱、大疱、脱落
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
相关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表现
急起高热,呕吐、腹泻、低血压,弥漫性皮疹伴脱屑,多器官受损,休克,女性多见
免疫性(immunogenicity)
健康人体对葡萄球菌有天然免疫力,只有当免疫力低下时, 易再次感染
适应性免疫力不强
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tests)
标本
脓汁,血液,脑脊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分离培养和鉴定
生长现象
金黄色色素,β溶血
生化反应
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发酵甘露醇产酸
毒素检查
多采用ELISA法
防治方法(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预防(一般性预防,特异性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
消毒隔离
防止医源性感染
严禁滥用抗生素
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自身菌苗疗法,人工自动免疫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
生物学性状
最常见的CNS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性
特点
为人体正常菌群、医源性感染常见病原菌
形成生物被膜,附着在导管和植入装置而引起感染
泌尿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Neisseria)
概述(共同特点)
革兰阴性球菌,常成双排列
无芽胞,无鞭毛, 有荚膜和菌毛
营养要求高
巧克力(色)培养基
专性需氧
5~10% CO2生长更佳
低于30℃ 不生长
抵抗力很弱
对干燥、冷、热均敏感
能产生氧化酶和触酶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sdis)——俗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
肾形或豆形,凹面相对
排列较不规则
单个、成双或4个相连等
在病人的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染色
革兰阴性G-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需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等培养基中方能生长
常用经80℃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平板:色似巧克力——故名为巧克力(色)培养基
专性需氧
5~10% CO2生长更佳
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 7.4-7.6
低于30℃ 不生长
不冰,应该保温
菌落特征
无色、圆形、光滑、透明,状似露滴
在血平板上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混浊生长
自溶现象
产生自溶酶
自溶酶经60℃30min或甲醛液处理可被破坏
生化反应
大多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抗原结构与分类
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分A、B、C(对人类致病)、29E等13个群
C群致病力最强
我国主要(95%以上)为A群
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脂寡糖抗原(LOS)
组成
由外膜上糖脂组成
抵抗力
很弱!!!
对干燥、冷、热均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
抗吞噬
菌毛
黏附作用
IgA1蛋白酶
破坏IgA1
帮助细菌黏附于细胞黏膜
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
作用机制
与LPS类似
作用
皮肤瘀斑、微循环障碍等,严重败血症时引起DIC、中毒性休克等
意义
是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主要经飞沫传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特点
人是脑膜炎奈瑟菌唯一易感宿主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鼻咽部繁殖)
临床类型
普通型(90%)
暴发型
慢性败血症型
细菌入侵途径
临床表现
前驱期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败血症期
突发寒战、高热、 皮疹
脑膜炎期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恢复期
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脑脊液,血液,渗出液
保湿,保暖,立即送检
抵抗力弱
直接涂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鉴定
快速诊断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儿童注射流脑荚膜多糖疫苗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红霉素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俗称淋球菌(gonococcu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
球菌,直径0.6-0.8μm
常成双排列
两菌接触面平坦,似一对咖啡豆
无鞭毛,有荚膜和菌毛
染色
革兰氏染色
革兰阴性G-
纯培养
碱性亚甲蓝溶液
菌体呈深蓝色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是适宜培养基
凸起、圆形、灰白色的光滑菌落
专性需氧
初次分离培养需供给5%CO2
最适生长温度
35-36℃
抗原结构与分类
菌毛蛋白抗原
有毒菌株有菌毛
不同菌株抗原性变异大,有利于逃避机体免疫力
脂寡糖抗原(LOS)
组成
脂质A
核心寡糖
特点
与其他G-菌的LPS相似,具有内毒素活性
易发生变异
外膜蛋白抗原
包括
P Ⅰ
是主要的外膜蛋白
是淋病奈瑟菌分型的主要依据
P Ⅱ
P Ⅲ
分布
脓汁标本
大多数淋病奈瑟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慢性淋病病人脓汁标本
淋病奈瑟菌多分布在细胞外
抵抗力
抵抗力弱
对干燥、冷、热均敏感
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阳性
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其他糖类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菌毛
黏附作用
举例
T1、T2型的淋病奈瑟菌对人类有毒力
有菌毛
T3、T4、T5型的淋病奈瑟菌对人类无毒力
无菌毛
外膜蛋白
P Ⅰ
直接插入中性粒细胞的膜上,严重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
孔形成蛋白
P Ⅱ
黏附作用
P Ⅲ
阻抑杀菌抗体的活性
脂寡糖(LOS)
内毒素活性
IgA1蛋白酶
帮助细菌定居(破坏IgA1,使细菌仍能黏附于黏膜表面)
所致疾病(人类是其唯一宿主)
成人感染
淋病(急性、慢性)
类型
重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传染源
人是唯一宿主
传播途径
性接触,间接感染
新生儿感染
淋菌性眼结膜炎
感染途径
分娩时经产道感染
免疫性
无天然抵抗力
多数病人可自愈
但免疫不持久,再感染和慢性病人较普遍存在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子宫颈口表面分泌物
