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超详细知识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做题技巧,思修,毛中特,近代史,马原。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来试一试吧~
编辑于2024-07-17 14:33:09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运行。
大一新生的注意事项简洁而关键。首先,合理规划课程和时间,确保充足的学习与复习时间。其次,熟悉学校资源如图书馆、学习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兴趣并扩展社交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最后,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勇于尝试新事物。简而言之,大一是需要你探索自我、发展个人能力,并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
C语言是一种通用、高效的编程语言,由丹尼斯·里奇于1972年开发。它结合了高级语言的易读性和低级语言的硬件操作能力,广泛应用于系统编程。C语言提供了强大的移植性,可以在多种计算机平台上运行。其简洁紧凑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运算符和多样的数据类型使得C语言在编写系统软件如UNIX操作系统时显得尤为适用。C语言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开发者的首选工具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运行。
大一新生的注意事项简洁而关键。首先,合理规划课程和时间,确保充足的学习与复习时间。其次,熟悉学校资源如图书馆、学习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兴趣并扩展社交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最后,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勇于尝试新事物。简而言之,大一是需要你探索自我、发展个人能力,并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
C语言是一种通用、高效的编程语言,由丹尼斯·里奇于1972年开发。它结合了高级语言的易读性和低级语言的硬件操作能力,广泛应用于系统编程。C语言提供了强大的移植性,可以在多种计算机平台上运行。其简洁紧凑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运算符和多样的数据类型使得C语言在编写系统软件如UNIX操作系统时显得尤为适用。C语言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开发者的首选工具之一。
考研政治
马原
易错点
导论
1.两者比较
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
1.物质
1.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物体
2.物质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物质的特点
物质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根本属性/存在形式: 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
2.意识
1.列宁: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通过实践)
2.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通过实践)
3.意识是以实践为其现实基础和中介,不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4.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6.思维=意识=精神 存在=物质
说法可以互换
7.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是人按照自己形象塑造出来的
3.物质决定意识: 一定分清哪个方面
1.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反映形式
从低级到高级,不是从无到有: 无生命物质→植物→高等动物→人
2.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1.社会实践(劳动) 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
2.语言促进意识的发展
语言:物质 语言的含义: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不是特殊的物质,而是一种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有时表现为虚假映像,但也有客观原型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认识的结果是认识的对象--物质决定的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人的观念)
2.客观唯心主义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3.庸俗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
4.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
5.旧唯物主义之所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2.运动和静止
1.两种说法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运动的绝对性
2.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3.实践和认识
1.对象只能是人
2.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他说法都错),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意区分 构成 和 是
3.人们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4.掌握自然规律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只能是实践
5.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6.逻辑推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只有正确的认识可以反作用于实践×
错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
4.人与自然
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主观唯心主义不尊重客观规律
2.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其他
1.只要是和马克思的观点不一致的都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
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马克思在哲学史上两个贡献
创立唯物史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1.两大总特征
1.联系
1.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相互的联系
2.注意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不同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性)
2.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创新也是发展: 新事物产生了,旧事物必然灭亡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判断不应以时间为标准
2.三大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共性=一般=绝对 特殊性=个性=个别=相对
四者一致,要选都选
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共性<个性
3.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不管怎样)
2.量变质变规律
1.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数量不变也可能是量变: 田忌赛马
2.度: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3.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5.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中实现发展
2.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不是对立统一规律)
3.五大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
1.内容: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事物存在的基础
2.形式: 各种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2.本质与现象
1.现象可以分为真象(不是真相)和假象
1.它们都是现象,客观的(与人无关),都外露于事物外部,只能用客观来形容,不能用正确/错误来形容
2.假象和错觉
假象: 客观(与人无关) 水中弯尺,海市蜃楼
错觉: 主观(与人有关) 杯弓蛇影
3.原因与结果
1.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且含有宗教思想(必定错,马克思为无神论)
2.有其因必有其果
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多样性: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违背真理的一元性
4.必然与偶然
1.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现实与可能
1.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可能×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不能转化为可能
2.分类: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没有 真实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
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本质是统一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3.不是源与流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认识论
1.基础--实践
1.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实践的人
2.客观存在>客体
3.认识,理论没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是唯一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认识起源于经验 ×
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
6.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2.本质--能动反映
3.过程--两次飞跃
1.从实践(感性认识)到认识(理性认识)
1.认识的辩证过程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这里的循环往复正确,否定之否定规律中不正确
2.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 ×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 唯理论(教条主义)和经验论
2.从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4.目的--改造世界
1.人们是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自然
2.意识自由就是唯意识论×
意识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
5.真理与价值
1.没有人的时候,只有客观规律,没有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单向转化)
4.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知识性认识结果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不是能够付诸实践(错误的认识也能付诸实践)
6.原有的真理常常在实践中被推翻 ×
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7.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
8.真理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唯物主义)
9.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绝对性)
10.实践检验真理的不确定性指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1.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12.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
13.价值具有的基本特性
社会历史性,客观性,主体性
没有 能动性
唯物史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有
1.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关系×
全部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和思想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背熟
2.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摹写×
3.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不包括科学技术
它是渗透性要素,但它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2.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
生产关系
并不是社会意识
3.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两者说法的对比
3.1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两种形式之间不能相互决定
1.1 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既要适应经济基础,也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1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形态更替
其他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没有看到自然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表明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2.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1.阶级 是历史的范畴,是经济范畴,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不是政治实体)
3.重要动力--改革和革命
4.有力杠杆--科学进步
1.科学技术是
1.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只能是运用科技的劳动者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只能是社会规律
2.历史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一起创造的×
历史只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意思
1.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多数人的意愿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
4.常考错误选项
1.人人创造历史×
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2.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
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1.知识点
1.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
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生产率是指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外表现形式是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表现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不是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5.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是因为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2.对比
1.价值/使用价值
1.在质上
1.价值可以比较是因为: 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
2.使用价值在质上不一样,不同商品有不同使用价值
2.与交换价值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统一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本质是价值
2.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与价值关系
1.具体劳动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必然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2.抽象劳动新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创造方式: 是新创造,不是转移
3.基本矛盾
1.简单(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人与社会的矛盾
2.贯穿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
3.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1.共同点
1.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不同点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劳动生产率提高
0.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2.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没有"单位"时,就是指总量
6.源泉
1.价值源泉
