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学第四章——呼吸系统
这是一个关于医学影像学第四章——呼吸系统的思维导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
编辑于2024-05-11 16:23:30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呼吸系统
正常影像表现
胸廓
(1)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的均匀致密影与颈部相连 (2)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 ):位于两肺中部的外侧呈扇形密度增高影 (3)女性乳房与乳头( breast ):两下肺野呈对称性、半圆形的密度增高影,下缘清晰;在第5前肋间附近可见乳头呈小圆形致密影,一般左右对称 (4)伴随阴影:肺尖部沿第2后肋骨下缘1mm~2mm线条状影,为肺尖部的反折胸膜及胸膜外肋骨下的软组织所形成
肺部
1.肺野( lung field ):影像学术语,是指胸片上两侧肺脏表现为透明的区域。为便于病灶描述,将其横向划分为上、中、下野,纵向划分为内、中、外带 2.肺叶( lobe ):解剖学术语,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右肺含上、中、下三个肺叶,左肺含为上、下两个肺叶。副叶包括:奇叶和下副叶(心后叶) 3.肺段( segment :肺段是构成肺叶次级单位,有单独段支气管,通常呈圆锥形。 4.肺门: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等进入肺脏门户;左右肺门均可分为上、下两部,左侧者高于右侧1~2cm;右侧肺门上、下部构成肺门角 5.肺纹理:是指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主要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肺纹理在下肺野较上肺野多且粗、右下肺野较左下肺野多而粗 常规 CT :斜裂表现为无或少肺纹理的条带状影,而水平裂表现为类圆形的少或无肺纹理区域
纵膈
1.主要结构: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淋巴、神经、脂肪及胸腺等结构和组织。 2.分区:在侧位胸片上,主要将纵隔纵向划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3.前纵隔:即胸骨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前的狭长三角形区域 4.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 5.后纵隔:食管的前壁为中、后纵隔分界限,即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为后纵隔区域
横膈
1.形态:呈圆顶状,其圆顶偏内侧及前方,呈内高外低,前高后低状 2.位置:一般右膈顶在第5肋前端至第6前肋间水平,相当于第9或第10后肋骨平面;通常右膈较左隔高1~2cm 3.膈角:正位片上,膈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与胸壁间形成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4.运动:平静呼吸,膈运动幅度约为1~2.5cm;深呼吸可3~6cm,膈运动大致两侧对称 5.变异:局限性膈膨升与波浪膈等
基本病变表现
肺部
肺不张(发生于气管,肺体积↓→叶间胸膜移位)
一侧性肺不张
①患侧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影,不张侧肺体积缩小 ②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 ③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升高,心缘及横膈影显示不清 ④健侧肺代偿性肺气肿
一叶性肺不张,肺段不张,小叶肺不张
肺气肿
肺透明度增加(密度↓),肺纹理稀疏
局限性:一侧肺或一叶肺,纵隔偏向健侧(纵膈摆动),病侧横膈下降
弥漫性: ①胸廓呈桶状,肋骨走行变平,肋间隙变宽 ②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分布稀疏变细,肺野中外带肺纹理消失 ③心影狭长呈垂位心型 ④横膈低平略呈波浪状,活动度明显减弱(透视下)
肺实变(发生于肺泡)
①范围和形态不一的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 ②空气支气管征: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影
空洞
肺内组织发生坏死并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所形成 空洞壁可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或肿瘤组织,多见于肺结核、肺癌和真菌病
X 线 薄壁空洞(厚度<3mm)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外缘光滑清楚,内多无液面;无大片状阴影,可有斑点状病灶;多见于肺结核 厚壁空洞(厚度≥3mm) 周围有高密度实变区,内壁光滑或凹凸不平,外缘整齐清楚,邻近常有散在斑片状病灶多见于肺结核及周围型肺癌(有短毛细,壁内面凹凸不平,有时可见壁结节) 虫蚀样空洞 表现为肺大片实变影内多发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透亮区,多见于干酪性肺炎
