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性出血热
这是一篇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与预防,实验室检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为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艾滋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与预防,实验室检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SARS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与预防,实验室检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分节段单股负链RNA,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耐酸不耐热,对紫外线不敏感
我国
姬鼠型
Ⅰ型汉摊:黑线姬鼠,重症HFRS,病死率5-15%
家鼠型
Ⅱ型汉城:褐家鼠,轻、中型HFRS,病死率1%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主要)
伤口传播
消化道传播
虫媒传播
革螨、恙螨,实际意义有待进一步验证
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二次感染极少
以农村青壮年人群为主
潜伏期
7-14天(4-46天)
流行特征
呈现双峰型,即11-12月及6-7月,分别为冬季和夏季发病高峰,尤其是林区经常出现夏季流行,繁殖高峰季春秋季???
呈现单峰型,即3-5月,多为春季
混合型
冬春季均可出现流行高峰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特征
①发热;②出血;③肾损害;
Ⅲ型变态反应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
病理改变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坏死和破裂崩解。
临床分型
三怪 发热伴有酒醉貌 不吃不喝反见胖 体温下降倒遭殃
发热期
发热
39-40℃之间,以弛张热居多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伤
充血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部位,重者呈酒醉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
出血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处,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黏膜出血常见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渗出水肿症
球结膜水肿
肾损害
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认为休克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少尿期
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容血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
多尿期
移行期:尿量400ml增至2000ml
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
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
恢复期
经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
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日后明显增多;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上升
尿常规
尿蛋白和尿中带膜状物
动物组织分离--肺
区分汉摊型和汉城型的方法是直接免疫荧光法
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预防
疫苗
传播途径与鼠疫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