1.抽象劳动是一般商品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特别不同的点
3.全部垫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部分×
既有购买劳动力的,也有购买生产资料的
2.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劳动
3.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再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2.再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
都有 再生产
8.资本区分
1.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产业资本的划分依据: 货币资本(购买阶段),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售卖阶段)
9.垄断同盟的形式
1.早期
国际卡特尔
2.当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10.竞争的目的
1.自由竞争
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
2.垄断竞争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3.易错点
1.错误
1.劳动是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还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才有价值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4.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能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不是转移,而是再创造出来的
6.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还有流动资本(一次性转移)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始终阻碍着社会进步×
也有好的时候
8.科技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垄断×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国际水平分工
10.国家资本所有制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团所有制×
1.法人资本所有制 是基于资本雇佣劳动
2.国家资本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 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2.正确
1.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不是历史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形式有
1.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 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都会改变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但不违背价值规律
3.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值上下波动
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
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相抵消 并不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5.表现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调节企业内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5.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两者分离(清偿债务/延期支付)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按照 等价交换 原则进行
7.资本积累 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8.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能提高 年剩余价值量,不能提高 剩余价值率
9.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0.平均利润 的出现是 不同部门 之间竞争的结果
1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假象)
12.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实质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3.自由竞争 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14.垄断价格的出现
1.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但不违背价值规律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的要求
2.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要求
16.微观规制的类型
不包括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
17.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表现/经济危机呈现的新特点
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不是结合更紧密)
18.注意区分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基本形式和来源
1.基本形式
借贷/生产/商品资本输出
2.输出资本的来源
私人/国家资本输出
19.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组织
不包括 联合国
2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2.资本主义国家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1.包括 职工参与决策
2.不包括 建立职工选举管理者制度
不可能实行的
23.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服务,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的是 金融寡头
并不是普通民众
2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在 不触及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的
它们不会触及自己的利益
25.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各种问题
不包括 生态领域失控
26.福利风险增加
属于 经济发展的失调
不是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剩余价值论
1.不变资本(c)分为
固定资本:多次转移 和流动资本:一次转移(燃料)
2.可变资本(v)就是指人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3.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
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指
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7.生产价格是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垄断资本论
1.经济危机最基本的阶段
危机阶段
2.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3.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的职能
4.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5.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宪法
6.人权原则强调的只是
政治权利
7.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
"参与制"
8.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9.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流动,潜在,停滞
没有 固定的
10.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不包括 行政干预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论
1.知识点
1.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易错点
1.列宁观点
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2.马克思观点
3.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逐步进入共产主义
4.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其他学说不是为了从空想到科学
5.列宁晚年的思想
不包括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后,第一个五年计划
6.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长期性,主要原因
包括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3.对比
1.两个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 余粮收集制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2.新经济政策
1.实行 粮食税制
发展商品经济
2.两个主义
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局限在于对未来社会作了过于详尽的细节描述
2.科学社会主义
在坚持科学的立场下对未来的一般特性进行描述
3.两个革命
1.巴黎公社
1.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
2.十月革命
1.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多个国家获得胜利
是在列宁的...指导下进行的,不是马克思
2.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3.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不是沙皇统治
4.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论
1.易错点
1.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3.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就是完全一致的
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我国的就是最低纲领
重点
导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迫切渴望科学理论指导
3.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4.思想前提
(两个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2.著作和组织
1.<<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比较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4.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5.三大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6.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7.十月革命
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人民性: 根本特性,先进性的体现
2.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
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劳动 意识产生的物质外壳--语言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通过: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一致性)
可知论(马克思)和不可知论
5.客观实在性=客观性=物质(绝对性)
2.运动和静止
1.静止: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实践
1.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的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4.人与自然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稳定性(内容)=重复性(形式)
2.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前提
3.社会历史领域,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社会历史趋势(规律)与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体现为实践)
2.理论意义: 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其他
1.论述两种事物的关系
不可分割(词性不同)
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对立统一(词性相同)
辩证法
1.两大总特征
1.联系
1.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考试会变形)
方法论: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
1.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运动=变化>发展
3.恩格斯: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方法论: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三大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异是同的前提,同制约着异的形式,范围,规模
3.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相互依存,利用对方
2.相互包含,相互吸收
3.彼此相遇,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先量变: 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后质变: 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5.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哲学范畴
逻辑矛盾: 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不是辩证矛盾)
方法论
1.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正确把握 和谐 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6.原理的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方法论: 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方法论: 循序渐进,掌握适度的原则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否定因素: 事物的自我否定,更积极更进步,否定才能发展
2.辩证否定观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扬弃)
3.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一切,肯定一切
4.否定之否定规律
1.内容: 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2.形式: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举例
1.公有--私有--公有
2.工作--休息--工作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方法论意义: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批判继承法,扬弃
3.五大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
1.内容: 构成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2.形式: 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3.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
方法论: 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反对形式主义
2.本质与现象
1.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内在联系; 现象: 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和变化依赖于本质,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 统一: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立: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原因与结果
方法论: 追根溯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必然与偶然
1.必然=规律=本质联系
2.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
3.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
方法论: 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5.现实与可能
1.可能和不可能的依据: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2.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的依据: 条件是否充分
方法论: 立足现实,分析可能
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主观辩证法(四大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1.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理性具体(否定之否定)
1.感性具体: 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具体
2.思维抽象: 对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