CT: d >3cm者多为肿瘤 空洞壁表现: 癌性:外缘不规则或分叶状,伴有细短毛刺影,内缘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 良性: d <4mm 恶性: d >15mm 空洞周围肺组织表现: 结核性:纤维条索影、结节状或斑状"卫星灶",以及与肺门相连的支气管壁增厚 癌性:有时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可见阻塞性肺炎征象(中央型肺癌)
空腔
X 线表现: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囊壁菲薄而均匀的透亮影,如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腔内可见气﹣液平面,周围亦可见实变影
结节与肿块
结节: d ≤3cm,肿块: d >3cm 良性肺肿瘤:多有包膜,呈边缘光滑锐利的球形结节或肿块 恶性肺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细短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处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 结核球:常为圆形,其内可有点状钙化,周围常有"卫星灶" 炎性假瘤:上方或侧方有尖角状突起,病变近叶间胸膜或外围时可见邻近胸膜粘连、增厚 转移瘤:常多发,大小不一,中下肺野较多,密度均或不均,边缘多清晰
钙化
典型肺错构瘤钙化呈“爆米花”样(良性肿瘤)
胸膜
1.胸腔积液
1)游离性积液 1)少量积液:积液的上缘在第4肋前端以下 2)中量积液:积液上缘在第4肋前端以上和第2肋前端以下 3)大量积液:积液上缘达第2肋前端以上
(2)局限性积液 1)包裹性积液:积液局限于胸膜腔某局部,以侧后胸壁多见 2)叶间积液:系指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内的积液 3)肺下积液:位于肺底和横膈之间胸膜腔的积液
气胸:因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致使气体进入胸膜腔称为 表现:胸表现为①肺外侧带状无肺纹理透亮区,其②内侧见弧形细线样脏层胸膜及③肺不同程度受压萎缩
液气胸:气体同时存在称为液气胸,立位胸部 X 线平片可见气﹣液平面及萎陷的肺边缘
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 轻度者引起患侧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肌运动受限; 广泛者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可见条片状致密影,钙化时密度更高,可呈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带状高密度影
疾病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
儿童和青年期多见 多见于双肺下叶、左肺舌段、右肺中叶 先天性:由于支气管壁弹性纤维不足或软骨发育不全 后天性:主要由于慢性感染、支气管内分泌物淤积及长期咳嗽、 肺不张及纤维化外在性牵引 咳嗽、咳痰、咯血是支扩的三大主要症状
影像表现
①柱状型:轨道征、印戒征 轨道征:扩张支气管走行与 CT 检查层面平行 印戒征:扩张支气管走行与检查平面垂直表现为厚壁圆形透 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形成 ②囊状型:葡萄串状 ③曲张型:念珠状 ④支气管黏液栓:指状征
肺炎
大叶性肺炎
炎症累及整个肺叶,也可呈肺段分布,主要为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 渗出在肺泡,很少累积间质 多见于青壮年 临床表现: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病理分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影像表现
充血期:影像学无特异表现 实变期:密度均匀的致密阴影,形态与累及的肺叶肺段轮廓符合(以肺叶为单位) 消散期:为多发斑片状阴影 空气支气管征:实变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致密影中可见透亮支气管影
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病理变化:小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肺间质内炎性浸润以及肺 小叶渗出和实变的混合病变 小叶支气管为中心,在支气管和肺泡内产生炎性渗出物,呈 在两侧性分布,也可融合成片 常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 临床症状较重,高热、咳嗽、泡沫性粘痰或脓痰
影像表现
①多位于两肺中下野内、中带 ②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 ③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淡且模糊不清,可以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
肺脓肿
多种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破坏性疾病 >按感染途径分为:吸入性、血源性、附近器官蔓延 >发病急剧,高热、寒战、咳嗽(大量浓臭痰)、胸痛等 >慢性期:间歇性发热及持续性咳嗽,咳痰,可出现杵状指(趾)
影像表现
>急性化脓期:大片状致密影,均匀边缘模糊,实变中心坏死组织排出,空气进入 >脓肿形成期:可见空洞形成,气液平面,内壁光滑,边缘模糊。 >病变好转期:脓肿空洞内容物及液平逐渐减少,吸收消失,或者留下纤维条索影 >如果脓肿引流不畅,治疗不及时,洞壁大量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形成慢性肺脓肿
