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教资科一第一章
2024教资科一第一章,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8-10 15:33:551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的由来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教育三合力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占主导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中介或教育措施
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介
内容
教材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
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时期不同,性质,特点,内容,形式不同
继承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上时间比较长
相对独立性
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生产性
是一种潜在的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
概念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主要表现
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务和社会标准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社会发展功能
概念
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主要表现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之间转换和调动,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按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消极阻碍的作用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
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区分是相对的,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的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学说
生物起源说
主张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
评价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主张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
评价
承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这是进步的一面,但无意识模仿,实质也是先天的及本能的
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神话起源说
主张
由神创造的,体现了神或上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
评价
根本错误的,是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说
主张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
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理论
教育的发展
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产生的原因
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是最根本的原因
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出现,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从劳动是人类最基础的社会活动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他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经验的相互转化提供的载体,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特点
无阶级性,公平性
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决定了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长者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内容以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
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夏朝
庠,序,校
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为核心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朝
小学,大学,序,瞽宗
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同上
西周
乡学,国学
培养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同上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春秋
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战国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百家争鸣,以儒墨显学为代表
两汉
太学,鸿都门学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国子学和太学
九品中正制
隋唐
六学二馆
科举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
宋元
书院
科举制
明清
科举制
1905年废除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外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古埃及
宫廷学校
以教育统治阶级子弟为宗旨
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
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
职官学校
培养从事专项工作的官员
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
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
古儒学校
以维持种族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以《吠陀》为主要内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刹,吠舍,首陀罗(无权接受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军事体操和道德训练
尚武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和谐发展
崇文
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
培养具有纯粹信念的人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古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
道统性
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
占主导地位
教育标志着社会地位
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实用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认识到重要性,逐渐建立公共教育系统,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对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论终身教育》
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
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的现代化
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为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
中国
西方
苏格拉底
教育任务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产婆术(问答法)
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柏拉图
著作
理想国
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著作论灵魂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昆体良
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
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教育过程阶段
模仿~理论~练习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阶段特点
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创立阶段代表人物
培根
科学归纳法的第一人,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教育著作
新工具
培根在此书中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
教育观点
科学归纳法
真理的获得源于科学的归纳
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
培根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教育著作
《大教学论》这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观点
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体现了普及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艺术
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名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康德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教育家
教育著作
康德论教育,又名教育论
教育观点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卢梭
教育著作
《爱弥儿》,这是第一部小说体的教育著作
教育观点
自然主义
洛克
教育著作
教育漫话
教育观点
白板说
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
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
教育著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观点
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教育著作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该书也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
教育性教学原则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
教学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观点
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斯宾塞
教育著作
教育论
教育观点
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特点
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教育学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或平行教育
克鲁普斯卡亚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
《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普遍采用的教材就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陶行知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
《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倡导发现式学习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范例教学原理》
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做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学校设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的获得改善和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使其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尤其是以高等教育最为显著
把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出现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趋势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审批调拨,教育经费等办法来掌握教育领导权
统治阶级还利用意识形态的优势,通过编写教材,审定教科书,发行各种读物等途径来决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经济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不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支配和决定的
一个社会的教育是以保存或传承现有文化成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还是在继承现有文化的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转型并创造新文化,取决于社会总体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主要资源,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每个社会成员都无法逃避他的影响
这就是生活在政治经济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其国民性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是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的继承,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教育也就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使得各民族文化精华汇合交融起来,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进程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真意向的改变,也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通过创造新的思想与观念,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与更新
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产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使他们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人口与教育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或地区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类社会的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增长,教育的规模必然扩大
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直接影响
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的重要的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间接影响
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自然结构
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
社会结构
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
人口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
教育的人口功能
是指教育对社会人口数量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对人口质量的提高所具有的作用,它是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的功能
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当人口的数量超出一定限度时,它不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会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负面作用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教育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有助于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
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
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具体表现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教学启示
做到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教学启示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
个人的发展顶部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同一技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
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关键期是劳伦兹提出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教学启示
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从群体的角度看
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从个体的角度看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
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教学启示
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或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
基本观点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自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
成熟势力说
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复演说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优生学的代表人物
拥有优良基因的人之间进行婚配
评价
过分强调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忽视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片面的
外铄论
或环境决定论,塑造说
基本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比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化性而起伪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评价
过分强调环境或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观点
忽视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因此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概念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的
社会环境
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实践活动内容和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相关规章制度
狭义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
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兜售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规范性
取向性
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则应为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服务
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就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中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他对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学校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制约
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
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
人的依据
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学制本身的因素
学制的确立既受国内学制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的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开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逐渐出现了定型的教育形式以及实体化教育,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形成的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即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在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非制度化教育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库姆斯
伊里奇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西方近代学制可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双轨学制
代表国家
西欧其中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表现形式
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
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
其结构是小学职业学校
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衔接
评价
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学制
代表国家
美国
表现形式
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税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评价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
苏联中国
表现形式
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评价
试图融合单轨学制与双轨学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
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保持统一,而导致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很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学制
我国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
1902年
清政府
中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癸卯学制
1904年
清政府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任子癸丑学制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
该学制倡导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规定男女通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1922年
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叫新学制或633学制
我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
幼儿教育
招收3到6岁幼儿
任务是使幼儿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初等教育
全日制小学,教育年限由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任务是给学生以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好基础
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成人业余教育机构,包括各种成人文化补习班,识字班以及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
中等教育
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共六年,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中等教育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技工学校等一般相当于高中程度,任务是为国家各部门培养熟练劳动者和初中初中级技术人员
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的成人教育机构,包括成人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电视中专半工半读的职业中专和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班等
高等教育
全日制高等学校
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人员和学者
成人高等学校
为国家培养中级和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教育的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最早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
1986年四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国家立法形式,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教育的概念
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产生
1929年,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
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最终形成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运藏其中》
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纳
基本观点
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基本观点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奇
基本观点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
杜威
基本观点
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辩证统一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
基本观点
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首次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客观依据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主观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灵魂统率保持动力保证方向
智育
前提支持
体育
物质基础
美育
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作用
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承认个性差异,以个性发展为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
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问卷访谈
历史法
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实验法
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
探讨教育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
解决工作情景中待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