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治疗各论--中风
本文根据《针灸学》治疗各论--中风总结归纳,概念: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又名卒中,发病前可因眩晕、头痛、肢麻等先兆症状。祝大家学习愉快1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针灸学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概括了针灸中拔罐、刮痧等方法,以及如何用针灸治疗颈椎病、腰痛、痛风、痛经、面瘫等病症等等。
本文根据针灸学,针灸治疗痛经归纳总结,针灸作为中医理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应用。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部分,针灸治疗腰痛归纳总结,包含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针灸学》治疗部分,颈椎病内容归纳总结整理,包含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等,祝大家学习愉快!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风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又名卒中,发病前可因眩晕、头痛、肢麻等先兆症状。
病因病机
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风、火、痰、瘀为患,病及心、肝、脾、肾等脏腑。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失常,痰湿内盛,阴阳失调,复因忧思恼怒,或嗜酒饱食,或房室不节,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扰动气血,血路气涌,夹痰夹火,上冲犯脑,蒙蔽清窍,横窜经络,形成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而发病。
若阴阳之气逆乱,常发为闭证;若正气衰微,阴阳之气离决,可发为脱证。
痰瘀阻滞经络,肢体筋脉失养,病位较浅。
诊断要点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辩证分型
中风先兆:
本证多因气血上逆而病,发病前常有头痛、眩晕、语言不利、肢麻、手足乏力强等表现。
中经络
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改变者。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謇,口斜,脉弦滑等。
中脏腑
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变深中脏腑者。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并见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脶斜等,根据正邪情况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闭证:
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症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脱证:
以元阳暴脱为主,属虚证。症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如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治疗
针灸治疗
中风先兆
治则:
疏调阳明,理气活血。取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处方:
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绝骨
方义:
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诸阳之气,使上逆之气血得以平复;曲池、合谷、足三里调和阳明气血;配风市、绝骨加强理气活血作用,则肢麻、乏力诸证可除。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取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半身不遂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角喝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中风为“窍闭神溺,神不导气”所致,取心包经内关穴,以调理心神,疏通气血;取督脉穴水沟能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能疏导缺血肢体经络,行气活血。风病多犯阳经,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络线的不同,分别取手、足三阳经穴位,以达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配以太阳、少阳经穴,使经络气血通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口角斜近取地仓、颊车疏调局部经气,远取合谷、内庭、太冲乃循经取穴,以调本经经气。
半身不遂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下肢还可取风市、悬钟等。病程日久,上肢瘫痪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瘫痪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患侧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手指拘挛配八邪,足趾拘挛配八风,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
初病单刺患侧穴,宜泻;久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宜补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闭证
平肝息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
处方:
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
十二井点刺放血及泻水沟可醒脑开窍,开闭泄热;太冲平肝息风,潜阳降逆;丰隆宣通脾胃气机,蠲化浊痰;劳宫清心泻热。
牙关紧闭配颊车、下关;两手握固配合谷。
操作: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脱证
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及灸法为主。
关元、神阙。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以回阳固脱。汗出不止配阴郄、复溜;小便失禁配中极、曲骨、关元;鼾睡不醒配申脉。操作:关元大艾炷灸,神阙隔盐艾灸,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其他疗法
头针
选穴:
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用毫针沿皮下刺入,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的同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隔日1次。
电针
选取上述四肢腧穴2~3对。
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日1次,每次20min。
预防与调摄: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情危重者,应尽量在原地抢救,避免搬动颠簸,防止病情加重。病情缓和后再转移治疗。
2.针灸治疗后遗症应配合功能锻炼。