3.理性具体: 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 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逻辑起点:抽象 逻辑终点:思维具体
4.逻辑与历史
1.仅反映历史的主流
2.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
难点理解
1.客观辩证法=物质=客观规律
2.主观辩证法=意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反映(人产生之后才有)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认识论
1.基础--实践
1.实践的本质: 有意识的物质活动--主体:只能是人
区别
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主体:人
无意识的物质活动--主体:自然
2.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意识能动驱使),对象(客体)的物质活动
3.实践主体的能力: 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 又包括 知识性因素(首要的能力)和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意识)
4.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5.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起点/归宿/目的/标准/基础/
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本质--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摹写性,创造性
3.过程--两次飞跃
1.从实践(感性认识)到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多种感觉的组合),表象(回忆,再现)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展开的概念),推理
3.理性因素作用: 指导,解释,预见
4.非理性因素作用: 激活,驱动,控制
2.从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1.意识>认识>理论>真理
4.目的--改造世界
1.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就是要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从必然(规律)走向自由(能动)
3.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社会活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5.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3.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可知性 相对性=有条件性
4.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非至上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6.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7.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 客观标准,合规律性
价值尺度: 主体标准,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
1.社会基本矛盾(2,3)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是否著书立说
2.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有无阶级性
3.物质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3.人类社会包括"骨骼系统"(经济基础),又包括"血肉系统"(上层建筑)
4.社会形态更替
1.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最终决定意义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3.重要动力--改革和革命
1.社会革命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4.有力杠杆--科学进步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
2.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
3.历史人物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1.社会存在
1.(物质)生产方式
1.生产力(人与自然)
1.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是生产工具--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生产关系(人与人)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公有)
2.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
3.人口因素
2.社会形态(社会制度)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完全等价,不同名称)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
都有阶级性, 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2.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核心),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政治组织
思想的物质附属物(第二性)
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存在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1.具体劳动+自然物质→使用价值(社会财富)
2.抽象劳动→价值(唯一)
5.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6.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7.货币的发展阶段
一般的价值形式(一次质变:贝壳),货币形式(完成形式)
8.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
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2.流通手段: 现实货币,钱货同时进行,可以不足值
3.贮藏手段: 足值的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钱货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
9.价值规律的作用
配置资源,技术进步,利润分配
10.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11.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剩余价值论
1.劳动与劳动力
1.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资): 由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本人,家属,接受教育和训练)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 价值的源泉,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包括工资和剩余价值
5.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看中的是使用价值,不是价值
2.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剩余价值(m)
雇佣工人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5.公式
1.w=c+v+m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2.m'=m/v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剩余价值(多出来的部分)/可变资本(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利润 m=p
3.p'=m/c+v (利润率)
4.商品价值=c+v+p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5.生产价格=c+v+平均利润
随着平均利润的出现,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变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6.资本的有机构成
1.技术构成(物/数量比)=c/v=生产资料/劳动力数量(一个工人能操作多少生产资料)
2.价值构成(钱/价值比)=c/v=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3.有机构成=c/v 实质是价值构成,但必须反映技术构成(体现技术水平的变化)(物的变化引起钱的变化)
6.几种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 加班不给加班费
2.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3.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7.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8.相对过剩人口
不是社会生产发展不需要的,而是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0.马克思为了研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设定两个理论前提
1.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
生产消费资料
2.把所有商品的价值分为c,v,m三部分
11.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及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2.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意义
资源配置合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垄断资本论
1.金融资本: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
2.金融寡头: 操纵国家经济命脉
3.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论
共产主义论
近代史
重点/关键/标志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中英
2.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3.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
4.冯子材参加的战争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最重要/根本
1.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重要特征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标志
1.甲午海战(马关条约)标志着
1.对中国瓜分达到高潮
2.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3.洋务运动的失败
2.<<辛丑条约>>后
1.铁路,矿山的权利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2.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
3.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4.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
5.孙中山提出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振兴中华)
易错题
1.两次鸦片战争,没有实行投资设厂(马关条约),驻扎军队(辛丑条约)
2.中国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
没有 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世界各国工人共同的特点)
3.义和团运动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图谋×
不是 图谋,只是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最重要/根本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维新变法的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多选
1.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3个
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逻辑顺序记忆)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个
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易错题
1.采取官督商办的企业属于
资本主义性质,虽然受官僚控制
2.<<资政新篇>>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削弱
3.维新派
1.并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突破了"中体西用"
3.触及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4.敢于鼓吹民权
4.维新运动未能成功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2.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中国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
3.第一次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
4.影响最大的起义
黄花岗起义
标志
1.护法运动的失败
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2.邹容写的名著
<<革命军>>
多选
1.清末新政的破产
1.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第一部宪法
易错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纲领: 16字 三民主义是成立以后 创立合众政府是兴中会的革命口号
2.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采用的方法
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
3.戊戌变法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主张革命,两者有本质区别
4.北洋军阀的主要社会支柱为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是主要靠山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
1.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李大钊
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必考)
2.第一次正确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2.1 李大钊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2019考)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5.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浙江萧山
6.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
香港海员罢工
达到顶点: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最重要/根本
1.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2.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
3.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4.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5.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的主体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标志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是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8.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五卅运动
9.李大钊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易错题
1.大革命的失败主要是指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已经有从中国实际出发...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还没有正确的革命道路
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
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这两个)
5.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
没有 革命的背景更加复杂
6.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对孔子进行批判的继承×
五四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不懂得批判的继承,只能说充满理性的批判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
1.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
最重要/根本
1.革命的根本问题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八七会议总方针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标志
1.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的不同
2.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东北易帜
易错题
1.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的严重错误,找到新的道路"
八七会议
不是三湾改编,重点是后半句
2.<<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
没有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问题状况的通知>>
3.遵义会议的思想
没有 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