直接涂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内有G-双球菌,有诊断价值
分离培养鉴定
标本注意保湿、保暖,立即送检接种
防治原则
预防
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
防止不洁两性关系
新生儿用氯霉素链霉素合剂滴眼
治疗
青霉素,新青霉素等,药敏试验
三、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概述
共同特点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
球形
排列成双或长短不一的链状
染色
革兰阳性G+
分布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
健康人的鼻咽部
分类3种原则
溶血现象(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分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
又称
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us)
溶血性
甲型溶血/α溶血
不完全溶血(草绿色)——红细胞未完全溶解
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
致病性
机会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溶血性
乙型溶血/β溶血
完全溶血(完全透明)——红细胞完全溶解
菌落周围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
致病性
致病力强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
又称
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
溶血性
不溶血
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致病性
一般不致病
抗原结构分类
Step 1: 根据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先分群
分A-H、K-V20个群
对人致病的约90%属A群
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注意:链球菌的群别与其溶血性是没有平行关系的!!!
Step 2: 在同一群的基础上,根据其M抗原的不同进一步分不同的型
生化反应分类
是否需氧
需氧
兼性厌氧
致病性
厌氧
正常菌群,机会致病
药物敏感性实验
生化反应
常见致病性链球菌分类
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
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
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
液体培养基——长链
固体培养基——短链
有菌毛
构成成分
脂磷壁酸LTA
M蛋白
无芽胞,无鞭毛
荚膜+-
培养早期(2-4小时)
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
细菌自身产生透明质酸酶,使荚膜消失
染色
革兰阳性G+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多数兼性厌氧
液体培养基中絮状沉淀生长
血琼脂平板上
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细小菌落
β溶血现象
菌落周围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触酶试验阴性
可与葡萄球菌鉴别
菊糖试验阴性(inulase negative)
胆汁溶菌试验阴性
可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抗原结构
多糖抗原或C抗原
群特异性
是链球菌分群的依据
表面抗原或蛋白质抗原(M蛋白、M抗原)
定位
位于C抗原外层
特点
具有型特异性
与致病性有关
P抗原(核蛋白抗原)
无特异性,各链球菌均相同
抵抗力
不耐热
60℃被杀死
耐干燥
对多数抗生素敏感
青霉素为首选药
致病性
致病物质(较强的侵袭性)
胞壁成分
黏附素
组成
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或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
定位
围绕在M蛋白外层
意义
参与构成菌毛
脂磷壁酸和M蛋白共同组成A群链球菌的菌毛结构
是配体(ligand)
人类多种细胞膜上均有其受体
结合后,增强细菌对细胞黏附性
F蛋白(protein F)
定位
细胞壁内,但结合区暴露在菌体表面
意义
是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on,FBP)的受体(receptor)
利于细菌定植、 繁殖
M蛋白(M protein)
作用
抗吞噬,与超敏反应有关
抗杀菌作用
引起交叉免疫反应
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
意义
是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肽聚糖
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
又称
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或猩红热毒素
化学本质
蛋白质
分型(血清型)
A
B
C
特点
抗原性强,是超抗原
作用
引起人类猩红热
链球菌溶素(streptolysin)
根据对O2的稳定性分2种
链球菌溶素O(streptolysin O,SLO)
遇氧气失去溶血活性,再加入还原剂可逆转
损伤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
链球菌溶素S(streptolysin S,SLS)
对氧气稳定,但无免疫原性
产生需要血清
链球菌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的β溶血环正是SLS导致
对热、酸敏感,不易保存
侵袭性酶类(invasive enzyme)——均是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降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又称
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streptococcal fibrinolysase)
特点
耐热
作用(类似葡激酶)
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酶
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
又称
链球菌DNA酶(streptococcal deoxyribonuclease)
降解黏稠DNA
SK-SD皮试
原理
SK、SD能致敏T细胞
通过迟发性超敏反应原理测定受试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所致疾病(传播方式:空气飞沫,伤口感染)
化脓性感染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
丹毒(皮肤淋巴管炎)
蜂窝组织炎
脓疱病(以溃疡、结痂为特点;对比:金葡菌脓疱病以大疱为特点)
其他系统感染
咽峡炎(“链球菌喉”):咽炎伴扁桃体化脓, 颈前淋巴结肿大,发热
扁桃体炎
窦炎
肺炎
脑膜炎
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链球菌喉”伴皮疹)
相关毒素
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
症状
发热,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皮疹,疹退后皮肤脱屑
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
