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期末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未完待续……
编辑于2024-06-25 08:21:3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观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定义
6个是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
唯物论
“是什么”
物质观
意识观
辩证法
“怎么样”
联系、发展、有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如何认知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
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和意识是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于经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孤立、静止、无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
运动/变化
定义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强调运动)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强调物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物质运动在一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和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
空间
唯心主义
认为存在和思维是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本源独立存在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即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即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人不能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具体表现
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考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观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前提)
②实践(根本途径)
③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两大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
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①具有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
②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
④条件性
条件的作用
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原因
①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
内容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提供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
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
同一性
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
含义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二者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一般性和共性,其含义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②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差别性、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同一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特点。二者对立统一,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在于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反之亦然。其次,二看相互渗透最后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规律(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保持适度原则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新的道路。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
否定之否定
指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
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自我否定”
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的辩证否定是经历事物自我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有规律的过程。完成自我发展的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失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单纯地否定
五对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科学实践观
创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
意义
实践
基本特征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
①实践主体
②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实践中介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间接性、抽象性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再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辩证运动规律
反复循环性
无限发展性
真理与价值
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
真理
定义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检验标准
why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通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逻辑证明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方法。
实践
实践的确定性
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最终性,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最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的不确定性
相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价值
基本特性
①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
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价值的多维性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子主题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