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主主义与教育-1
这是一篇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1的思维导图。深度解析了杜威的教育哲学,探讨民主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目的、课程内容与方法论。
编辑于2024-08-25 18:34:38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生物的更新通过传递
生物-非生物
1.生物能够通过更新和适应来维持自身存在,而非生物则不能对外部作用作出反应以维持自身。2.生物能够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力量(如光线、空气、水分等)来保存自己,而非生物则不能。
生活的本质
1.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2.生物无法无限期地进行自我更新,生活的延续不依赖于个体的长生不老,而是通过繁殖和其他生物的接替来实现。 3.生活不仅指生物学上的生存,还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失败、休闲和工作等更广泛的经验。 在人类中,生活的延续包括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
教育的意义
1.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 2.由于社会群体的成员有生有死,为了确保群体的知识和习惯得以传递,教育变得至关重要。未成熟的成员需要学习成年成员的各种经验和技能,以维持群体的特有生活。 3.与低等动物的崽仔相比,人类的幼年在出生时极为不成熟,需要教导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能力。
教育和沟通
社会生存的基础
1.社会通过教导和学习的继续生存。学校乃是传递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传递来形成未成熟者的各种倾向。 2.社会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教导和学习+传递和沟通)
共同体的形成
1.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社会生活—沟通—共同生活—教育性 2.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具备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 3.这种共同生活,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担负责任。
社会化与非社会化关系
1.尽管人们可能住得相近,但并不一定构成一个社会。真正的社会群体需要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共同目的。 2.社会群体中也存在非社会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基于物质或地位上的优势。
正规教育的地位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
含义: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涉及专门的教学人员和明确的课程材料。
必要性:在复杂社会中,正规教育是传递社会资源和成就的重要途径。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获得经验的方式,这些经验在非正式的联系中是很难获得的。
存在的问题:1.正规教育可能变得冷漠和死板,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它可能过于注重专门知识和符号的学习,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永久的社会利益。 2.如果所获得的知识和专门的智力技能不能影响社会倾向的形成,平常的充满活力的经验的意义不能增进,而学校教育只能制造学习上的“骗子”——自私自利的专家。 3.一种是自觉学得的知识,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另一种是不自觉学得的知识,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避免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割裂是发展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挑战。
非正规教育
含义:非正规教育则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而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哲学
1.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2.需要避免将教育与传授遥远事物的知识和通过语言符号传递学问等同起来,而忽视其社会必要性和与生活经验的一致性。
第二章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环境的性质和意义
1.环境的性质 环境的多元性:环境不仅仅指物理空间中的事物,还包括个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交互。它涵盖了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等。 环境的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个体的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形成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的特定性: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可能处于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2.环境的意义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环境为个体提供了成长所需的条件,包括物质资源、社会支持、文化熏陶等。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对社会群体的塑造:环境不仅影响个体,还影响整个社会群体。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环境条件,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环境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强化或弱化某些信仰和态度。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改变环境,形成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教育乃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所有这些词都意味着教育含有注意成长条件的意思。教育这个词恰好就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当我们想起过程的结果时,我们把教育说成是塑造、形成、模制的活动——即塑造成社会活动的标准模式。
教育的个体功能+社会功能。过程(个人成长的过程)+结果(塑造成社会活动的标准模式)
社会环境
含义: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一个社会环境。个体的活动是实现其各种趋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这些活动往往与他人活动相互关联。即使是看似孤立的商业活动,也实际上受到社会指导。
