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学导论第一章
政治学概论,详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还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强调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阐述。
编辑于2024-06-21 00:19:43导论
政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政治含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政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国家现象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宗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创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的政治思想理论 用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研究领域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国际政治
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
阶级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政治学发展
西方
古代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西方政治学先河
中世纪
神学政治理论
君权神授
近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政治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17-18世纪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论等
中国
古代
儒家,核心“仁”和“礼”
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阐发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由此构成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倡导“王道”的内容
法家, 以法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近代以来
19世纪中叶,因洋务派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制度逐步传入中国
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政治专门讲堂,标志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诞生
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子主题
新时代
子主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创立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
关于政治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论述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关于国家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关于政治民主的理论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贡献
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辉典范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提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作风
高度重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
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内容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贡献
是前理论的继承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个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关于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关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关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关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关于执政党建设。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要领
意义
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问题。
有助于学生学好政治学专业其他课程。
有助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
要领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
掌握了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
联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际。
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深刻变化。
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起源
起源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三种模式
雅典模式,欧洲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罗马模式
德意志模式,日耳曼部落征服外国领土的结果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书中, 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分化的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中国国家起源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是一种“从家到国”的途径
因为原有父权制家庭没有被破坏,原有家族结构成为国家结构的基础,使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组织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中国早期国家也是阶级分化的产物
若干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神权论
契约论
暴力论
实质是在于否定国家是社会内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本质
国家含义和本质
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源自社会而超越社会
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国家是一定区域内合法垄断暴力的组织)
国家的作用就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
国家与氏族关系
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则与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专门的强制性权力机构设立
其他国家观分析
社会共同体
特点是把国家看作人们基于特定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国家契约说—资产阶级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观
国家要素说
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要求和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国家在实施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本质决定着国家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实现形式
内部职能:实现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
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通常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承担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外部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国家的内外部职能:和平时期内部职能居主要地位,特定历史条件下外部职能则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消亡
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 对各式各样国家的本质特征的分类概括。 马克思主义国家说划分为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良)
两者区别
革命发生是历史性的必然结果,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引发阶级斗争和冲突 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措施
国家的消亡
国家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消亡。 消亡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阶级。
从总体趋势来说,国家是自行消亡的。
国家消亡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又表明了过程的自发性。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是国体,即国家的阶级属性。主要指社会主义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中国的国家性质
形成
我国的国体: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中国国体受到宪法保护。
内涵(人民民主专政)
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本质特征。
主要任务: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工农联盟,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以定居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