肺结核
基本病变
渗出性病变:有炎症细胞和渗出液充盈肺泡和细支气管所造成,变化:或好转愈合或进展恶化 增殖性病变:渗出性病变如果早期不吸收,很快产生结核结节,形成肉芽组织,经纤维化愈合 变质性病变:渗出性病变快速发展或相互融合而干酪化形成干酪性肺炎,容易液化形成空洞经支气管播撒,经钙化愈合
原发型肺结核(I型)
原发综合征
1)病理: 肺内浸润灶,淋巴管炎,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 (2)影像表现:哑铃征 ①肺内原发病灶表现为急性渗出性实变,呈边界模糊,云絮状影 ②淋巴管炎呈条索状致密影 ③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胸内淋巴结结核
肺内原发灶吸收较快,淋巴结炎愈合慢,结核呈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可分为: 结节型:肺门旁圆形或椭园形结节状影,内缘与纵隔相连,外缘突出,边界清楚,多出现于右侧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群 炎症型:肺门影增大,边界模糊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
急性: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数次经血行达肺 影像表现:三均匀 >两肺均匀分布,大小密度相等粟粒状阴影(直径1~3毫米) >正常肺纹理不易显示 >数月内可吸收,也可融合、干酪样化
慢性:结核菌在较长时间内多次侵入肺,病灶新老杂陈 影像表现:三不均匀 >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粟粒或结节 >病灶分布于两肺上、中肺野,下肺较少 >病灶以增殖为主,但与渗出、纤维、钙化灶并存
继发性肺结核(III型)
浸润性肺结核
特点
好发于肺上叶尖段、后段及下叶背段
多形性:结节、空洞、斑片、斑索、渗出、钙化
钙化
局限性斑片影:见于两肺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
大叶性干酪性肺炎: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其内可见不规则的"虫蚀样空洞"
增值性病变:呈斑点状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征",为结核典型表现
结核球
为圆形、椭圆形影,大小0.5~4cm不等,多为2~3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可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
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增强 CT :常不强化或环状强化
结核性空洞:薄壁空洞,壁内、外缘较光滑,周围可有不同性质的"卫星灶"
支气管播散病变:结核空洞干酪物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影或"树芽征"
肺间质改变:弥漫分布的微结节、细网状影、磨玻璃密度影
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提示病灶愈
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纤维空洞:上中肺野常见,壁厚,内壁光整
空洞周围改变:大片渗出和干酪样病变,不同程度的钙化或大量纤维化病灶
肺叶变形:病变肺叶收缩,肺门上提,肺纹理紊乱,呈"垂柳状"
代偿性肺气肿
胸膜肥厚及粘连
纵隔向患侧移位
结核性胸膜炎( IV 型) 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表现 慢性者可见胸膜广泛或局限性增厚,有时伴胸膜钙化 对叶间、肺底或包裹性积液, CT 更利于显示和诊断
肺肿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中央型
●发生于段及段以上支气管 ●生长方式: ●管内型:息肉状或结节状腔内生长 ●管壁型: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 ●管外型:穿破支气管外膜向肺内生长,周围肿块
直接征象: 支气管息肉样充盈缺损、不规则狭窄、鼠尾状狭窄、管腔截断 肺门肿块﹣﹣反" S "征 间接征象: 阻塞性改变: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等 转移征象:淋巴转移;胸膜转移、胸壁转移;心包等部位转移
周围型
肺段以下支气管,主要是腺癌●形状:结节状、球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坏死、空洞、空泡征●边缘:毛刺征、胸膜凹陷征 ●增强扫描:呈密度均匀的强化 ●转移征像 厚壁空洞→肺癌,薄壁空洞→脓肿 长毛刺→纤维化,短毛刺→肺癌
弥漫型
肺内弥漫分布 细支气管肺泡癌 表现为一叶、多叶或两肺多发粟粒大小的结节状、斑片状病灶
继发型肺肿瘤
肺转移瘤
●血运转移:两肺多发棉球样结节及肿块阴影,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晰,少数为单发 ●以两肺中、下肺野外带、胸膜下多见 ●林巴道转移:两肺门或(和)纵膈淋巴结增大,自肺门向外 呈放射状分别的条索状阴影
胸部外伤
肺挫伤(内伤,边缘光滑):肺间质或肺实质液体或血液渗出
肺撕裂伤(外伤,边缘不光滑):肺实质撕裂如气体进入形成含气囊(外伤性肺气囊),血液进入形成气液囊肿,充满血液形成肺血肿
肋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