语言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知识可以直接从一人传给另一人的见解。 语言与共同经验的关系:语言由可以相互理解的声音构成,仅仅这一事实本身足以表明语言的意义依靠和共同经验的联系。例如,“帽子”这个词对孩子来说,只有在与母亲出门戴帽子的共同活动中才获得意义。 语言在传递观念中的作用:使用语言传递和获得观念是事物通过在共同的经验或联合的行动中使用而获得意义的原则的扩大和提纯。当词语成为共同情境的因素时,它们才具有意义或理智的价值。
外部行为习惯的塑造与改变:社会环境通过创造特定条件来改变个体的外部行为习惯。 个体心理习惯的同化与改变:社会环境对通过个体参与共同活动时,个体心理习惯的同化。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可以改变与行动有关的心理倾向。但这种变化并不总是发生,有时个体可能只是自动躲避威胁而无相应的思想或情感变化。
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
训练与教育的区别:训练主要关注外部行为习惯的改变,而教育则涉及更广泛的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培养。
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 1.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活动,唤起和强化某些冲动,使个体具有特定的目标和承担相应的后果。 2.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直接参与,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无意识塑造: 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联合并不创造喜爱和厌恶的冲动,但提供个体依附的对象。 群体或阶级的活动方式决定个体应该注意的事物,从而规定观察和记忆的方向和范围。
虽然联合(即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个体的喜爱和厌恶情感,但它为个体提供了可以依附和认同的对象。个体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与群体成员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无意识塑造:(对个体性格和心理的影响) 1.语言习惯:基本的言语模式和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这种交往是社会需要的体现。 2.仪表: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周围的气氛和精神在形成仪表方面是主要力量。 3.美感和美的欣赏:眼睛常常接触形式和色彩华美和谐的事物,审美的标准自然会发展起来。
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学校环境的特殊性: 学校是根据其教育效果深思熟虑后塑造的环境典型,与偶然的环境形成对比。 学校在社会传统复杂、部分社会经验用文字记载并通过书面符号传递时产生。
学校环境的特殊功能: 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 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 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是学校认识到其责任在于传递和保存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 二是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相似和平衡的环境,抵制不同群体联合所引起的离心力。 三是学校发挥着协调作用,稳定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判断标准和情感标准。
第三章 教育即指导
环境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指导?
相似概念
我们现在进而研究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一个特殊形式,即指导、控制或疏导。 “疏导”一词最能传达通过合作帮助受指导的人的自然能力的思想; “控制”一词,更确切地说,表示承受外来的力量并碰到被控制的人的一些阻力的意思; “指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
对“控制”观念的批判: 传统观念认为个体趋势是天然个人主义或自我中心的,因此需要控制以服从公共目的。这种观念将控制与压制、强迫相联系,影响了教育思想和实践。杜威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根据,因为个体也有兴趣参与共同和合作的活动。
两个功能(两个极端)
方向性的帮助
调节或支配
指导过程需要注意的两个保留点
一是儿童所受的刺激在开始时可能不明确,需要指导来集中和固定动作;
指导与刺激-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每个刺激都指导着活动,而反应是对刺激的回应。
二是指导需要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两点结论
一方面,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这些反应从个人已有的倾向开始。
个体 内在的倾向,因而在指导的时候应同时考虑个体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另一方面,别人的习俗和规则所提供的控制也许缺乏远见。
社会指导的模式
控制方法的性质: 控制的基本方法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情感或魅力,而是属于理智的范畴。 控制方法的“道德”意义:控制方法在社会互动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种控制方法强调理解的习惯,这种习惯是通过与他人一致地使用事物、合作与协助,或者通过竞争来养成的。
心智的概念: 如果把心智看作一种具体的东西,那么它就是一种能力,即根据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 社会化的心智也是一种能力,它指的是在联合的或共同的情境中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
心智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心智被视为社会的控制方法。 社会控制不是通过强制或命令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心智的理解和共识来达成的。
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批判传统的社会心理学: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对个人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的模仿本能,即个人会模仿或照搬别人的动作。但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本末倒置,把模仿看作是导致共同兴趣和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模仿只是共同使用事物和共同兴趣的后果。
对模仿的澄清: 模仿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许多个体在组成社会群体时,由于相似的环境和共同的思想,往往会采取相似的行为。这种相似性被外部观察者称为“模仿”,但实际上这只是对事实的重复描述,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这样行动。作者认为,模仿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在结构上相似的人以同样方式对相似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不是因为模仿才产生相似的行为。