4.长征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不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
1.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1936年,中共<<停战议和一致抗日>>,放弃抗日反蒋,提出逼蒋抗日
2.国共两党合作最好的一次战役
忻口会战
3.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敌后战场)
4.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
5.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延安自然科学院
6.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7.毛泽东第一次把党的建设建设称为伟大工程的著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
最重要/根本
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2.整风运动最重要的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问题,尤其是教条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标志
1.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2.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 北平学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标志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5.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六届六中全会
6.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被日本占领50年的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7.洛川会议上制定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8.最早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
9.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2.正式形成
1.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易错题
1.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不是在七七事变后,它是美国舔狗
2.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1 卢沟桥事变后
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3.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不是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4.如果国民党停止内战,共产党愿意保证
1.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2.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
5.共产党对顽固势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注意是对顽固势力,不是中间势力 是有利,不是有力
6.注意区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和三大口号的不同
1.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背熟
2.三大口号(总结版): 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7.在学风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反对过的错误倾向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冒险主义,投降主义是政治路线上的
8.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的国家,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对比
1.中间势力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进步势力
2.三三制的中间分子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最重要/根本
1.蒋介石集团根本目标
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的联盟
3.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4.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政策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四面八方
标志
1.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开始标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承担
3.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的口号 1945年
和平,民主,团结
没有独立,当时已经独立
4.在蒋介石统治下任何和平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的事件
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明令对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易错题
1.中国的民主党派是
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2.通过的<<共同纲领>>属于
新民主主义性质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
谦虚,谨慎,不骄,不燥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和三大优良作风区分
理论联系实践, 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自我批评
4.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五项协议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5.国统区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主要在于国民党失去民心,和国民党军事上的失利无关
6.1948年的"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不是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7.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文件
没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8.新中国成立标志着
没有 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
1949-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代表大会职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重要/根本
1.在党政军机关开展的"三反"运动的核心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注: 五反运动在大中城市展开(不法资本家)
在全党展开 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
易错
1.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成分
个体经济
可能发展为社会主义,也可能为资本主义
2.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与1947年相比,大的变化是
1.由对富农征收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
2.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不是变化,而是土改的目的
3.不属于国家资本主义具体形式的是
统购统销
统购包销 属于,注意两者区别
4.新民主主义社会
1.在政治上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才是 人民民主专政
2.在文化上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
不是新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文化
3.主要矛盾
有一个变化过程,分界点为1952年底,土改完成
任何单一方面都不对
5.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
商业资本,金融资本
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都不好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最重要/根本
1.<<论十大关系>> 围绕的基本方针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不是原则,原则是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2.<<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的政治局面
6又: 不包括 又有权利又有义务
标志
1.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宣告"文化大革命"失败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事件的发生
4.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1.在物质利益,分配上
实行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方针
2.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的只有6个字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标志
1.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易错
1.中国梦的本质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包括 家庭美满(不选)
2.红船精神的内容
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不包括 敬业精神
3.深化党和国家机关改革的首要任务
1.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首要任务只有两个全面(和党有关)
2.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于
十八大的召开
5.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
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要会议
1.一大(1921年)
1.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2.党的纲领: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2.二大(1922年)
1.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当前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4.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5.做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
3.三大(1923年)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4.八七会议(1927年):第一次转折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瞿秋白诞辰120周年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3.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4.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的严重错误,找到新的道路"
不是三湾改编
4.1 三湾改编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党指挥枪: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 实行官兵民主管理
5.古田会议(1929年)
1.原则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2.任务
1.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纠正党内错误思想
2.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3.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3.意义
1.解决了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6.遵义会议(1935年):第二次转折
1.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思想问题:延安整风运动
7.瓦窑堡会议(1935年)
1.解决了政治问题,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
2.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洛川会议(1937年)
1.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面抗战
2.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3.在中国,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9.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
<<论新阶段>>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结合)
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未完成
10.七大(1945年)
1.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
2.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践, 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自我批评
1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1.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2.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重要标志
中共中央进驻香山(进入北京)
不是 入住西柏坡(还未进入北京)
3.两个转变: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4.两个务必的思想
谦虚,谨慎,不骄,不燥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和三大优良作风区分
5.三种方式
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11.1 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
1.提出不要四面出击
2.建国初期的中心任务
三年左右,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2.八大(1956年)
1.国内主要矛盾: 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3.根本任务: 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5.两个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统筹兼顾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
1.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 历史决议)
2.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注意"社会生产",没有力,包括生产力,经营和组织方式
15.十二大(1982年)
1.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2.邓小平理论主题的形成
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先提出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 有了思想,再对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 十四大: 有了理论,再确定具体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有了目标,再提出基本纲领 十六大: 什么都有了,就要奔小康了
16.十三大(1987年)
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6.1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三个有利于
4.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7.十四大(1992年)
1.第一次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正式把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8.十五大(1997年)
1.提出"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19.十六大(2002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十七大(2007年)
1.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十九大 写入"美丽"
2.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
3.第一次使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十八大(2012年)
1.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2.十九大(2017年)
1.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3.十九届四中全会
毛泽东的文章
1.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时期)
0.<<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提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0.1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
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
