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思修学习笔记
本图梳理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
编辑于2021-08-10 12:12:59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
制定、修改、废止(制定)
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认可)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上层建筑(法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总和
统治阶级的成员也要遵守法律
统治阶级的意志仅仅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除了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
本质特征
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人民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是独有特征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律的运行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形成和发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1/5以上的人大代表提议,2/3以上的代表同意
发展的结论
宪法很重要、很合理,需要党的领导,要不断发展
地位/特点/重要性
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原则
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我国的法律部门
实体法律部门
子主题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民法
概念
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原则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2020颁布的《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意义
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法律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
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商法
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
基本原则
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
经济法
国家对市场经济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
《公司法》——民法商法《税法》——经济法
社会法
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
基本原则
公平和谐、国家适度干预
刑法
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通过规范国家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罚相适应
规定
排除犯罪事由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刑罚种类
5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3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外国人
驱逐出境
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法
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法
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仲裁法
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
基本原则
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
人民调解法
基本原则
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调解
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权
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法制体系本质上是中特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主要内容(中特法制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是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是建设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是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全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方向)
走好这条路的五个要求(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什么
党的领导是中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最根本的途径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怎么做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的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重要性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同维度对比)
地位
法治
是治国的基本方式,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人人平等,都要遵法
德治
是治国的重要方式,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对不同人提出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作用
法治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发挥作用
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发挥作用
实现途径
法治
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
德治
培育和弘扬道德
相互促进(关系)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应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的保障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不是拿来主义,不能企图用一种法治模式改造整个世界
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国家社会的治理具有普遍意义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
含义
是一种正当性、规范性思维,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特征
必须抛弃人治思维
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依据上
方式上
价值上
标准上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其他规范不得超越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
具体表现
普遍适用性
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约束力
优先适用性
优先考虑法律规范
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公平正义
内容
权利公平
三重含义
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
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
规则公平
对所有人适用同一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
救济公平
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和社会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含义
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是否有权威的基本要素
法律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法律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基本要求
信仰、遵守、服从、维护法律
怎么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
含义
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
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
特征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住宅不受侵犯权)
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
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
文化教育权
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一权利行使的目的(正当),二权利行使的限度,三权利行使的方式(合法),四权利行使的程序
法律义务
含义
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
义务履行的两种表现形式
作为和不作为
特征
是历史的
源于现实需要
必须依法设定
可能发生变化
基本法律义务
违反所承担的责任
民事责任(赔偿)
行政责任(罚款)
刑事责任(坐牢)
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如劳动、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律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其次,在法律权利与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互利互赢
CB856DEE12E7CDC473B2B8DB1F53DD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