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学按诊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按诊的思维导图,按诊的运用相当广泛,涉及到各科疾病及全身各部分。
编辑于2024-05-07 17:32:41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具体内容的思维导图,中药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其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如清热药:可以治疗各种体内火热之邪,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热证都可以通过清热药进行治疗。解表药:主要治疗外感、各种表证的药物。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目录的思维导图,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依次列出了“第九章清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等多个章节,这些章节各自代表了中药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或类别。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其研究的内容,如“解表药”用于解除外感邪气,而“清热药”则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中药学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药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通过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连接,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望诊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体型等)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脑图中详细列举了望诊时关注的多个方面,包括颜色、形态、动态等,并通过具体的症状(如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等)来解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例如,通过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稠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虚证、寒证、实证、热证等)。还特别提到了“塑神”的原理,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等来判断其精神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此外,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观察“痰”、“涕”、“涎”等病理产物,并给出了它们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具体内容的思维导图,中药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其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如清热药:可以治疗各种体内火热之邪,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热证都可以通过清热药进行治疗。解表药:主要治疗外感、各种表证的药物。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学目录的思维导图,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依次列出了“第九章清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等多个章节,这些章节各自代表了中药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或类别。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其研究的内容,如“解表药”用于解除外感邪气,而“清热药”则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中药学的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中药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通过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连接,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望诊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体型等)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脑图中详细列举了望诊时关注的多个方面,包括颜色、形态、动态等,并通过具体的症状(如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等)来解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例如,通过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稠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虚证、寒证、实证、热证等)。还特别提到了“塑神”的原理,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等来判断其精神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此外,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观察“痰”、“涕”、“涎”等病理产物,并给出了它们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按诊
概述
应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体位。诊前首先需选择好体位以暴露按诊的部位。一般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按诊部位: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
按诊异常: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
体位:
坐位:病人取坐位,医师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卧位:病人取卧位,全身放松,两手臂放在身旁。医师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
可让病人屈起双膝,腹肌松弛 ,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仰卧位:病人仰卧,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松伸直平摊,
双膝屈起,使腹壁松弛 ;医生站立于病人右侧,进行按诊。
侧卧位:右侧位按诊时,病人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左侧位按诊时,病人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进行触摸推寻。
肘膝位:病人用两肘、两膝趴在检查床上,医生站在病人左侧,用右手稍抚病人腰背部,左手按摩推寻病人腹部。
方法:
1.触法: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
2.摸法:是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从而探明局部的感觉、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情况。
3.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肿胀程度、性质等情况。
4.叩法:是医师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分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1)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手指直接触击体表部位。如鼓胀病人,叩之如鼓音者为气臌,叩之音浊者为水臌。
(2)间接叩击法:
①拳掌叩击法:即医师用左手掌平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疼痛,以推测病变部位和程度。
②指指叩击法:即医生左手中指第二指关节紧贴病体被叩部位,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叩击时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
按诊的注意事项
1. 光线要适当,侧面光线对按诊时某些变化的观察很有帮助。
2. 需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3. 医师要举止稳重大方,态度严肃认真,手法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
4. 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5. 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按胸胁
1. 按诊的运用相当广泛,涉及到各科疾病及全身各部分,尤其是对腹部疾病的诊察更为重要。临床上常用的按诊内容有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等。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
胸胁的部位:胸胁即前胸和侧胸部的统称。前胸部即缺盆(锁骨上窝)至横隔以上。侧胸部又称胁肋部或胁部,即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
传统上“胸”指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外;胸骨体下端尖突谓之“鸠尾”;肌肉部分谓之“膺”;肋骨下之软肋处谓之“季肋”;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虚里”。
胸为人体上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胸廓、虚里、乳房等重要组织,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可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乳房等脏器组织的病变。
2. 按诊
(一)胸部按诊
胸为心肺所居之处,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虚里及腔内(胸膜)等的病变情况。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若病人不能坐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然后侧卧位诊察侧胸及背部。方法多采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与肋骨平行),右手指力应适中。顺序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
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肺下界下移可见于肺胀、脏器下垂等;
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等。
前胸高突,叩之膨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多为肺胀,可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亦多为饮停胸隔,或肺痨损伤,或肺内有肿瘤,或为肺痈、痰热壅肺者。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多因外伤(肋骨骨折等)所致。
(二)乳房按诊
乳房局部压痛,可见于乳痈、乳发、乳疽等病。
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数目、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以及腋窝、锁骨下淋巴结的情况。
妇女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者,多见于乳癖。