论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原因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2.<<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
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同旧式的农民战争严格加以区分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
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七届二中: 由农村转向城市
4.<<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2.对比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问题状况的通知>>
3.孕育了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
2.抗日时期
0.<<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瓦窑堡会议(1935年)
2.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0.1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年
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实践论>> <<矛盾论>> 1937年
批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七大写入党章
1.1 <<论持久战>> 1938年
1.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大纲没有,本科教材(真题的典型风格)
2.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3.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1.2 <<论新阶段>> 1938年
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结合)
新阶段有新思想
2.<<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毛泽东第一次把党的建设建设称为伟大工程的著作
3.提出"第一次结合"
3.<<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
2.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4.<<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2.指出中国革命两步走: 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4.1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1940年
阐明"发展进步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5.<<论联合政府>> 1945年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5.1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
第一次完整表述总路线内容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讲话
3.新中国成立后
1.<<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9年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2.<<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提出 人民民主专政 的概念
2.指出主要纲领: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3.提出严重的问题: 教育农民
4.提出外交方针: 一边倒
5.提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断
3.<<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基本方针: 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2.毛泽东首次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的概念
同类比较
1.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边疆危机--部分人睁眼看世界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瓜分危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2.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撼动了清政府--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亚洲民族解放之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思想解放--亚洲民族解放高涨
3.资产阶级两次论战
1.维新派和守旧派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废科举:清末新政
2.革命派和改良派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4.中国的宪法
1.<<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第一部宪法,清末新政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临时参议院颁布,不是临时政府
局限性
1.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3.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江西瑞金
4.<<共同纲领>>
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5.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缺点: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缺点: 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缺点: 未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
民族主义: 突出反帝的内容
有 耕者有其田 就是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民权主义: 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6.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变法
根本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客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以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主观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必须用革命手段
辛亥革命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
1.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
7.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前期:上海
后期:北京
五四运动
前期:北京,学生
后期:上海,工人
8.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4-193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1935)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初步形成
2.成熟(抗日时期 1935-1945)
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945年,七大将其写入党章
3.进一步发展(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76)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完整论述
9.土地革命纲领
1.井冈山时期(1928-1931)
1.<<井冈山土地法>>
1.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2.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不适合中国实际
2.<<兴国土地法>>
1.第二个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保护中农的利益不受侵害
2.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革命纲领
3.阶级路线: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4.土地分配方法: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不是按 劳动力
不同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不同
2.王明时期(1931-1935)
打击富农,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3.抗日时期(1935-1945)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4.内战时期(1946-1948)
1.<<五四指示>>: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保护富农土地,保护工商业
2.<<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5.新中国成立后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改中对待富农策略: 由解放战争时期 征收富农多余土地 变为 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10.经济工作政策
1.新民主主义/政协政策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四面八方
目的: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2.八大 1956年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八届九中 1961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刚从"大跃进"结束,进行调整
4.十六大 2002年
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11.中间势力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进步势力
2.三三制的中间分子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毛中特
同类比较
1.各种说法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十一届六中全会)
1.实事求是--基本思想方法
1."实事":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2."求": 去研究
3."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4.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2.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核心/精髓(每个理论都是)
2.群众路线--根本工作原则
1.重要性
1.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3.独立自主--根本政治原则
1.重要性
1.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2.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
2.武装斗争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2.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3.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2.唯一宗旨: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1.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2.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
3.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党的建设
1.毛泽东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习近平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2.党的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七大)
理论联系实际
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3.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习近平思想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历代领导人回答的理论问题
1.毛泽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胡锦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习近平--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特主义,怎样发展新时代中特主义
3.不同阶段的建设要求
1.邓小平: 富强,民主,文明
2.胡锦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十七大写入,科学发展观
3.习近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十九大写入
4.不同的布局
1.开放布局(之前):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开放的领域要宽
1.1 开放布局(现在)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2.外交布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外交不谈领域
5.思想形成的基础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不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6.形成的体系/格局
1.社会保障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需要一起 治理
2.全球治理观
共商公建共享
全球问题一起 商量
3.一带一路原则
共商公建共享
一带一路就是 全球
4.一带一路理念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5.乡村治理体系
自治,法治,德治
乡村可 自己治理
6.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深度发展没有 深层次
重点内容
7.各种中心问题
1.国民革命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土地问题
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4.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5.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
重点/关键/标志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最重要/根本
1.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实事求是(每个理论都是)
标志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
易错题
1.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
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是 对中国国情的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是 内在要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重要)
第一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都和<<新民主主义论>>无关 第二个新增了 官僚资本主义 强调既是总路线又是总政策
2.第一次完整表述其总路线内容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讲话
最重要/根本
1.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认清中国国情
2.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3.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
基础/基本,都是农民问题
3.1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与中心/核心/根本有关,都与共产党有关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 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5.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
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6.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7.1 实现领导权的基础
对于农民的领导
不是 对于军队的领导
8.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加强无产阶级党的建设
9.经济纲领中最重要的内容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可能性的根本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注意这里的"唯一"是正确的
标志
1.各种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2.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3.<<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提出和完整表述文件
4.<<论联合政府>>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国体(谁执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如何执政):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8.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大优良作风
多选
1.城市小资产阶级
4种: 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2.保护民族工商业
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易错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
