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第三版)第九章板块构造思维导图,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逐渐发展并确立的全球构造理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海洋扩张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火成岩的产状和岩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火山岩,侵入岩。讨论了岩相的内部划分,包括边缘相、中心相和过渡相,它们分别代表了岩体不同部位由于冷却速度、岩浆成分及围岩影响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岩石结构和特征。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晶出顺序,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排列、配置、充填关系,强调矿物集合体之间和矿物集合体与玻璃质之间的配置关系特征,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五章 湖泊及其地质作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湖泊的沉积作用,成因类型,概述。化学沉积:主要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影响。在潮湿气候区,湖泊中的可溶性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铁、锰、铝等矿物的沉积;在干旱气候区,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湖水中的盐分浓缩并发生沉淀,形成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矿物沉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九章 板块构造
板块漂移说
证据
古生物
构造活动
古冰川遗迹
联合古陆
劳亚古陆(北)
冈瓦纳古陆(南)
泛大洋/古地中海/特提斯洋
地幔对流说(霍尔姆斯):地幔下层物质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度降低密度大而下降形成封闭式循环流动
海底扩张
论证
洋中脊发现
洋脊地震带特征:持续张引力引发低震级高频率的地震,说明岩石圈不断拉张
洋低沉积物分布特征
沉积物在裂谷带薄,向两坡逐渐增厚
洋底沉积物形成不会早于侏罗纪
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m
海底热流值与重力值的分布规律
催生新成果
海底磁异常条带:磁极10亿年倒转一次
海底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
洋底剖面(蛇绿岩套)发现
沉积单元
堆晶单元
变质橄榄岩单元
洋底海山与地幔柱
海底转换断层的发现和确认:转换断层是一种发生在大洋底、与洋脊错位有关、不产生增生与消亡的特殊类型的断层。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过渡带)
离散型:生长型板块边界,如大洋洋中脊、大陆裂谷带
聚敛型:消减型板块边界
俯冲边界(海沟)
碰撞边界(造山带)
剪切型:转换断层型边界,既无板块增生也无板块消减,是相邻两个板块在转换点之间沿陡立界面的剪切错动
全球板块划分:六大板块:美洲、南极洲、太平洋洲、欧亚、印-澳、非洲板块
大陆边缘(洋陆接触带)
稳定大陆边缘:洋陆连续过渡,无海沟、地震、火山
活动大陆边缘:洋陆以海沟接触突变关系,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地带。
威尔逊六旋回
萌芽阶段:引拉背景下,岩石圈变薄,地壳拉张,发育大规模地堑与地堑群,堆积巨厚沉积层,岩浆物质上涌。东非裂谷带
幼年阶段:进一步拉张,岩石圈进一步变薄,地幔物质上涌,大陆裂谷变为狭窄洋盆。红海,亚丁湾
成熟阶段:先前产生的狭窄洋盆扩张,形成大洋,大洋中部为洋中脊,两侧为大洋地壳。大西洋
收缩阶段:稳定大陆边缘与大洋底部接触带为构造薄弱带,大洋地壳沿断裂带向大陆地壳俯冲,形成岛弧山弧,以及刮削形成的增生楔。西大西洋
结束阶段:大洋进一步俯冲,大洋岩石圈缩小,形成狭窄洋盆,伴随强烈的火山作用和地震,地中海
大陆碰撞阶段:大洋闭合,大陆碰撞,大陆边缘隆起形成山脉。青藏高原。
地体
概念:构造地层地体,是以区域断裂为边界的,具有区域性延伸的,与相邻地体不具有相同地质发展历史的地质实体
增生作用:地体随洋壳到达海沟,因体积大、密度小不能被洋壳拖拽下沉,与洋壳分离堵塞在俯冲带上,整体合并于大陆边缘之上,使大陆边缘扩大的过程
离散作用:地体增生后的构造作用可使地体被剪切成碎块而位移,也可以通过拉伸作用再次脱离大陆边缘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