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者,多为乳核。
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者,多为乳痨。
乳房
肿 块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应考虑乳癌的可能。
(三)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在左乳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诊虚里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和仰卧位,医生位于病人右侧,用右手全掌或指腹平抚于虚里部,并调节压力。
按诊内容包括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其当危急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诊虚里更具重要的诊断价值。
虚里为诸脉所宗。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病理情况下,虚里搏动移位可因心痹、先天性心脏病等使心脏增大;鼓胀、癥积等使腹部胀大,心位抬高;气胸、悬饮、肿瘤等疾病;胸部畸形,如漏斗胸、脊柱弯曲等而导致。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生理现象。
(四)胁部按诊
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脾脏叩诊区在侧腋中线第9~11肋间,宽为4~7cm的部位,左肋部按诊应考虑排查脾脏病变。
按胁部常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状况。按诊时应注意是否有肿块及压痛,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正常情况下,两胁部(包括肋缘下)无脏可触及,只有腹壁松弛的瘦人,在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到肝脏下缘,质地柔软,无压痛。
若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为肝虚;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血瘀。若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者,多为肝热病、肝著等;若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多为肝积;若右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应考虑肝癌;若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外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多为胆石、胆胀等胆囊病变。左肋下痞块,多为肥气等脾脏病变;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
按脘腹是通过触按、叩击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不等情况,从而推断有关脏腑的病变及证候性质。
脘腹
(一)脘腹分区分候
脘腹各部位的划分:膈以下统称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部分。剑突的下方,称为心下;心下的上腹部,称胃脘部;脐以上的部位称大腹;有称脐周部位为脐腹者;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称小腹;小腹的两侧称少腹。
按脘腹部主要是诊断肝、胆、脾、胃、肾、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及其附件组织的病证。按诊时,根据所诊脏腑的不同,首先确定诊区目标。一般肝脏诊区位于大腹右上方至右肋缘下及剑突下方;脾脏诊区位于大腹左侧上方至左肋缘下方;胆位于大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胃位于上腹部偏左;肠位于脐周围(十二指肠在脐右上方,小肠及肠管在脐周围),乙状结肠在左髂窝部,盲肠位于右下腹;肾脏诊区位于腰部左右肋缘下方;膀胱、胞宫位于小腹部耻骨联合的上方;胞宫附件位于左右少腹部。
(二)脘腹按诊的方法
诊区目标确定后再考虑按诊应采取的体位和方法。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
取仰卧位时,病人两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 ,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寻。
无论采取何种体位,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移向病变部位。
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三)腹部按诊的内容
正常情况下,除大肠(结肠)、膀胱(充盈时)按诊可触及外,其他脏器一般不能触及。
一般来说,凡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寒证;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热证;腹痛喜按者多属虚证;腹痛拒按者多属实证。
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就基本可以断定疾病的实热本质。
正常人腹壁按之柔软、张力适度。若全腹紧张度降低,触之松软无力,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精气耗损,气血亏虚以及体弱年老之人和经产妇等;若全腹紧张度消失,多见于痿病和脊髓受损导致腹肌瘫痪等;全腹高度紧张,状如硬板,常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引起;若右下腹紧张,多见于肠痈患者;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可见右上腹紧张。
腹满有虚实之别,凡脘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者,多为实满;若脘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者,称为虚满。
鉴别鼓胀类别时,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当腹腔内有过多液体潴留时,因重力的关系,可通过体位的改变,在腹腔低处叩击出浊音。另外,有胖人腹大如鼓,按之柔软,无脐突,无病证表现者,不属病态。
若腹部有肿块,按诊时要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
凡肿块推之不移,
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石者为恶侯。
若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按之形如条索状,久按转移不定,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者,多为虫积。 小腹部触及肿物,若触之有弹性,不能被推移,呈横置的椭圆或球形,按压时有压痛,有尿意,排空尿后肿物消失者,多系因积尿所致而胀大的膀胱;排空尿后小腹肿物不消,若系妇女停经后者,多为怀孕而胀大的胞宫;否则可能是石瘕等胞宫或膀胱的肿瘤。
按肌肤
正常肌肤温润而有光泽,富有弹性,无皮疹、肿胀、疼痛、疮疡、结节等。
诊寒热
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等。
一般肌肤寒冷、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衰少;
若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者,多为实热证; 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属真热假寒证。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反甚者,为热甚。身热初
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 身热不扬 。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主湿热蕴结证。由于湿性黏滞,湿邪遏制,阳热内伏而难以透达于外,湿郁热蒸,故身热而不扬。 局部病变通过按肌肤之寒热可辨证之阴阳。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多为阴证;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多为阳证。
诊润燥滑涩
通过触摸患者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一般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温润者,身已出潮;干瘪者,为津液不足;肌肤滑润者,为气血充盛,肌肤枯涩干,为气血不足。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瘀血内阻所致。
诊疼痛
通过触摸肌肤疼痛的程度,可以分辨疾病的虚实。一般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始痛者,病在深部。
诊肿胀
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程度,以辨别水肿和气肿。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诊疮疡
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可判断证之阴阳寒热。一般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灼手而有压痛者,属热证;根盘平塌漫肿,属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诊尺肤
诊尺肤即通过触摸病人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肌肤,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性质的诊察方法。诊尺肤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诊左尺肤时,医生用右手握住病人上臂近肘处,左手握住病人手掌平贴尺肤处并上下滑动来感觉尺肤的寒热、滑涩缓急(紧张度);诊右尺肤时,医生操作手法同上,左、右手置换位置,方向相反。
诊尺肤应注意左、右尺肤的对比。
根据尺肤部缓急、滑涩、寒热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健康人尺肤温润滑爽而有弹性。若尺肤部热甚,多为热证;尺肤部凉,多为泄泻、少气;按尺肤窅而不起者,多为风水;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多为精血不足,或有瘀血内阻。
按手足——是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程度,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按诊时病人可取坐位或卧位(仰、侧皆可),充分暴露手足。医生可单手抚摸,亦可用双手分别抚握病人双手足,并作左右比较。
按诊的重点在手足心寒热的程度。
正常情况的手足一般是温润的。诊手足寒温,对判断阳气存亡,推测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若阳虚之证,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若四肢厥冷,多病情深重。手足俱冷者,为阳虚寒盛,属寒证;手足俱热者,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候;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候,多因热盛而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即热深厥亦深的表现,应注意鉴别。
诊手足时,还可做比较诊法。如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伤发热。手心热与额上热比较,若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热。
按腧穴——可据按诊需要,取坐位或卧(仰卧、俯卧、侧卧)位,关键在于找准腧穴。医生用单手或双手的食指或拇指按压腧穴,若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时,手指应在穴位处滑动按寻,进一步了解指下物的形态、大小、软硬程度、活动情况等。
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腧穴的病理反应,则有明显压痛,或有结节,或有条索状物,或其他敏感反应等。如肺俞穴摸到结节,或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肺病的反应;按上巨虚穴下1~2寸处有显著压痛者,为肠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