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含义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纽带或中介)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注:偶然习得不属于、动物界没有、先天本能不属于
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在教育在)
历史性(古今不同)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
生产性(科学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民族性
教育的功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个性化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性质
正向功能(积极促进)
负向功能(消极阻碍)
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计划内)
隐形功能(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朱熹、不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本能、桑利沛、不科学的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不科学的(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凯、唯一一个正确的
交往起源论
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教育原理》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产生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条件:人类劳动的出现(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必要条件)
特点: 1、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无阶级性、公平性
古代社会
中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1、夏:痒序校、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2、商:大学小学序 3、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4、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1、战国:稷下学宫(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百家争鸣 2、两汉:太学、鸿都门学、、察举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魏晋南北朝:国子学和太学、九品中正制 4、隋唐:六学二馆、科举制 5、宋元:书院、科举制、四书五经 6、明清:科举制(1905年废除)
外国教育史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1、宫廷学校(教育统治阶级子弟为宗旨) 2、僧侣学校(培养祭司或僧侣) 3、职官学校(培养从事专职工作的官员) 4、文士学校(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古印度:古儒学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希腊: 1、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2、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教会教育:培养具有纯粹信念的人。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4.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5.古代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代社会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摆脱宗教)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立法、依法治教)
20世纪以后
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享受资源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 5.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