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
专升本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之中。
编辑于2024-08-28 22:05:27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第一章】
1、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之中。对于公共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广义的,由于有人类社会就有公共生活及其管理,因此,最广义的公共管理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 二是比较狭义的,指发端于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 三是严格意义的公共管理,即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运动,也是本书所指称的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人部门管理的目标则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最重要区别。在私人领域中活动的私人及其组织,如公司、企业等,往往追求其自身的私人利益最大化。利润作为他们活动的轴心,是其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公共管理活动在本质上是国家的活动,这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垄断和强制的特点(当然也包含非垄断和非强制的一面),而私人部门管理则不具有这个特点。出现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除了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一面外,又存在着矛盾、对立和冲突的一面。无数事实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私人利益因“产权”较公共利益明确得多,在公、私利益冲突中所处的地位也有利得多。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与私人部门管理者在管理中具有较多的自主性相比,公共管理主体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受到较多的制衡。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事实上,公共管理承担了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的职责。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急剧变革和多元发展的社会,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而且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后者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我们知道,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3、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 (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4、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一)理论框架局限。 (二)管理主体局限。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5、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6、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7、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8、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公众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度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9、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0、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11、所谓“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依法管理,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1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13、公共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
14、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 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15、P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 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16、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做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17、P径和B途径的异同: 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P径和B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 者与行政学者,特别是认同“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与相似的理念。 (2)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不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有什么质的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后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并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上。 (3)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4)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5)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重视执行过程而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1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方法。 (2)实证方法。 (3)案例方法。 (4)系统方法。 (5)比较方法。 (6)数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