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咽痛,皮疹,肢体剧烈 疼痛,坏死性筋膜炎和肌炎,休克,多脏器功 能衰竭
继发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M12、M4、M2等血清型多见
风湿热
主要表现
发热,心脏炎,皮下小节,多发性关节炎等
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心瓣膜或关节滑膜
存在共同抗原导致交叉免疫反应
链球菌性咽峡炎后3%发生风湿热
免疫性
多种抗体
型别间无交叉免疫力,而链球菌型又多
常可反复感染
猩红热患者可建立牢固的同型抗毒素免疫
猩红热过后可产生同型的致热外毒素抗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脓汁,血液,咽喉拭子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链球菌
分离培养鉴定
与葡萄球菌鉴别(若有β溶血菌落)
与肺炎链球菌鉴别(若有α溶血菌落)
PYR试验
特异性检测A群
血清学试验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ASO test)
简称
抗O试验
应用
辅助诊断风湿热
防治原则
飞沫传播,减少传染源,彻底治疗
青霉素G为首选药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俗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概述
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形态
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
无鞭毛、无芽胞
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
染色
革兰阳性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α溶血环
兼性厌氧
自溶现象
原理
肺炎链球菌可产生足量的自溶酶
自溶酶可以被胆汁或胆盐等激活
胆汁溶菌试验
破坏细胞壁,使菌溶解
表现
固体培养基
菌落中央下陷呈肚脐状
液体培养基
初期呈混浊生长,稍久自溶——培养液渐变澄清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
产酸不产气
可靠的鉴别方法
胆汁溶菌试验
抗原结构与分类
荚膜多糖抗原
菌体抗原
C多糖
具有种特异性,为各型菌株共有
意义
可以使机体建立较为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化学本质
β球蛋白,不是抗体
意义
在急性炎症时含量剧增
作用
CRP可以沉淀肺炎链球菌的C多糖
M蛋白
特点
具型特异性
故机体针对其产生的抗体无保护作用
意义
肺炎链球菌M蛋白与其毒力无关!!!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一般消毒剂、肥皂敏感
但耐干燥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
抗吞噬
肺炎链球菌溶素O(pneumolysin O)
与细胞膜上胆固醇结合——出现小孔
活化补体经典途径
脂磷壁酸
黏附作用
神经氨酸酶
定植、繁殖和扩散
所致疾病(仅在感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致使呼吸道异常或受损时引起感染)
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
继发引起胸膜炎等
免疫性
建立较为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机制
产生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还有C多糖?)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痰液、脓汁、血液或脑脊液等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具有荚膜的双球菌
分离培养鉴定
血琼脂平板上α草绿色溶血环
主要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胆汁溶菌试验
自溶现象
Optochin敏感试验
试验内容
将待试细菌涂布于血琼脂平板表面,再取直径6mm无菌滤纸圆片在1:2000的Optochin溶液中浸湿,置于平板涂菌处;37℃48小时后,观察抑菌圈的大小
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常在20mm以上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于12mm
荚膜肿胀试验(quellung reaction)
利用肺炎链球菌和抗荚膜抗体反应
动物毒力试验
小鼠对肺炎链球菌高度易感,少量即可快速(24h内)致死
肺炎链球菌均为阳性,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阴性
防治原则
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青霉素G、万古霉素
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
学名
无乳链球菌
所致疾病
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
牛乳房炎
危害畜牧业
D群链球菌
举例
牛链球菌、马肠链球菌
所致疾病
条件致病,尿路感染等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又称
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us)
生物学特性
α溶血
排列多成双或短链状
所致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举例
变异链球菌
所致疾病
龋齿
致病物质
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 transferase,GTF)
四、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概述
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肠球菌科——肠球菌属,29种与亚种
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尿路感染,腹腔、盆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
耐药现象十分严重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生物学性状
分类
肠球菌科肠球菌属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对人类致病主要为此2者
坚韧肠球菌
形态与染色
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
链状排列
无芽胞、无鞭毛
染色
革兰阳性G+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血平板——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圆形菌落
需氧或兼性厌氧
典型的不溶血,但也可以有α或β溶血
生化反应
触酶反应阴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碳水化合物黏附素
聚合物因子
细胞溶素(cytolysin)
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
所致疾病
尿路感染
腹腔、盆腔感染
败血症
心内膜炎
省流
毒力不强
不产生毒素或水解酶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抗生素、注意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