不是 工人和农民
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武装斗争
因为无议会,无合法权利
3.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可能性与必要性
1.可能性
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决定的
有矛盾,才能利用这些矛盾,才有可能性
两者要完全分开,单独出题
2.必要性
1.阶级状况决定的
2.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易错选项
4.毛泽东思想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是
党的思想建设
不是 作风建设
5.中国共产党党内思想的主要矛盾是
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
因为以农民为主
6.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是它的性质是 资产阶级革命
7.对顽固派斗争的策略
有理,有利,有节
不是 对同盟者
8.党内的错误思想
毕其功于一役 与 "无间断"革命 是一个意思
9.新民主主义国家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就是 工农民主专政×
还有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0.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有原因的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
2.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
1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是
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俄国十月革命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12.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不是 统一战线
13.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1.两头小: 无产阶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间 和 两头 说法可替换
2.中间大: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14.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大作风(七大提出)
没有 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不是三大作风,是七届二中上的两个务必)
1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没有 注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十六大以后突出强调
16.既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也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没有 党的建设(是战士,拿着武器)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最重要/根本
1.随着土地改革(1952年)的完成
1.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有一个转变过程,任何单一说法都不对
2.之前1949-1952年,主要矛盾为与国民党残余势力
2.对农业改造的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3.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原则
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标志
1.三个阶段:萌芽--半社会--完全社会
1.农业: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手工业: 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后两个为高级形式,前两个采用"四马分肥"
2.赎买=资方红利+定息+工资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有阶级剥削,改造完成后才消失
4.我国农村的两大积极性
个体经济积极性/互助合作积极性
易错题
1.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是
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不是 反对买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的表现为
1.资产阶级和社会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
没有 八大上提出的两个矛盾
2.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3.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先后有过的思想是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
3.先向社会主义过渡,再搞工业化建设×
4.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同时进行×
4.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创造所必要的政治上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已经创造了政治前提
5.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
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的方针
6.个体农业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8年后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1.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2.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就是能改变格局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最重要/根本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
2.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只有八个字)
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5.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6.毛泽东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一改: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易错题
1.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不包括 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时并举
2.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的重要理论
1.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要更长时间
就是比较发达更长
2.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最重要/根本
1.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
1.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和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回答根本任务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回答政治保证问题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回答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
4.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3种基本路线地位
生命线,幸福线,重大法宝
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第二次革命
是对 体制 的改革,不是对制度的改革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标志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不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邓小平理论主题的形成是在
党的十二大上
不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
3.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易错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正确回答了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首要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就是根本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1.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3.它是只运用市场调节手段的经济体制×
还有政府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 基本途径
不是 基本方针
5.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党的十七大
十九大 写入"美丽"
6.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认识到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最重要/根本
1.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易错
1.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分清,别弄混
2.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基本特征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不是特有
5.十五大的新的"三步走"战略内容
第一个十年,建党一百年,21世纪中叶
没有 到2035年(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的第一步")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最重要/根本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3.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的标志
十七大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5.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最重要/根本
1.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八个明确(理论上,是什么)
1.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4.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特色大国外交
推进构建新型国际,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3.十四个坚持(实践上,怎么办)
1.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人民
2.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
不是改革
3.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
5.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
6.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
7.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8.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0.党最鲜明的品格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易错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新的外交布局的内容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没有 宽领域,外交不谈领域,开放才谈领域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就是历史性的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最重要/根本
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本质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没有 家庭美满(人民幸福包括家庭美满)
2.如何实现中国梦
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没有 依靠国际支援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1.2020-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全是基本)
2.2035-2050年: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他都是高度)
4.中国梦的最大特点
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5.中国梦的主体是
人民
不是 国家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1.创新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
1.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2.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
2.协调 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不平衡)
1.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3.绿色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
4.开放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外联动)
常考错误选项,更换主语
5.共享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
6.这一发展理念体现的发展思想的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
不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还是 人民,其他都是内容
4.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
5.实行乡村振兴战略
1.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总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
3.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驱动战略
6.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不是 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关系
7.最近几年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 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7.1 当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没有将 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
8.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9.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是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在量上
11.经济攻关期攻关的内容是
保持中高速度×
这点不需要攻关
12.我国要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是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没有 以国企为核心
13.我们要构建的经济体系是
政府干预有利×
政府尽量不干预
14.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1.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由 市场
2.都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不能说成 重要实现形式,两者是不同层次概念
3.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只能是 公有制
15.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后
1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1.外商独资经济
2.混合所有制经济×
其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单说 混合所有制经济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非公有制
17.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就要
更多的发挥作用×
尽量不干预经济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党的领导是 根本保证
注意区别
2.人民当家作主是 本质特征
3.依法治国是 基本方式
2.人民民主的真谛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3.人民政协的主题
团结,民主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保证少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农村村民,城市居民,企业职工
7.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
大团结大联合
8.一国两制的第一要务
发展(永恒主题,立身之本,金钥匙)
9.中国政府三大历史任务
1.解决台湾问题