模仿的结局与手段: 模仿结局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事情,对性情很少有影响。 模仿手段则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包含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
结论:真正的社会控制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即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参与联合的活动。只有当考虑人们互相关心的情境时,才能正确理解社会控制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模仿看作促进社会控制的主要力量。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兴趣和理解的认同达到这种内在的控制。
教育上的一些应用
文明与野蛮产生差异的原因: 1.社会制度与环境:野蛮群体的未开化状态并非完全由于他们的天赋能力低下,而是更多地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 野蛮人的心理是他们落后的制度的结果,而非原因。他们的社会活动限制了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在于将大量自然力和事物转化为行动的工具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1.有意识的教育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能够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更是提供一个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而语言则是这一环境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 3.如果学校脱离校外环境中有效的教育条件,学校必然用拘泥书本和伪理智的精神替代社会的精神。
原文:我们已经说过,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因为语言代表着为了社会生活的利益经过最大限度改造的物质环境——在变成社会工具时物质的东西已丧失它们原来的特性——所以,和其他工具比较起来,语言应起更大的作用。通过语言,我们间接地参与过去人类的经验,因而拓宽并丰富了目前的经验。使我们能运用符号和想象去期待种种情境。语言能用无数方法把记录社会结果和预示社会前景的意义凝缩起来。自由参与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识字和未受教育几乎成为同义词。
学校教育的实践问题与改进策略: 问题:灌输式的教学和被动吸收式的学习仍然根深蒂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可能是由于学校环境中缺乏实行的机构和具体的工具材料。 改进: 学校应该为合作的或共同参与的活动配备种种工具,使学生能够直接地和继续不断地利用这些东西进行作业。 学校应该使语言和共同活动建立正常的联系,使语言的运用更有生气和效果。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长
生长的条件
习惯是生长的表现
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第五章 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教育即预备
教育即展开
教育即官能的训练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
教育即塑造
教育是复演和追溯
教育即改造
第七章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人类联合的涵义
民主的理想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18世纪的“个人主义的”理想
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
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目的的性质
子主题
子主题
良好目的的标准
子主题
子主题
教育上的应用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九章 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
由自然提供目的
社会效率作为目的
文化作为目的
第十章 兴趣和训练
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
第十一章 经验和思维
经验的性质
子主题
经验中的反思
子主题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
教学方法的要素
第十三章 方法的性质
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
个人方法的特征
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质
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
学生的教材的发展
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
教材的社会性
第十五章 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
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
可用的作业
工作与游戏
第十六章 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
基本活动的意义的扩充
历史和地理的互补性
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生活
第十七章 课程中的科学
逻辑的方法和心理学的方法
科学和社会进步
教育中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第十八章 教育的价值
实现或欣赏的性质
课程的评价
价值的划分和组织
第十九章 劳动和闲暇
对立的起源
目前的情况
第二十章 知识科目和实用科目
经验和真知识的对立
近代有关经验和认识的理论
经验即实验
第二十一章 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学习的历史背景
近代对于自然的科学兴趣
当前的教育问题
子主题
第二十二章 个人和世界
心理是纯粹个人的
个人的心理是改造的动力
教育上的具体表现
第二十三章 教育与职业
职业的意义
职业目的在教育上的位置
目前的机会与危险
第二十四章 教育哲学
简短的回顾
哲学的性质
第二十五章 认识论
连续性对二元论
认识方法的派别
第二十六章 道德论
内部和外部
义务和兴趣的对立
智力和性格
社会和道德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智力技能,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对学生的社会情感、道德观念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生物通过自我更新和适应来维持生命,而生活的延续依赖于经验的传递和教育。社会通过年长者向年轻人传递习惯、知识和信仰来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而言,由于幼年的不成熟性,教导在生活的延续和文明的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