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血液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学》血液的思维导图,整理了血液生理概述、 血细胞生理、血型和输血原则、 生理性止血等。
编辑于2024-05-18 18:53:31生理第三章血液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浆
组成
水
电解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气体
血浆蛋白
盐析法
白蛋白
球蛋白
电泳法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
红细胞RBC 最多 99%
白细胞WBC 最少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取决于
红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取决于
血浆蛋白含量
红细胞比重取决于
血红蛋白含量
血液的黏度
全血的黏度主要取决于
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白含量的多少
血浆渗透压 300mmol/L
分类
晶体渗透压 (Na+和Cl-)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
胶体渗透压 (蛋白质,大多是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其他
等渗溶液
0.9%NaCl(NS)
5%葡萄糖溶液(5%GS)
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
0.9%NaCl(NS)
5%葡萄糖溶液(5%GS)
血浆PH
值
7.35~7.45
缓冲物质
碳酸氢钠/碳酸♥️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血细胞生理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造血干细胞发生质的异常和量的减少,或造血微环境的缺陷
缺铁性贫血
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的壁细胞损伤,或回肠末端被切除后
肾性贫血
EPO 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而发生
炎性贫血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对红细胞的生成起负性调节作用
脾性贫血
衰老的红细胞于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脾功能亢进时 (血管外破坏)
溶血性贫血
血管内破坏 经肾排出,出现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
男性(4.0~5.5)× 10*12 /L
女性(3.5~5.0)× 10*12 /L
形态
无核
双凹圆碟形
直径7~8微米,周边最厚2.5微米,中央1微米
无线粒体,无氧酵解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特性
取决于
红细胞的几何形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红细胞的黏度(如Hb变性或Hb浓度改变)
红细胞膜的弹性
悬浮稳定性
原因
血液流动
红细胞表面积大🔺
红细胞带负电荷
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
相关概念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
沉降率越快,悬浮稳定性越小
红细胞叠连
加速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胆固醇
抑制
白蛋白
卵磷脂
渗透脆性
当NaCl浓度降至0.42%~0.46%时
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
当NaCl浓度降至0.28%~0.32%时
全部发生溶血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所需物质
铁
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
性激素
雄激素提高
雌激素抑制
其他
促进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抑制
转化生长因子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红细胞的破坏
血管外破坏 (90%)
脾
脾性贫血
骨髓
血管内破坏 (10%)
与触珠蛋白结合
肝摄取
未能与触珠蛋白结合
肾排出
血红蛋白尿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数量
(100~300) x10*9/L
形状
体积小,无胞核
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功能
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
释放
ADP、ATP、5-羟色胺(5-HT)、钙离子、vWF、TXA2、PDGF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收缩
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
吸附
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于磷脂表面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生成
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调节
血小板生成素TPO
血小板的破坏
周期
寿命为7-14天(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实质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
FI 纤维蛋白原
FII 凝血酶原
FIII 组织因子
FIV 钙离子
凝血过程
见notability 凝血过程和内外源凝血过程
其他
凝血时间(内源性)
血清
淡黄色液体
缺乏纤维蛋白原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启动
外源性
放大
内源性
血友病
FVIII缺乏
甲型(A)
FIX缺乏
乙型(B)
FXI缺乏
丙型(C)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抗凝血酶为最重要 (与肝素结合后,作用增强)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外源性
肝素
其它
异物
温度
异物表面的光滑度
去钙离子
枸橼酸钠
草酸铵
草酸钾
维K拮抗剂,如 华法林
纤维蛋白的溶解 (见notability)
纤溶酶原的激活
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两者是纤溶酶最敏感的底物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纤溶酶抑制物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量和输血原则
血量
体重的7%~8%
失血
不足10%
无显著改变
达20%
出现临床症状
多于30%
危及生命
输血原则
交叉配血试验
配血相合
配血不合
配血基本相合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凝集原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
凝集反应中的抗体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分型
抗原
抗体
遗传
鉴别
正向定型
反向定型
Rh血型系统
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
否则,阴性
交叉配血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
万能者的错误
Rh系统的抗体是IgG
O型血有H抗原
正向定型是用抗A与抗B抗体检测来检查有无抗原
由于少量枸橼酸钠进入血液循环不致产生毒性,因此常用作抗凝剂来处理输血用的血液
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热盐水纱布等进行压迫止血
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饿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故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凝血酶通过对血小板的激活及对FV、FVIII、FXI的激活而绕过FXII,激活居于下游的FIV
除FIII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且多数在肝内合成
FII、FVII、FIX、FX、FXI、FXII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FII FVII FIX FX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除FIV是钙离子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是血小板发挥生理性止血功能的基础
干转死
甲生上-甲身上
白卵-摆乱
球纤胆-求仙丹
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内因子由胃黏膜的壁细胞产生,它与维生素B12结合后通过回肠黏膜上特异受体的介导,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远端的重吸收
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当肝肾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降低时,可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导致毛细血管处组织液滤过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总渗透压相等
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容积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进行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以及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40%~50%,女性:37%~48%
肝病时白蛋白减少,伽马球蛋白增高,常引起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正常值1.5~2.5)下降(甚至白球比例倒置)
除伽马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