2.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0.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1.统领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导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的目标
1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
多党合作
不是 共产党的领导(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12.人民政协
1.统一战线的组织
2.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国家机关
3.受人大委托,向人大负责×
只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3.党的宗教工作作为工作重心/根本方向/目的的是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是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4.香港的政治制度
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
15.中国的这一套制度安排,是
1.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2.开放吸收的结果×
1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
1.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结合×
与国际无关,自己的事
2.历史和现实相结合×
与历史无关
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的作用
1.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民族与宗教无关
2.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
主体是 一国两制
18.一国和两制关系
1.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基础
主体都是 一国
2.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统一于一国
19.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
1.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制权和保证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这两点,都是中央与地方关系
2.落实好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
3.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一国两制的经验
4.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一要务×
20.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落脚点必然是人民,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21.坚持"九二共识",就是
1.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
只有这两个,大方向上
2.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3.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
说法对,但不选
4.保证继续推进两岸"三通"×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核心价值观是
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精神文明
3.文化是
1.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2.政党的精神旗帜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完善政治上层建筑的需要×
观念上层建筑
5.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
坚定 文化自信
6.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与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一致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
2."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3.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
5.最大的民生是
就业
不是 教育
6.我们要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会保障体系
7.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全社会成员
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
别要求太高: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治理的重心落到
城乡社区上
城乡才是关键
9.健康是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就是这么重要
2.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10.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容包括
政府主导×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领导的只能是党
1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到城乡社区
12.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
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13.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政治安全,不是 人民安全
2.维护好国家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
国家利益至上,不是 政治安全
5.建设美丽中国
1.生态文明的核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与自然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 重要责任:保护自然
态度是 尊重, 原则是 顺应,不要弄混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1.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2.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放在首位
4.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三条控制线)
1.生态保护红线
2.永久基本农田
3.城镇开发边界
5.生态文明属于 历史范畴
6.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
1.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记住
2.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
3.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4.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1.决胜期
从现在到2020年
2.三大攻坚战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要战役)
易错,不是精准脱贫
2.精准脱贫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污染防治
战略目标(引领地位)
2.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源泉,关键一招)
1.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全面开放
不是改革
2.关键
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关键必然是 党
3.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4.重要依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5.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7.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改善人民生活√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 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突破性 先导性
3.全面依法治国(重要基石)
1.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
2.根本目的
保障人民权益
还是 人民
3.总目标
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目标 和 方针 不要弄混
5.法治国家是 目标,法治政府是 主体,法治社会是 基础
6.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重点是
规范和约束公权力
不是 加强党内监督
7.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做到
执法须谨慎×
不是监督方面
8.完善立法体制,抓住立法质量,推进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没有 严格立法 (在哪都错,没有说法)
双轮,双翼
4.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根本保障)
1.党的建设总要求
1.目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根本方针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3.工作思路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 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 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 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 着力点
4.总体布局/内容(5+2)
5大建设
1.贯穿其中所有建设的是
制度建设,不是政治
2.党的建设的 统领/首位
政治建设
5.目标
把党建设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习近平: 把党的 政治建设放在 首位,思想建设 是基础性建设 毛泽东:思想建设 首位
3.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位属性
4.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5.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坚定理想信念
不是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6.作风建设的核心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8.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制度建设
9.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0.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基础 严:关键 治:要害
11.党最鲜明的品格
用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12.党的政治建设
1.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着力点×
人民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战略举措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最重要/根本
1.习近平强军思想回答
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
2.强军目标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3.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作风优良(三大优良作风)
不是 党的领导
5.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军民融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2.唯一的独立的领导
7.唯一的根本标准
树立战斗力
8.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政治建军
9.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
军委主席负责制
10.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改革
不是 科技(核心战斗力)
11.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的重点
优化作战力量结构
12.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
1.重要途径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2.重要政治保障
军政军民团结
1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
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深度发展没有 深层次
重点内容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
1.十三大首次对宪法中关于外交策略进行补充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没有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这一修改的作用
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只修改就可以创造好的外部环境,不要怀疑
最重要/根本
1.中国外交策略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新型国际关系的新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没有 不冲突不对抗
国家之间不可能没有冲突
3.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
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4.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的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
全球问题一起 商量
5.一带一路理念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6.中国外交工作布局中
1.首要: 周边
周边的问题应该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2.关键: 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最重要/根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
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
3.党的历史使命中决定作用
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
4.党最鲜明的品格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5.党和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包括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6.四个伟大的对比
1.伟大斗争
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动力 和 道路 易混
2.伟大工程
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3.伟大事业
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4.伟大梦想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6.1 实现伟大梦想
必须 提出伟大构想×
只有其他3个伟大
7.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易错点
1.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
4.社会主义经济只有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修
重点/关键/标志
绪论
1.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2.道德对法律: 思想指引/价值基础/引领/补充/教化
道德对法治也有支撑作用
3.法律对道德: 制度保障/支撑/强制/规范
易错
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强调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2.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3.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诚实守信,男女平等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重要
1.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2.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
3.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4.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6.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7.错误人生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己之私利
8.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关系
1.自我价值是前提,社会价值是保障
2.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从属关系)
3.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基础/保障
多选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易错题
1.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 人怎么活着--人生态度, 人活着的意义--人生价值
2.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3.幸福不是尽善尽美的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重要
1.理想从性质上划分
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
