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化学学习笔记
普通生物化学核酸化学部分的知识点有核酸组成、核算与病毒、核酸分离合成及鉴定原理、核算的性质、生物功能与实际意义、核苷酸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编辑于2021-08-04 15:20:17核酸化学
核酸
组成
RNA
分类
mRNA
一级结构:
单链多聚核苷酸 核苷酸之间通过 3‘,5’-磷酸二酯键
种类多 分子量差异大
真核细胞mRNA
5’帽子结构:防止5’核酸外切酶的降解作用,有助于核糖体与mRNA的识别和结合
单顺反子:有3‘-非编码区和5’-非编码区
3‘有poly(A)结构:与mRNA分子的稳定性和运输有关
原核细胞mRNA
多顺反子:一条mRNA有多个编码区
没有poly(A)结构
功能
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核糖体上,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遗传密码: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核苷酸序列,一个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
起始密码子:AUG
终止密码子:UAA UAG UGA
rRNA
一级结构:核糖体RNA
由大小两个不同亚基组成
rRNA的修饰碱基含量比tRNA少得多,有甲基化核苷存在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功能
tRNA
一级结构
相对分子质量小
有较多的修饰碱基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五部分:
氨基酸臂
TΨC环
DH环
额外环
反密码环
三级结构:倒L形
L端是3‘端CCA 另一端是反密码子
碱基对间氢键维系三级结构
功能:
通过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和逆转录过程传递遗传信息
组成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D-2-核糖
结构
RNA的一级结构: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核苷酸的序列
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
测定RNA序列的方法
用专一性核糖核酸酶裂解RNA
用化学试剂裂解
逆转录cRNA
核糖核酸酶:降解RNA的核酸酶
RNase1
RNaseT1
RNA的二级结构:大多数RNA分子链的许多区域自身发生回折。回折区内的多核苷酸段呈螺旋结构。
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氢键
DNA
DNA和RNA在核糖和嘧啶是有区别的
组成
D-2-脱氧核糖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结构
一级结构:DNA分子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核苷酸的序列
DNA分子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 3‘,5’-磷酸二酯键
没有支链
核苷酸链碱基的顺序是5‘--3‘
研究DNA结构的工具酶
Dnase1 Dnase2 限制酶 蛇毒磷酸二酯酶 牛脾磷酸二酯酶
研究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
化学裂解法
链终止法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
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稳定该结构的三种作用力:氢键、碱基堆积力、离子键
种类:右手螺旋 A-DNA B-DNA C-DNA 左手螺旋:Z-DNA
DNA的三链和四链结构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上进一步扭曲、折叠而形成,超螺旋是最常见的形式
超螺旋: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由双螺旋DNA进一步扭曲盘绕 而形成
分类
负超螺旋:与DNA双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扭转
正超螺旋:与DNA双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扭转
特点(与线状或开环DNA相比)
结构更紧密,粘度较低,浮力密度大,沉降速度快
在变性时温度高,变形后两条链难以分开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结构特点
有重复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
重度重复序列
单一序列
有回文序列
核酸与病毒
病毒是含DNA或RNA的核蛋白,结构以核酸为中心,外包以保护性蛋白质外壳,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DNA病毒:牛痘病毒和T4噬菌体
核酸分离、合成、鉴定原理
原则:DNA要注意保证分子完整性,RNA注意完全抑制RNAase的活性
DAN的分离纯化步骤:将细胞破碎,提取DNA。用苯酚或氯仿等除去蛋白质,用2倍体积的乙醇沉淀DNA,得纤维状DNA,再去多糖等杂质,得较纯DNA。然后用柱层析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纯化,得纯的DNA。
RNA的分离纯化:RNA提取用苯酚提取法,破碎细胞做成匀浆时,加入含水苯酚,含水苯酚和匀浆一起震荡,然后离心。上层水含多糖和RNA,取出水相,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使RNA沉淀,再进一步纯化。
人工合成核酸的方法
酶促合成法:用核苷酸磷酸化酶或者有关专一性核酸聚合酶合成DNA或RNA
化学合成法
性质
水解:
酸水解:糖苷键比磷酸二酯键更容易水解
碱水解:RNA的磷酸二酯键容易被水解,产生核苷酸混合物
酶水解:产物取决于酶的性质
酸解解离:有PI
紫外吸收特征:有共轭双键
DNA变性:
定义:指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作用下发生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的现象
Tm(融解温度):DNA的解链温度——50%的DNA双链被打开时对应的温度
G-C含量越高,Tm越高,离子强度越高,Tm也越高
均一性高的样品,熔点范围变化小。均一性低的范围大
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较低,变性温度的范围较宽
用来监测DNA是否变形的指标---增色效应: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共轭双键暴露,DNA在260nm的吸光度增加
DNA复性或退火:
定义: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在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复性因素
热变性DNA迅速冷却到4摄氏度以下,不可能发生复性
DNA浓度高,易于复性
DNA片段大小,大的扩散速度慢,减少互补链的碰撞机会
核酸分子杂交:在复性过程中,不同种类的DNA和RNA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而发生配对的现象。
原理:利用硝酸纤维素滤膜能牢固地结合单链核酸
方法:
Southern印迹法(DNA转移技术)
Nouthern印迹法(RNA)
Western印迹法(蛋白质)
沉降:在超离心机的离心力作用下,核酸分子下沉的现象。用氯化铯作介质
生物功能与实践意义
DNA
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细胞分裂时按照自己的结构精确复制传给后代
作为模板将所储存遗传信息传给mRNA
DNA与变异:DNA碱基对的改变,引起蛋白质改变
DNA与病变:
先天性疾病:由于遗传缺陷产生的,DNA结构改变的结果
癌变:物理或者化学因素导致DNA结构的改变,形成一种变异的癌细胞DNA
基因重组与遗传工程:人工方法改组DNA从而培育新型生物品种的技术
重组DNA分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使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重新组合成杂种DNA分子的方法
构建基因组文库或CDNA文库,从中筛选
PCR
人工合成
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转化
克隆:由单一亲代细胞用无性繁殖产生的子代细胞
克隆化:形成克隆的过程
核苷酸
腺苷酸 AMP
脱氧腺苷dAMP
组成
碱基
嘌呤
嘧啶
核糖
脱氧核糖
核糖
核苷
磷酸
核苷酸的组成
结构
与磷酸连接生成糖-磷酸酯
性质
物理性质:易溶于水 不溶于有机溶液 具有旋光性 在酸性溶液不稳定 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很稳定
互变异构现象:碱基上有酮基的核苷酸都有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
紫外吸收:嘌呤和嘧啶都有共轭双键,碱基、核苷及核苷酸在26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
两性电解质 有等电点
重要衍生物
ATP类高能磷酸化合物
辅酶核苷酸
核苷多磷酸和寡核苷多磷酸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