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首先提及了教育的日常用法,进而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教育的词源、概念、定义等基础知识,其中还特别提到了谢弗勒关于教育的定义。此外,思维导图还涉及了教育的结构、概述、本质,以及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列举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如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也称为社会起源说),以及其他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编辑于2024-06-03 13:44:321教育
教育的概述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过程的教育
最基本用法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方法
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社会制度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活动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
教育的词源
《孟子尽心上》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和使用(连用)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许慎
最早分开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
潜质引发
教育的定义
社会角度
广义
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
形式
版本一
学校教育
社会
家庭
版本二
学校教育
核心
金字塔型等级制
途径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社会
最早独立形态
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大众传播媒介。
家庭
最早接受
自我
最特殊形式
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自学自省自修
自然形态
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特点
自发性,传统性,异质性。
非日常生活特点
创造性,自为,同质
狭义
是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
思想品德教育
个体
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
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实践活动
拓展延伸
区别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
有专门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
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
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广义与狭义
计划性
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不做区分
首选社会教育
谢弗勒关于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语言
谢弗勒
教育术语
抽象概括
规定性定义
作者给教育下的定义
描述性
实然,现实。教育实际是什么样的
纲领性
应然,理想。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口号
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教育隐喻
比喻
教育的结构
内部
版本一
教育者
主导作用
关键作用
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
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实践活动的主体
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
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
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
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者
自我教育能力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接受教育的客体
主体根本因素
特点
发展不成熟
教育必要性
能动主体
自我改造塑造的主体
首要特征是能动性
可塑可教
身心基础
教育影响
教育中介,媒介,教育措施。
构成
版本一
教育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手段
物质手段
教育媒体场所设施
精神手段
教育方法途径
版本二
教育媒体
教育内容
手段
活动方式
教育环境
版本三
内容上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
教科书
形式上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版本二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版本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最为基本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基本的决定的矛盾
逻辑起点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外部
层次结构
纵向,级别体系,程度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型结构
横向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其他。
办学形式
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函授,刊授。广播,电视。
教育管理体制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企事业班,以及私人办学
教育形态的分类
系统自身的标准
非制度化
没有从生产生活分离出来。
制度化
人类进步的高级形态
文明的一大进步
有专门学校
并不是对非制度化的全盘否定
空间标准
家庭教育
学校
社会
时间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规范程度
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
非正规教育
辅导机构
时空中存在的形态
实体交易
线下班
虚拟交易
网课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其他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需要起源说
交往起源说
生活起源说
杜威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特征
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阶级性。
无等级性无阶级性,体现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全民性
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非独立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融合
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诸如冠礼祭祀图腾崇拜等原始的宗教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内容
生产经验,制造生产工具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
艺术和宗教教育,生产劳动,生活习俗。
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和军事训练
方式
动作示范
观察模仿
口耳相传
耳濡目染
古代
特征
发展历程
中国
奴隶社会
夏
庠,序和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庠产生于夏
商
大学,小学,瞽宗,庠,序
最早小学产生于商或殷周
目的
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内容
军事训练,宗教训练。
西周
场所
国学
王城和诸侯国度
大学
天子设立
成均(南学`
学乐,大司乐负责
上庠(北学)
学书,诏书者
辟雍(太学)
东序(东学或东郊)
习舞,乐师
瞽宗(西学或西雍)
演礼,礼官
诸侯设立
泮宫
小学
乡学
地方
塾(设立于闾)
庠(党)
序(州)
校(乡)
国学和乡学都属于关系
目的和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为中心
礼为中心
礼乐射御
大艺
大学中学习
书数
小艺
小学中学习
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史籀篇
大学的教学评价制度
一年
视离经辨志
三年
敬业乐群
五年
博习亲师
七年
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特点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客观原因表现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为官有器而民无器
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春秋
私学兴起
孔子的私学最为有名
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中国古代宫廷教育
对太子的教育
三母制度
子师
道德行为
慈母
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姆
料理睡眠
保傅制度
太师
知识的教育
太傅
道德培养
太保
身体保育
我国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世子法》
保傅制度,奠定的基础。
封建
战国
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学)。
稷下学宫
齐桓公
淄博临淄
战国后期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
官学
官方主办,私家主持
讲学著述育才,兼有咨政议政。
不掌管政务
荀子
最为老师
年纪最大,学问最高。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不治而议论
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规
管中
你儒,墨为主,显学盛行。
百家争鸣
两汉
官学,私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西汉汉武帝
设立标志
董仲舒建议,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诗书礼易春秋
内容
儒家经典
教学形式
个别或小组教学
之后"大都授"
次第相传
考试
设科射策
科,评定等级标记
射,以射箭的过程来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
策,考官所出的题目
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
地位
中国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
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鸿都门学
东汉汉灵帝
世界最早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
学
文翁兴学
西汉汉景帝地方官学
县道邑
校
乡
痒
聚
序
私学
书馆
经馆
儒家经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
德行
自下而上
征辟制
自上而下
魏晋南北朝
国子学,太学,儒玄文史四官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取人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朝
六学二馆等级性
二馆
崇文馆
弘文馆
皇亲国戚
六学
国子学
三品以上
太学
五品以上
四门学
七品以上
教授儒经
律学
书学
算学
专科学校
八品以下,庶子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儒道佛
科举制
隋文帝
察举-科举
隋炀帝
设立标志-设进士科
武则天
武科
废除
1905年清末新政
宋元
书院盛行
始于唐,兴盛于宋朝。
半官半私
首选私学
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教学特色
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
盛行讲会制度
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科举制
明清
中央官学
国子监
隋唐
地方官学
县学,社学
四书五经
科举制
1905年结束
八股文
外国
近代
特征
发展历程
中国
外国
现代
20世纪以后教育特点
21世纪
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