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编辑于2024-08-31 14:05:31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学 第七章
1、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2、战略管理应该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3、战略管理的特征:(1)全面性。(2)长期性。(3)方向性。(4)目的性。(5)统一性。(6)重大性。(7)主动性。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 (1)对公共部门的批评和政府角色的调整。(2)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影响。 (3)科技变革与进步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成熟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技术方法可移植性的增强
5、公共部门战略的类型: (1)支配者型战略。此种战略强调用行动应对快速出现的新需求,极少考虑对合法权威的回应。运用强制力来自由选择其行动需要,并且无须对其行动负责。 (2)指导者型战略。此种战略增加了对重要需求的回应度,属于中等到高等的行动取向的战略,对其行动承担中等程度的责任。 (3)造势者型战略。这种战略研究每一个信号,以确定行动是否有保障,并不断公告将要采取的行动,但不能对问题进行定性,也没有对问题进行优先顺序排列,结果日常工作被大量不重要的问题充斥,想要做的事情与其能做的事情之间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事实上很少将这些行动付诸实施。 (4)适应者型战略。虽然与造势者型战略同属于低行动型战略,但是适应者战略在问题议程上注入了更多的行动成分,通过一系列行动管理其所熟悉的局部环境,因此也相对积极一些,这使其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仍然是有效战略。 (5)流浪者型战略。如果组织处于平静的环境中,所面临的环境要求也很少,就有可能会采 取流浪者型战略,这是偷懒型的战略,组织目标模糊,人员无所事事,基本没有行动。 (6)官僚型战略。这种战略只为非常明确的需求采取适度的行动,并且只依赖常规和标准程序采取行动。在平静的环境中这是最低限度可以被接受的战略。 (7)妥协者型战略。实行这种战略的组织面临明显的行动需求,在组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对顾客需求的优先排序来分配资源,其战略变革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8)共生者型战略。这是最主动的一种战略。由于所处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共生者战略要求加强部门组织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机构或者部分职能的让渡来整合职能部 分重叠的不同组织,满足顾客突然发生急剧变化的需求。
6、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明了环境对组织的重要影响,并指导组织对环境的变迁做出反应,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7、战略规划的步骤: (1)达成初步共识,组成战略管理团队即战略管理小组。(2)构建组织目标。(3)进行环境分析。(4)确立战略议程。(5)制定备选战略。(6)做出战略抉择。
8、战略控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活动:(1)前提控制。(2)实施控制。(3)战略的调整。
9、战略控制的方法:(1)预先控制方法。(2)反馈控制方法。(3)动态控制方法。
10、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进: (1)战略管理思维比计划更重要。(2)重视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间的有效配合。(3)重视战略管理的实施。 (4)重视战略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5)重视组织长期目标的设计。
11、所谓绩效管理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 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可以说,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12、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1)绩效指标化。(2)绩效监控。(3)绩效评估。
13、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2)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3)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的精神。(4)满足了评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双重要求
14、从实践的角度看,绩效管理对当代公共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建立了一种诱因机制。任何管理,包括公共组织的管理,都需要某种诱因机制,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组织的诱因机制最重要者在于将绩效与奖 惩相联系。通过绩效评估,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奖惩,强化了组织的激励机制。 (2)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政府运作和管理中加入了成本—效益的考虑,减少公共部门的浪费。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公共部门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
15、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数量标准。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数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 (2)质量标准。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 (3)时效标准。时效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标准包括强调速度的标准和强调时限的标准。 (4)费用标准。这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包括两个尺度,一是劳动时间尺度,通常以工作小时或工作量来计算;二是物力和财力消耗尺度,通常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16、公共部门绩效的测评方法:(1)职能测定法。(2)费用测定法。(3)标准比较法。(4)要素分析法。
17、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业绩、效率、效能和管理成本。
18、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 (二)内部因素:(1)组织因素。第一,机构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第一,人与事的关系。第二,行政人员素质。
19、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困难:(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据此进行绩效衡量。这对私人部门基本上不构成问题,因为私人部门的服务可以出售,并且可以用货币价值来衡 量。但公共部门则面临着如何将公共服务量化的问题,要精确算出投入产出比并不容易,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其绩效并进行比较,这并不公平;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否加总构成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技术上有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3)公共组织是否拥有具备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也成为绩效衡量的先决条件。实践表明,许多公共组织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绩效指标体系的不合理。(4)绩效管理的结果有赖于可靠的信息。在制定绩效指标时,上下级机关难免会在指标的数量、范围、权重等方面发生争议。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5)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利益机制的复杂性,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利益取向定位 和价值取向定位具有更多的争议性和主观性,这种争议性和主观性也阻碍着公共部门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20、可以将目标管理定义为: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21、目标管理的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具体可以细分为五个阶段。(1)作为一种管理哲学的阶段。(2)作为绩效评估工具的阶段。(3)整合组织与个人目标阶段。(4)重视长期和战略后果阶段。(5)系统改善生产力的阶段。
22、目标管理的优缺点:(一)目标管理的优点:(1)激励明显。(2)管理有效。(3)任务明确。(4)控制有力。(5)自行管理。 (二)目标管理的缺点:(1)容易注重短期目标。(2)设置目标存在困难。(3)难以实现权变。
23、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 (1)目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实施,但在变动而且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则不易使用,因为此时目标往往难以设定。由于公共部门所处的环境比私人部门所处环境要复杂多变,因而目标管理运用范围和程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同时,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4)目标管理的实施通常以一年或少于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容易忽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