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思维导图,细菌性传染病是指由细菌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细菌性传染病可分为包括五个重点疾病类型,如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霍乱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传染病学总论
定义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谱
感染过程可以出现5种结局,表现呈动态变化
病原体被清除
特异性防御
非特异性防御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非传染源)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IgA: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细胞免疫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机械破坏、诱发炎症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肾出血热
结核、血吸虫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染源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接触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医源性感染
垂直(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
人群易感性
影响因素
自然
社会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特征
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散发
爆发
流行、大流行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
再感染(痊愈后)
重复感染(疾病尚进行)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
与病原体感染数量呈反比
前驱期
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位置的时期
具有传染性
症状明显期
症状体征充分表现
大部分患者随即进入恢复期,即顿挫期,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再燃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
进入恢复期后,稳定退热一段时间,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后遗症
多见于神经系统
发热症状和体征
热型
稽留热
驰张热
间歇热
疟疾
回归热
布鲁菌
波状热
持续时间更长
不规则热
皮疹类型
斑丘疹
出血疹
疱疹
荨麻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
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典型重爆发
传染病治疗
原则
促进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综合治疗
治疗与护理、隔离和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并重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隔离、护理、心理
支持治疗
饮食等
病原或特异性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传染病预防
管理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发现后2h通报
乙类传染病:24h,28种
丙类:11种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染群
新发感染病
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种类复杂
人兽共患,宿主种类多样
人群对新发感染病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因此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较强,给防治带来极大难度
新发感染病的发生、流行深刻受到了社会因素、人类行为的影响
不确定性
防治对策
完善监控网络,加强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保护,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加强抗菌药物监督,减少不合理使用
建立和完善感染病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