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口腔黏膜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重点知识,内容精要,适合考前突击与查漏补缺,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口腔黏膜病
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
定义:指黏膜上皮的角化层过度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上皮表层出现角化
分类
过度正角化
角化层细胞核消失,细胞界限不清,形成一层均匀红染的角化物,下方可见明显的颗粒层
过度不全角化
角化层细胞核固缩,未完全分解消失
角化不良
定义:也称为错角化,指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出现单个或成团的细胞角化
良性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
恶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癌
棘层增生
棘层较为肥厚,常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由棘层细胞的数目、层数增多或体积增大导致
上皮萎缩
主要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使上皮层变薄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变性
上皮基底层细胞被破坏而变性或死亡,较轻时细胞内水肿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严重时细胞溶解破碎,称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上皮和固有层交界处可见散在或成簇的嗜酸性圆形小体,是变性后凋亡的基底细胞,其细胞核固缩或碎裂、消失,称胶样小体
棘层松解
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连接被破坏,棘层细胞相互分开,称为棘层松解,严重时在上皮内形成裂隙或疱
疱
粘膜局部液体蓄积称为疱,内容物可分为浆液(水疱)、血液(血疱)及脓液(脓疱)
根据形成位置不同,分为
上皮内疱,也称为棘层内疱。位于棘层或者棘层与基底层之间
上皮下疱,也称为基层下疱。位于基底层或基底层和固有层之间
糜烂和溃疡
局部黏膜上皮破坏,若仅为上皮浅层的丧失,未累计全层,称为糜烂
若破坏较深,上皮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明显的缺损和凹陷,称为溃疡
口腔白斑
定义
口腔白斑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其癌变危险性增加
病因不详,与吸烟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无明显症状
常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年轻不吸烟女性容易发生癌变
舌和颊最常见,其他部位均可见,发生于口底、舌腹等癌变风险高
均质性白斑
平坦,光滑,褶皱状
非均质性白斑
表面不规则,有疣状、结节状或混杂有红斑、溃疡等
癌变风险高
病理变化
过度正角化:颗粒层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颗粒层不明显
上皮增生
单纯增生
棘层增生,为良性
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
异常增生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原位癌的病变是上皮重度异常增生
癌变
多发生于异常增生,也可由单纯增生直接癌变
非均质性白斑更易癌变
发生于口底和舌腹等特殊部位的白斑更易癌变
癌变的指征:增生的细胞突破基底膜向结缔组织浸润
癌变率:3%-5%
口腔黏膜出现白斑和白色网状条纹由于上皮过度角化
在镜下显示为典型的上皮异常增生,表现为核浆比改变
白斑与白色水肿鉴别
白斑临床表现为明显白色,界限清楚。白斑有过度角化,无棘细胞水肿。
临床表现为浅白色,界限不清。无过度角化,有棘细胞水肿
白斑与白色海绵状斑痣鉴别
白斑有过度角化,无棘细胞水肿,无家族史,分布局限
白色海绵状斑痣无过度角化,有棘细胞水肿,有家族史,病变范围广。但与白色水肿不同的是,牵拉颊粘膜使组织张力增加,白色斑块仍不消失
红斑
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是高危险性的潜在恶性病变,多伴有上皮异常增生,部分病变在初次活检时已发展为癌
是一种口腔粘膜癌前损害
恶变程度最高
扁平苔藓
病因不详,有关因素,有免疫反应介导:感染、药物、精神压力等
女性多见
呈现白色或红色
根据质地不同分为
网状型
白色网状型网纹不明显时与白斑难区分
一般无症状
糜烂性
有明显疼痛
基本病变过程是T淋巴细胞聚集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交界处,基底层细胞被破坏
最具特征的病理变化是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淋巴细胞在邻近上皮层的固有层中呈带状浸润
镜下
过度角化(不全角化为主)
棘层增生、萎缩并存,增生为主
上皮钉突可消失,也可不规则延长或呈锯齿状
基底层细胞空泡性变或液化变性,可出现上皮下疱
基底层和固有层交界处可见胶样小体,为凋亡的基底层细胞
淋巴细胞在邻近上皮的固有层中呈带状浸润
为慢性病变,属于良性,若无症状可先不治疗
有珠光白色条纹
盘状红斑狼疮
病因:自身免疫疾病
特征性表现:不规则红斑边缘可见放射状条纹
过度角化(正角化为主),可见角质栓塞
棘层增生、萎缩并存,萎缩为主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固有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天疱疮
天疱疮是一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原为上皮细胞桥粒蛋白,细胞间连接结构被破坏,形成上皮内疱,若不经治疗,可导致死亡
病因
自身免疫
免疫机制:自生抗原为上皮细胞桥粒蛋白,细胞间连接被破坏,形成上皮内疱
寻常型天疱疮
最常见
发生在棘层
落叶型天疱疮
副肿瘤性天疱疮
IgA天疱疮
早来晚走
口腔黏膜病变先于皮肤病变
口腔病变最难治愈
发病初为薄壁水疱,易破裂形成糜烂溃疡,疼痛明显
尼氏征阳性
尼氏征:轻轻推压糜烂区看似正常的黏膜,也可造成上皮分离,形成新的水疱
非天疱疮所有,也可见于其他病变
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是典型特征
免疫荧光法检查抗体出现在棘细胞间
口腔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机会性感染导致
白念珠菌是口腔常驻菌,致病性弱,只有存在易感因素时才会导致疾病
三类因素决定感染情况
机体的免疫状态
菌群失调
白念珠菌的菌株类型
炎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在角化层形成脓肿
可见菌丝位于角化层
黏膜类天疱疮
无棘层松懈
基层下疱也叫上皮下疱常见于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与天疱疮相比,类天疱疮上皮全层剥脱后,表面为光滑的结缔组织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可作为白塞综合症的表征之一
白塞综合症为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