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腧穴总论
本文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针灸学》第二章,腧穴总论形成思维导图,腧穴,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这些部位既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刺激点,也是脏腑经络之气在体表的反应点。腧穴的“腧”字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则指孔隙,因此腧穴可以理解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以便大家复习学习,祝大家学习愉快!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针灸学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概括了针灸中拔罐、刮痧等方法,以及如何用针灸治疗颈椎病、腰痛、痛风、痛经、面瘫等病症等等。
本文根据针灸学,针灸治疗痛经归纳总结,针灸作为中医理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应用。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部分,针灸治疗腰痛归纳总结,包含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针灸学》治疗部分,颈椎病内容归纳总结整理,包含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等,祝大家学习愉快!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腧穴总论
腧穴
概念: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与体表的部位,也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映处,又是接受针灸刺激的部位。
"腧"与"俞"、"输"义通,有传输的含义,像水流的传输灌注;
“穴”含有“孔”、“隙”的意思,有经气所居之义;
腧、输、俞,三字相通,“腧”代表全身所有穴位,即广义的腧穴;“输”是指井、荥、输、经、合中的第三个穴位;“俞”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腧穴的发展
发病时一定部位压痛、酸楚等,砭刺、按摩、叩击后缓解,初步发现穴位>砭石处>逐步认识部位及主治有一定经验后定位、命名、归类>《黄帝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记载349个,正中单穴49个,双侧穴位300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354个>《针灸大成》记载359个>《针灸逢源》记载361个>2006年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定位不变,经穴数量由361个增加到362个。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十四经穴
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共362个。
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是从古至今发现的经验效穴,往往有奇特的疗效。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根据疼痛或敏感的反映部位来定穴。“以痛为腧”,临床多用于治疗局部疼痛性病证。
命名
自然类
以天文、气象名词命名,如日月、风市、云门。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形态、气血流注命名,如承山、太溪、涌泉、气街等
物象类
动物名称,如鱼际、伏兔、犊鼻等
植物名称,如口禾髎、攒竹等
建筑物名称,如地仓、内关等
生活用具名称,如悬钟、天鼎等
人体类
解剖部位,如大椎、腕骨等
生理功能,如承泣、血海等
治疗作用,如光明、水分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主治特点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针、灸等适当的刺激,以通达经脉、调畅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平衡,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
近治作用
所有穴位都有治疗其所在位置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远治作用
十四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够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面口合谷收”,“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的治疗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关元、气海、足三里、膏肓具有强壮作用;水沟、素髎、会阴、十宣可以醒脑开窍,增强呼吸功能;大椎、曲池、合谷退热;水分、阴陵泉利小便;至阴矫正胎位;百会益气升提等。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泄泻时,针刺天枢可以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可以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缓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可以使心率恢复正常。
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特定穴
五腧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腧穴。
络穴
是指从络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络”即联络之意,以沟通表里两经的联系,共15个。
歌诀: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数,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记,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名屏翳,脾之大络是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用以治疗各经所属脏、腑的病变,临床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衰盛。
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位于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上,共12穴。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脏六腑共12穴。它们与相应脏腑的部位较接近,脏腑有病多反映于募穴。
《歌诀》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 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郄穴
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十二经脉及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16穴。
对循行部位及本经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郄穴孔隙义 气血深藏聚 病证反映点 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 大肠温溜医 胃经是梁丘 脾应地机宜 心经取阴郄 小肠寻养老 膀胱金门守 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 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 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 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 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
即六腑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的八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既可以治疗所属经脉的病证又可以治疗奇经八脉的病证。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根据人体表面解剖的一些标志为依据而定取穴的方法。
常用体表标志
固定标志
体表上不因活动而出现的明显标志。
图示
活动标志
指关节、肌肉、皮肤随着适当的屈伸动作而出现的标志。如耳前三穴、阳溪、下关、后溪等。 此外,还包括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人体常用骨度分寸图
人体常用骨度分寸表
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
中指中节屈曲内侧两纹头之间为1寸
拇指同身寸
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横纹处为准,四指衡量作为3寸,多用于腹部或四肢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