2.最高层次的信念
信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艰苦奋斗/实践
关系
1.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
2.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是信念的基础和前提(先有理想),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理想是最终目标,信念是过程
3.理想和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属于"应然"和"实然"
多选
1.理想的3个特征
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易错题
1.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
2.理想信念的作用和意义
规划人生具体行程×
3.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4.社会理想的实现以个人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重要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3.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2.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兼相爱,交相利
3.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1.明人伦
4.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各种谓)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4.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5.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6.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7.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易错题
1.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
改革开放
不是爱国主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就是整个人类
3.中国精神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不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4.爱国主义是
1.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政治原则
爱国主义既是政治原则,又是法律规范,与中国精神区别开来
2.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法律规范
3.历史的,不是永恒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是不同的
4.爱社会主义×
因为是历史的
5.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培育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是祖国的文化
6.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对比
1.各种地位
1.爱国主义
道德要求,法律规范,政治原则
2.诚实守信
道德要求,法律规范
3.男女平等
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基本国策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析题重点
重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 两大精神
4.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2.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的本质
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现实基础/实践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道义力量: 先进性,人民性(根本特性),真实性
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的精神内核/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易错题
1.对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3.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政治上层建筑
4.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核心是 国家政权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都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只有核心价值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3.普世价值,普适性×
7.出现 自由,平等,博爱×
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必出题
重要
1.道德起源
1.首要前提: 劳动
2.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
3.主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
2.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
社会经济关系
不是 各种社会关系
3.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
调节功能(行为后)
4.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五四运动前后
5.中国革命道德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6.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
核心必然是人民
7.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
8.区别和优越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9.社会公德中最基本的是
遵纪守法
10.职业道德
1.最基本的要求: 爱岗敬业
2.既是道德,又是法律: 诚实守信,男女平等
易错题
1.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不是提倡人伦价值
2.网络生活依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人的真实生活
3.道德在本质上是
知行合一的
不是 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4.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
道德评价
不是内心信念
5.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是由
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5.1 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只有这两点,背
2.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6.革命道德
1.灵魂
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与 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法区别
2.一根红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
1.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2.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3.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新风和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7.既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
8.我国的基本国策
男女平等
9.古诗句
1.家庭美德
1.远亲不如近邻
2.相敬如宾,琴瑟和谐
2.助人为乐
1.君子成人之美
2.为善最乐
3.博施济众
3.推崇仁爱原则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亲仁善邻
4.提倡人伦价值
1.忠孝节义
2.仁义礼智信
5.强调道德修养
1.以身戴行
不是 人伦价值
2.慎独
不是 精神境界
6.追求精神境界
1.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不是 人伦价值
2.富贵不能淫...
7.重视整体利益
1.义然后取
10.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是
个人品德
不是 家庭美德
11.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不是 稳定性
1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3.社会公德涵盖的关系有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没有 人与物
14.社会公德的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5.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核心是 为人民服务
16.社会主义职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还有
服务群众
17.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就是这么重要
18.恋爱中的道德规范有
尊重双方家长×
19.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同甘共苦×
20.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易出选择题/分析题
重要/根本
1.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因素/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不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阶级性)和人民意志(人民性)的统一
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和党有关
4.法律适用(司法)指处理案件
司法机关 指国家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
5.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守法
6.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7.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政治必然为了人
9.行政法调节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
官与民
10.非诉讼程序法: 仲裁法规定 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
基本原则: 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
1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公正司法
12.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3.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
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14.人权/权利保障
1.前提和基础: 宪法保障
2.重要条件: 立法保障
3.关键环节: 行政保护
保护 比 保障更重要
4.最后防线: 司法保障
重点
15.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与其他权力观的根本区别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16.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
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
17.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
生命权
18.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人身自由
关系
1.民法与商法
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还有自己独特的原则: 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
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目的和手段
多选
1.我国刑法的的基本原则
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
2.法律至上的具体表现
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注意 普遍适用性 也是至上性的表现
易错题
1.法律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2.资本主义法律中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社会主义法律不对(仅认为很重要)
3.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后一个类型(共产主义无法律),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但不是阶级社会
4.国家对权利和义务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
法律制定
5.法律运行过程中
1.关键性/起始性环节
法律制定
2.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守法
不是 执法
3.重要环节
执法
6.我国国家机关
1.监督/检查机关
人民检察院
司法机关
2.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
3.行政机关
人民政府
4.司法机关
检查机关 和 审判机关
7.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特点必然是政体,不是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是
法律
不是 宪法(统帅/核心/根本法/总章程)
9.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属于
严格执法的目标
政府是来执法的
10.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属于
全民守法的目标
社会只能守法,不能执法
11.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基本要求
平等
不是 公正
12.只要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体现
法律的 不可违抗性
不是 普遍适用性(对所有组织,机关,个人)
13.法律的国家强制力表现为
1.国家为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强制力不仅对违法行为,还对合法行为有作用
2.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国家是保护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还有 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14.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是
法律执行/适用/遵守
没有 法律制定(制定时候还没有转化)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就是这么有用
16.关于国家
1.国家性质/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2.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3.国家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那16个字是方针,不是特色
18.不同法律的原则
1.便捷安全 属于商法
不是 民法
2.有效监督 属于行政法
不是 商法
3.处罚和教育相结合 属于行政处罚法
不是 社会法
19.刑法中的 剥夺政治权利
属于 附加刑(罚金/没收财产)
不是 主刑(都和人身自由有关)
20.仲裁法的基本原则
不包括 公开进行原则
2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和 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
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不能 立法/执法/司法
2.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2.我国科学立法的目标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是针对 宪法 而言的,其他方面不对
2.加强宪法实施
23.党的领导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两个 最
2.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党的领导 不是制度
4.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基本经验: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5.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26.结果公平 出现在哪里都是错的
27.起点平等
属于 机会公平(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28.权利的法律保障
不包括 政治保障,包括 行政保护
29.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
1.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
这里 核心和根本 都是对的
2.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0.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 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31.政治权利
不包括 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权利)
32.人身权利
包括 人身自由/住宅安全权和通信自由权(两个为平等关系)
33.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浸入或搜查的权利
属于 住宅安全权,不属于 人身自由
34.法律责任
包括 行政责任,不包括 社会责任
做题技巧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